爲什麼古玩價值那麼高?

舉此一慄


英雄是身經百戰從屍體堆裡爬出來的,俗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古玩也是一樣,它是物品中的英雄。它是古代當朝的藝術結晶,經過歷朝歷代的優勝略汰、戰火洗禮、不測天災等等,存留到了今天而沒有被淘汰,是歷史的精華,所以價值高。

您一定關心是那些元素使它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這些經驗可以指導今天的收藏。

那就是“好、少、精、奇、絕”。

一、“好”的材質是存世的條件

只有活下來才叫“存世”,才有可能成為古玩。比如金銀器、翡翠玉石、紫檀花梨等各門類裡材質最優者。其他低劣的材質經過幾百上千年都氧化腐爛掉了,不能存世。

二、“少”的存世量

孤品最值錢,原因是隻有一件。今天我們家庭都離不開吃飯用的碗,500年後如果世上只存留了一隻碗,那肯定值錢。就像今天我們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清朝的民窯瓷碗並不值錢,那就是因為存量太多。俗話說:“物以稀為貴”。

三、“精”美的工藝

只有材質不足以存世,一定要有精美的工藝。只有附著了藝術價值才是藝術品,有了藝術特性才是古玩。金銀財寶並不是古玩,唐朝的金疙瘩到今天還是按克論價,但是唐朝的金碗到了今天絕對是按古玩去買。

四、“奇”特的技術

就是時代創意,每一個古玩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在此科技水平上體現出一個朝代的特點。

五、“絕”對受眾

符合大眾審美,以自己的審美出發是個性化,如果不被大眾接受絕對不可能留存到今天。


於鴻雁老於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文物類藏品的價值也被人們不斷重視著,在每年的拍賣會上,這些東西的價格節節攀升,時不時上千萬、過億,所以人們也就自然會好奇,

為何一個小小的“玩意兒”,竟然這麼值錢我們現在科學技術這麼發達,就造不出來了嗎

實際上,要理解文物的價值,得從多個方面去思考。

1.經濟價值

說白了就是文物值多少錢。談錢不丟人。

當然,說之前還是得先聲明,1949年以後地下出土、出水文物,所有權屬於國家,個人不得佔有、買賣

。所以我們在這裡的討論的,僅限於依法可交易的那一部分。

文物藏品的流通,除了雙方直接達成購買協議,主要的方式就是拍賣。那麼為什麼在拍賣會上,往往能拍出天價文物呢?是因為炒作嗎?

的確有炒作的因素,但也不全是,很多價格高的文物,本身確實值,並且還有升值空間。

它們往往具備以下的特點:

  • 一是存世量太少。
  • 二是藝術價值高。
  • 三是製作困難。

以著名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為例,2014年,在蘇富比春拍中,劉益謙以2.8億港幣拍得一件。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不就是一個瓷杯嗎?巴掌大不到,上面畫了點小雞啄米,怎麼就能這麼值錢?

其實啊,這是有歷史淵源的。雞缸杯採用的是鬥彩技術,得二次入窯燒造,也就是先上青花彩,燒製一遍,然後填充紅黃色,再燒一次。再加上胎體輕薄,特別容易燒壞,製作起來比較困難。

早在明清時期,雞缸杯就已經非常值錢。明代文獻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也特別喜歡雞缸杯,但是由於存世量太少,他專門讓人仿製。

而到了今天,據說世間留存的雞缸杯只有10件了!

物以稀為貴,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


2.歷史、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方面的價值,想必大家也都能理解。文物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實物,見證著歷史的發展、歲月的流逝,有的甚至跟著名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相關。

我們依靠現代科技,確實可以做出各種高大上的東西,但那些都是現代產物,與歷史無關,二者原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上面這幅畫看似平平無奇,無非是一棵樹、一塊石,可是,它的作者,被認為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畫旁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的題跋。

這幅《枯木怪石圖》在民國時流失日本,今年現身於佳士得,有消息稱目前估價暫定於4.5億港幣

貴嗎?

貴,但是值,畢竟蘇東坡太有名,傳世作品太少。


常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評論,說國外研究太空,中國研究祖宗,對這樣的看法很無語。

實際上,追溯歷史與探索未來並不矛盾,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沒有放棄對歷史的追尋,相反,它們都很重視。

今天,人類的科學技術很發達,如果真的花功夫,也完全可以複製出古代文物

但是無論我們複製地再好,也無法替代真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