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请点击关注。

在入选第四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单上,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榜上有名。南宋村坐落于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的南边,巍巍雄山脚下。东靠壶关,西连长子,北望长治,南临高平、陵川。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美丽乡村。在明清之际,南宋村是通往陵川、晋城、河南等地的必经之地。据史料记载,从西汉时起,南宋村以及周边村人就开始挖煤炼铁,一直到明清时,南宋及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有铁炉,人人会打铁,南宋村成为荫城铁货市场的大后方之一,也造就了不少富商大户。

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秦家大院二院。

在前面两期文章中,胡哥带领大家欣赏了南宋村的公共古建筑——玉皇观五凤楼、关帝阁。除此以外,南宋村还有晋商文化的缩影、明清民居秦家大院和孟家高楼。这两处民居都是“省保”单位。一处位于五凤楼西侧三百米处,一处位于村北口的关帝庙之南。

我们先来到秦家大院走访。从五凤楼玉皇观向西远看,三层的旧式民居十分显眼。步行过去一看,正门上着锁,绕到后面,是新建的民居,包着秦家老院子。敲开门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老宅子就是他们家祖宅——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现存有东西两院,每院又有里外两院,是明末清初的标准北方四合院。据说,西院是主院,是当时秦家老大的院子,因为谦让老二先盖房子,结果自家的面积就小了,于是往高盖,一直盖了三层,形成了现在院子虽小、楼却高的格局。

说明来意,我们进了门开始观看。穿过一个窄窄的小门进去右拐,就是秦家的后院。后院并不大,大概也就百十个平方米的样子,正房也就是北房、东西厢房都是三层,南房两层。宅深墙高,气势恢宏,这种三层高楼围院的民居不多见。

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秦家大院正门已封,从后院这个小角门里进去。

历史上的秦家大院,除了主体院落,还有四五十间私塾学堂、占地十亩的花园,足见当时秦家财力之盛。院落的门窗上都有木砖石雕刻,图案清晰,雕刻精细,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当时工匠建筑艺术的精湛。

后院去往前院要通过一个仪门。就是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少见的双门闩。仪门合上后,可见半腰上下的位置上,有上下两组放置闩门棍的孔洞,孔洞约有拳头粗细,是在青石上掏出,青石再砌进墙里,能确保受力。结合高墙大院一联想,富庶大户的秦家安保意识还是很强的。

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二院的仪门。两面门楣上有木刻匾额。

仪门前后门额上都有木刻题字匾。正面是“惟几惟康”,背面是“其难其慎”,前院正房门楣上的木刻牌匾则是“克宽克仁”。这几组文字都出自古籍《尚书》的不同篇章。

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匾额照片。

“惟几惟康”大意是“思考危险的征兆,考虑安宁之所生”,本是大禹对舜帝所说的告诫的话,作为治国之道,以时时警戒自己。秦家先祖将之刻于门匾,也是勤谨持家的治家格言。

“其难其慎”的大意是“难于做事,慎于听察”,也就是知道做事艰难,凡事要慎重的意思。“克宽克仁”的大意是“对人要宽厚仁慈”。

几副匾额题字联系起来看,反映了秦家先祖富而思仁,治家勤谨、待人宽厚的品德。据村志记载,清光绪年间,秦家先人乐善好施的品行是出了名的,南宋村方圆数十里曾有民谣说:“没有钱,找老秦”、“土地是时神,老秦是时人”,将秦家与土地爷相提并论,足见秦家先人的品行。

见识了秦家双门闩的高楼围院,我们一行又走访了村子北边的最高建筑孟家高楼。

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位于村口的孟家高楼。

孟家高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20多米,有五层,东西长15米。远远看去,下宽上窄,呈梯形,敦实厚重,雄伟壮观,好似一座堡垒。而实际上,历史上这座高楼也的确发挥着战乱时自卫避难的作用,看最高层那南北两面的城垛子就知道了。

高楼正面的门前地面,有一溜砂石台阶,上面间距整齐地布满一排婴儿拳头大小的石窝。哦,这就是房檐水滴落砸出来的,水滴石穿的确证啊。可以佐证高楼建造的年代之久远,可以感受时间赋予水滴的力量。

真心不能比!长治县这个大财主盖了一栋五层楼,400多年屹立不倒

水滴石穿的佐证。

最有意思的就是孟家高楼的外墙,远看上面有一排排的黑点,近看才发现是数排铁钉,横竖按一定的间距分布,露出的钉帽呈菱形,里墙却不露出,这些铁钉像铆钉一样起着稳定保护高楼的作用。高大的楼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少见的铁钉巴墙,别有一番风采。

像这样规模宏大设计周全的高楼建筑,绝非一般富户可比。历史上的孟家先商后仕,建造高楼选址就占了整个南宋村的风水气脉,也帮整个村子镇守住了气脉。因此,孟家高楼也成为惠及全村的风脉楼。

南宋村除了有这些知名古建筑外,它的民俗文化也是我市的一大亮点,它是我市的花灯之乡、剪纸之乡、根雕之乡,尤其是过年时的铁礼花更是一绝。明清古建筑,静静述说着过往的辉煌;民俗传当代,红火中展现着南宋人的精气神。历史有根,发展有源。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