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的《救亡日報》,它的報社舊址原來在荔灣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在荔灣,

曾有一份這樣的報紙:

它的社長是郭沫若;

它既無廣告,

又無獵奇新聞,

但偏偏大賣;

它雖然受歡迎,

但只維持了10個月。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它究竟是sei,

為什麼c位這麼多?

它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廣州市荔灣區長壽東路50號二樓(門牌整編後改為333號)是救亡日報社的廣州舊址,為歐式風格小樓,是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在粵港地區最重要的輿論陣地。

該建築建於民國時期,為三層磚混結構平天頂建築,佔地面積58平方米。現該建築首層為商鋪,二、三樓是倉庫。2014年1月26日,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其為廣州市歷史建築。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廣州復刊,

再建文人抗戰的堡壘。

1937年淪陷後,由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的機關報《救亡日報》被迫停刊。後來,社長郭沫若決定在廣州恢復《救亡日報》,希望這份報刊成為華南的一座精神堡壘。1938年1月1日,《救亡日報》在廣州復刊。

郭沫若在復刊致詞《再建我們的文化堡壘》中寫道:“救亡就是我們的旗幟,抗戰到底就是我們的決心,民族復興就是我們的信念。”“敵人不滅,祖國無由復興。文化若亡,民族將永歸淪陷。朋友們起來!準備著把你們的血球,把你們的腦細胞,作為磚塊來建立我們的文化堡壘。”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無廣告無獵奇新聞,

靠這些大賣。

廣州博物館至今仍珍藏著數份8開4版的《救亡日報》,而從2017年12月開始,廣州博物館便在鎮海樓五樓展出1938年4月21日《救亡日報》(第196號)。報紙的封面皆是關於抗戰的最新資訊。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那麼,

廣州版的《救亡日報》

又有哪些不同呢?

小荔翻查資料,發現當時的《救亡日報》既無廣告,又無小市民喜歡的獵奇新聞,而且還不登中央社和外國通訊社消息,那它到底寫什麼呢?

原來,《救亡日報》專登特寫、評論、戰地採訪以及文藝作品,版式活潑、風格獨特,注重採用街頭小說、抗日歌曲、大鼓、漫畫、木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反映主題;在編輯方面勇於突破常規,對新聞報道採取精編原則,所以較受歡迎,在廣州的發行量達到1萬2千份。

此後,廣州版《救亡日報》成為抗戰初期黨在粵港地區最重要的輿論陣地,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從而大為增強。

大受歡迎,

為什麼停刊?

1938年5月廣州遭到大轟炸。隨後,《救亡日報》連續發表了《廣州在轟炸中》《把這曠世史上的慘劇記錄下來》等文章,揭露日寇滅絕人性的暴行。原本廣州有大小報紙十幾份,此時許多報紙相繼停刊,而《救亡日報》仍堅持每天出版,沒有發行人員,就動員全體人員親自上街賣報。

1938年10月21日,日軍侵佔廣州。在日軍逼近廣州東區時,報社工作人員一人挾了一卷21日的報紙,提著一桶漿糊,趁著夜色沿著長壽東路張貼。直至10月21日凌晨三點,一行12人才徒步離開報社。

———————————————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舊址掛牌歷史建築,

默默訴說背後故事。

如今的長壽東路333號出租給商家,

成為一家美容美髮用品批發商店,

二三樓也變成了倉庫。

一棵藤蔓從房子後面爬上屋頂

又向四周蔓延開來,

綠葉之下的窗戶是舊式的木框推窗,

個別窗的玻璃已不見蹤影。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行人匆匆而過,

即使是居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

也鮮有發覺這棟小樓背後的故事,

數十年來,

都以為這是一棟尋常的老民居。

而綠葉半遮半掩下,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懸掛的標誌牌,

默默訴說當年

以筆為槍的文人抗戰故事。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街知巷闻的《救亡日报》,它的报社旧址原来在荔湾

【來源:老人報、微社區e家通活力龍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