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漢冷宮和嫁匈奴,如果有第三個選擇,王昭君還會願意出塞嗎

前不久翻出楊冪07年拍的《王昭君》,時隔十年,楊冪保留在熒屏上的年少青春確實美麗動人,甚至可以讓演技尚在成長狀態而被忽略不計。

除了漢冷宮和嫁匈奴,如果有第三個選擇,王昭君還會願意出塞嗎

歷史對王昭君的記載沒有很詳細,但是民間的補充可謂豐富,自古至今,關於寫她的詩詞多達七百多首,並且大多數都膾炙人口,關於她的戲劇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如今的影視作品也是比比皆是。

昭君,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女子,她何德何能,為什麼會受到人們綿綿不絕的稱讚和永不停息的懷念?

我覺得,人們對昭君的感情是很複雜的,對她沉魚落雁的驚豔是傾慕,對她義無反顧獻身民族大義的壯舉是欽佩,對她要遠走他鄉嫁給非心儀之人的遭遇是遺憾,對帝國把這個弱小的女子送入茫茫大漠以求苟安的行為是憤恨。

除了漢冷宮和嫁匈奴,如果有第三個選擇,王昭君還會願意出塞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是啊,試想,一介弱不經風的小女子不但告別了父母,還告別了能用熟悉的漢語言正常交流的地方,穿越漫天黃沙,簌簌寒風的迢迢之路,去到一個陌生而荒涼的地方,跟一個沒有中原文明氣息而且老態龍鍾的男人結為夫妻,難以想象這是多麼悲怨的事情。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昭君心裡是沉重的,她孤獨,她有怨恨,也有不甘,但是所有情緒只能自己去消化,如泣如訴的琵琶聲傾瀉著滿腹心事,側露了隱藏內心深處的波濤洶湧。

除了漢冷宮和嫁匈奴,如果有第三個選擇,王昭君還會願意出塞嗎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縱使傾注再多的感情,卻沒有人能聽懂,沒有人能感同身受,更別說身邊的全部是異族之人,連語言溝通都有障礙。

只能抬頭看天空,看向那趕路的鴻雁,匆匆忙忙不留痕跡,驚落的那隻,又能給自己帶來多少慰籍!興許能給身邊的胡人多勸點酒吧。

昭君有怨,世人都能看透。

史書有記載,在呼韓邪單于去世後,她向漢皇請求歸去,卻被無情地拒絕了。

這裡面到底有多少個奸邪的嬪妃在推波助瀾,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天子一個不字,這個可憐女子的後半生只得被狂沙淹沒。

轉而嫁給前夫的兒子,這對於一個有著從一而終的傳統心結的漢族女子來說得承受多大的心裡委屈,所有這些只能傾訴給手裡憂鬱的琵琶和迎面而來乾冷刺骨的朔風。

可是她為什麼要毛遂自薦選擇嫁給匈奴?

除了漢冷宮和嫁匈奴,如果有第三個選擇,王昭君還會願意出塞嗎

王安石的兩句詩道出了真諦: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因為昭君在漢宮的前途暗淡,這是非常明瞭的事,諾大的漢宮,沒有人關心,沒有人記得,沒有人疼愛,如果一直沒有聲音,一朝春盡紅顏老,那麼中國的四大美人就得三缺一了。

踏上和親之路,對於一個少女來說,絕對不是可以歡喜雀躍的事情,因為那意味著她只能放棄正常女子對感情和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比起前者像一顆塵埃那樣渺小卑微,嫁給匈奴她至少得到了名譽和地位,至少有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

除了漢冷宮和嫁匈奴,如果有第三個選擇,王昭君還會願意出塞嗎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思須與曹,我心悠悠。

無法落葉歸根的昭君,竭盡全力地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做出努力,不遺餘力地向匈奴傳播漢文化,勸服匈奴單于要跟漢朝和平相處,最後蠟燭燃盡淚始幹,把一丘青冢留在了大漠。

也許,如果不是因為進了幽深浩大雲窗霧閣的漢朝皇宮而無人問津,如果不是隻有出塞這條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更願意嫁入普通百姓家,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