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好馬趕不上半步驢」,如何理解這句話?

解憂美食


農村俗語多是人們根據社會生活經驗觀察總結出來的精闢理論,這句“好馬趕不上半步驢”確實是是句很有意思的俗語。

以前農村生產生活機械化不發達,驢成了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工具。農村很少有養馬的,多是以養驢或騾子為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驢比馬更能適合種地拉活。

好馬不如半步驢,一方面指的是再正常路上行走,馬是不如驢有的快的,驢走路的特點是不邁大步,半步或小碎步勤倒騰,所以稱“半步驢”。特別是在山區的道路上,馬走的速度是遠遠趕不上路的。

再有在農活上,馬無論在耕地上還是拉農資產品上都比不過驢,驢的力氣比較大,所以可以承擔起很多農田勞作。所以人們雖愛馬,喜歡馬。但因為其在農村實用性比較低,所以養馬的比較少。這句好馬半步驢也是農民從牲畜對農業生產上的作用而說的。

這句話的意思告訴我們,人們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對單位和家庭有用的人,只有找對了適合的位置,才能發揮自己的經驗和作用,馬雖然收到人們的喜愛,但在農業生產中缺無法發揮自己雖然有著很優秀的經驗,也終不會被農民喜愛。同時也證明雖然沒有華麗的資歷,但只要踏實肯幹就一定會受到重視和提升。

農村俗語“好馬不如半步驢”大家是怎麼理解的,歡迎發表看法。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在以前的農村,也就是新中國剛成立那會,農村普遍貧窮,而且交通落後,田裡收上來的農作物大多都是靠肩挑背馱,農民經常使用的工具都是一些輔助工具,比如扁擔、獨輪車、架子車等,靠的全是人力。


那時候家裡能有匹馬或者是有頭驢,就算是條件很好的人家了,馬和驢就相當於現在的奔馳、寶馬汽車,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消費得起的。雖然有了牲口可以幫人分擔很多力氣,但是牲口每天也要進食,每年光飼料就要吃不少。

馬相對於驢來說,高大,馱的東西多,而且重,但是馬擅長奔跑,並不適於走路。驢雖然馱的東西並不是很多,但是驢特別適於走路,尤其是一些山路,速度不緊不慢,非常適合。另外,驢吃的也比馬少,日常比較好對付。

當時農村的道路情況是崎嶇不平,路上很多碎石和磚塊,這對馬來說是極大的考驗,而且在北方的很多農村,多丘陵和山地,毛驢在農民心中就特別受歡迎。因此就有了這句農村俗語“好馬趕不上半步驢”。

人們選擇毛驢多於馬,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購買一頭毛驢的價格要遠低於馬。不管是馬,還是毛驢,這些畜力在當時不僅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對我國的農業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山西鄉土』紀錄農村生活變化,分享農村風土人情,傳播農村民俗文化,帶你瞭解真實的山西農村!

山西鄉土


農村俗語“好馬趕不上半步驢”這句話其實說的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意思。因為我們知道古代咱們沒有農業機械化,那個時候種地基本都要靠牛、騾子和毛驢,所以就有了“好馬趕不上半步驢”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馬是必須要釘掌的,不釘掌的馬走不了遠路(路上石子會把馬蹄子磨爛),但是馬釘掌之後也有一個缺點就爬坡能力不行,尤其是在下雨、下雪的時候,而毛驢子則完全不同,毛驢子生性是個犟脾氣,但是在爬坡方面可是比馬厲害多了,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將軍打仗都騎馬,而那些到處雲遊四海的都喜歡騎驢,因為驢可以走山路,馬如果遇到山路就只能把馬栓在山下或者把人牽著馬走。



實際上在以前農村幹農活,大家更加喜歡用騾子,因為養馬太麻煩,吃的多,而且夜裡還要起來餵馬,成本太高。毛驢子有時候不聽話,打死都不動,在幹活的時候不太好使。而騾子則比較老實多了,犁地、拉磨都任勞任怨的,而且騾子好喂,乾草加點飼料就可以餵養好,疾病也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