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是自身實力不夠,被電影圈的浪頭給淹到了?還是本來就另有謀算,甚至是網上有些說法質疑的 “洗錢”行為呢?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投資超7.5億,票房不到4700萬

《阿修羅》上映3天便停映

15日下午,電影《阿修羅》在官方微博發佈公告,稱經全體投資方決定,電影《阿修羅》將於7月15日晚間22點起撤檔停映。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阿修羅》號稱歷時6年,投資7.5億,聯合出品方多達26家。如果7.5億元的投資數額屬實,那麼票房僅為投資的2%。

票房不理想,口碑更崩塌

上映之後,《阿修羅》的票房表現很不理想。7月13日上映首日,《阿修羅》排片佔比15.6%,票房僅2511.2萬元,而同樣上映首日的《邪不壓正》則獲得了1.2億元的單日票房。更不用說《我不是藥神》了,牢牢霸佔票房榜冠軍,上映11天來總票房已突破24億元大關。

此外,《阿修羅》還遭遇口碑崩塌,在各大電影網站評分一片低迷,貓眼上《阿修羅》開始只有4.9分,時光網4.0分,豆瓣僅3.4分,只有淘票票給出8.4分。在豆瓣評論中,打一星的觀眾高達57%。

可以說,該片憑藉一己之力將暑期檔的平均分大幅度拉低。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片方質疑淘票票和貓眼評分

評分差迅速下降

13日晚,《阿修羅》在官方微博發佈題為《的8.4分與4.9分,是這個行業的恥辱》的文章,稱《阿修羅》在貓眼的評分為4.9分,在淘票票的評分則高達8.4分,經過調查《阿修羅》在貓眼和淘票票兩個平臺上評分的巨大差異實屬超級異常,貓眼平臺有大量小白賬號和老水賬號給該片打出1分和惡評,電影遭遇了行業的“黑水攻擊”。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片方質疑將矛頭直接對準貓眼,認為其作為第三方公共平臺,對“黑水問題”視而不見,甚至同流合汙。

口碑不佳就在第一時間質疑評分網站,對於片方來說已不算新鮮操作。《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的2.1分被列為史上最低分事件,畢志飛導演至今還在執著於為其大作討個說法。

不過眼下則是第一次有人質疑淘票票和貓眼評分。

在《阿修羅》發表聲明的當晚,該片在貓眼實時評分升至6.4,淘票票評分則降至7.3,兩個平臺的評分差從3.5降至0.9。貓眼工作人員也曾就此對媒體表示,評分變化是正常的波動現象,並無異常。

那麼沒有被質疑“做手腳”的豆瓣影迷是怎麼說的呢?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具體原因不便說

但現象大家有目共睹”

本片投資方表示:

停映不僅僅是因為票房不佳

影片修改後會再上映

但具體日期還未定

而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具體原因不便說

但現象大家有目共睹。”

那麼

究竟是什麼“有目共睹”的現象呢?

背後打的又是什麼算盤?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投資電影的是些什麼人?

目前的電影圈,凡是票房破10億的國產片,必然有多家一線資本方集體護航。這也是內地電影市場頭部資源集中化最為鮮明的一個表現。一線資本方,無論是資金、資源的充足程度,還是對市場的準確拿捏,都要好於其他公司,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讓人想不通的是,投資7.5億的《阿修羅》雖然也有26家資本方,卻沒有一個是電影圈的一線陣容。而且其中不少都並非電影投資的“熟客”,甚至出現了中科粒子醫院管理技術公司這樣完全的門外漢。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資料顯示,《阿修羅》的出品方為寧夏電影集團和真鑑影業。寧夏電影集團的前身是寧夏電影製片廠,這家老牌製片廠曾經憑藉著《畫皮》起死回生,順利完成轉企改制。

而真鑑影業的掌門人,正是曾經參與《畫皮》系列的楊真鑑。但雙方並沒有聯手打造《畫皮3》,而是耗費6年拍攝了《阿修羅》。

不過,這部電影最大的投資方則是三十六計文化。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新公司,背後是神秘投資人張家豪。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相關資料顯示,張家豪做手機起家,2005年開始以投資人身份涉足地產、文化、金融等領域,2009年和央視共同運作“同一首歌”品牌,2011年成立香港新長江國際投資集團,重點投資文化娛樂項目。

張家豪此前投資的影視項目,僅有2014年投資《賜愛》和《愛在當下》,兩部十八線作品完全沒有在市場引起任何反響。投資7.5億的《阿修羅》,算是三十六計文化的大片首戰。根據此前的媒體報道,張家豪決定投資只用了不到2個小時。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六計文化藉著參投《阿修羅》,與大地電影院線成立了50億元的影院投資併購基金。這隻基金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院線,二是影視作品。但如今,《阿修羅》大跌眼鏡的表現,讓這支50億基金變得更加神秘。

不過,張家豪可能更看重的是進軍影視產業的契機。按照其說法,就是“資本+渠道+內容”的閉環,構建“全要素自然流通的無國界投資平臺”。《阿修羅》大概只是三十六計文化“影產融”的一個試驗品。本身的盈虧,對於三十六文化的影響可能並不大,畢竟它的意義是能夠引起影視圈的注意,以便未來的佈局。因此才大張旗鼓宣傳7.5億投資,絲毫無懼市場“洗錢”質疑。

拼了命花錢

“不挑最好,但求最貴”

不過,種種信息表明,《阿修羅》7.5億的投資基本上是有據可查的。只是如此巨大的投資成本,還是有諸多可疑之處。

一般來說,電影的拍攝是能儉則儉。即便願意在視效上多下功夫,也是儘可能嚴格把控支出。基本上,所有電影的苦惱都是“超支”,但《阿修羅》完全沒有這個苦惱,從一連串誇張的數字裡,我們看到的是拼了命在花錢。其浪費程度,完全不像是為了拍好電影,倒像是完成花錢KPI。

例如電影在美術方面,聘請了在全球概念設計師網站排名前40位的20位。對於一部電影來說,這樣的成本支出是否具有必要性呢?

電影使用了56公里的藍布系統,8000萬的光設備,再加上不會在成片裡有任何顯示的CG預覽,電影的拍攝過程可謂是“不挑最好,但求最貴”。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阿修羅》的投資邏輯,完全是反常的。它似乎完全沒有考慮任何成本的風險,市場的風險,一股腦兒全部把錢花了出去。而如此花錢的,卻又不是影視圈的一線資本方,而是過往履歷都難以查探的投資者。市場經驗不足、缺乏參考模板,如此投資讓人感到疑惑又震驚。

回顧香港電影“泡沫”

熱錢湧入,黑社會“洗錢”

回顧一下歷史,香港黑社會“洗錢”,大大促進了香港電影的繁榮。

其中,不少香港電影明星都和黑社會牽扯上了關係,儘管大多並非自己所願。黑社會以投資的方式,通過電影洗錢,除了有可能獲得高額票房回報外,還將自己的收入合法化、正規化。

也正因如此,隨著本土和歐美黑幫熱錢的湧入,讓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獲得了充分的資本土壤。

投資超7.5億,票房連4700萬都沒有?《阿修羅》上映3天停映

前不久,崔永元扯出的明星涉稅案,無論是真是假。且不論真相與否,和明星涉稅一起的還有電影的“洗錢”。在內地電影市場,電影淪為“洗錢”工具也並非沒有發生過。

導演李克龍就曾提到:“我多次碰到過這樣的投資人,他們說,我投1000萬給你拍電影,其中200萬是給你拍片用的,你要給我走出1000萬的賬目。剩下的幾百萬你要以票房或利潤的名義返還給我。這就是電影洗錢的一種形式,是在和法律玩貓膩,我當然不敢做。”

此外,廣電總局官員陸紅實稱:“近兩年,我國每年都有百多部濫片不能上院線,我總覺得這些濫片子的資金來源很怪,始終認為這跟洗錢有關係。”

電影的許多開銷指出是單向的,這就為“洗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當然,並不能憑藉7.5億投資以及口碑不佳就一口咬定《阿修羅》是“洗錢電影”。只是從投資邏輯和行業參考來說,這部電影身上的諸多疑點看上去完全不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