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筆者有位教育界的朋友,近期在開發“研學旅行”項目。有次和朋友聊起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在教育觀念上的區別,朋友說:“曾有一線城市6歲半孩子的家長來問我們,希望能讓她的孩子參加遊學項目,而在二三線城市,少有這個年齡孩子的家長來諮詢。另外,二三線城市更看重遊學項目的功能性,聚焦在一些硬性指標上,比如能去幾個地方,參觀多少景點,進行多少名校探訪等。而一線城市家長更看重遊學項目的綜合教育意義,關注遊學組織的細節和流程,青睞深入的、沉浸式的文化和生活體驗。”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城市層級間教育觀念的差別。

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教育觀念的差距源於哪裡

哲學上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從物質條件上來說,主要是地區經濟差異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

先來說說“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情況。

一線大城市社會資源充足,經濟條件優越。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能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先進觀念,朋友圈廣闊,知識儲備也更加豐富,因此,在教育觀念方面,也表現出開放性、包容性和先進性。

在知乎隨手一搜,便能搜到很多相關問題。

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以下是筆者精選的幾條回答:

@楚煙客

我就不長篇大論了。上次和我們縣最好的小學裡的校長吃飯。他跟我說,他們學校新增添的硬件教學設施,20年前他去上海參觀的時候就在人家的小學看到了。恩,所以你看。硬件,魔都和縣城,相差20年。

@謝旻傑

估計是個拉仇恨的帖子。你們以為重點率、清北率就是差距?Too Naive。我初中高中不少同學都不參加高考,直接SAT走起了。人家四中人大附,上清北的都是二流學生。

初中上外教課,一個美帝John教的,他只會說一點點中文,上課全是英語,不過對於我學霸同學簡直小菜一碟。高中我們搞模擬聯合國(MUN),參加過兩次校內模聯,拿過一次Best Delegate。

再說說二三線城市的教育狀況。其實與鄉村、小城鎮比起來,二三線城市在教育方面還是具有一些資源和政策優勢的。然而,因為經濟狀況、人才分佈、資源分配、政策傾斜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二三線城市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封閉性和保守性。

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二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教育觀念差在哪兒?

“北上廣”的教育資源優於二三線城市是顯而易見的。物質條件的差異,對於家長的教育觀念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1、一線城市的家長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觀念

對於低齡兒童來說,一線城市的父母會關注並及時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致力於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啟蒙、引導。在二三線城市,對於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卻經常聽到家長說,“小孩都這樣”,“可能大大就好了”。其實孩子的狀況已經非常令人擔憂。家長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

孩子都是一樣的,由於家長的教育觀念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一線城市的家長從小非常重視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重視孩子的手眼協調性發展、思維能力的鍛鍊。二三線城市的家長沒有學習能力培養的意識,只是在孩子長大了之後希望孩子能夠按時做完作業,成績不如意,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學習輔導班,而不管孩子的情緒如何發展。

除此之外,一線城市的家長在處理與學校、教師的關係時,更加理性,處理方式也更科學。

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2、一線城市的家長重視孩子的身體發展

一線城市的父母在孩子三歲前重視兒童身體的發展,因為他們認識到只有孩子能夠學會靈活地運用身體,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

二三線城市的家長很多在孩子出生後就根本不去兒保科去給孩子做常規體檢,更不在乎醫生的建議,只是把他們當作是“為了讓孩子多花錢”。

3、一線城市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情緒發展

兒童的情緒發展對兒童的一生都至關重要。這是孩子性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一線城市的家長不會對孩子隨意打罵,願意溝通處理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情緒。

二三線城市的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一些情緒,當孩子哭鬧“不乖”,家長就會簡單粗暴地恐嚇甚至打罵,各種冷暴力……只要是孩子能聽話,什麼招都肯用。

4、一線城市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才藝發展

在一線城市,家庭特別重視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各種才藝技能的提高。在每天學習完文化課之後,家長還為孩子準備了音樂、美術等其他才藝課程。

二三線城市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文化課成績,認為學習藝術、體育或其他課外興趣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甚至導致孩子成績下滑。

二三線城市與“北上廣”差的不止一個教育資源

其實不管在一線大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家長的教育理念和眼界高度才是決定孩子人生舞臺的關鍵所在,對於小家庭來說,即便無法改變教育資源分配問題,也需要給孩子塑造一個自由、和諧、幸福的成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