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今天在这里说的北京人,是真正的北京人,“崇文门李棒棒”与来广桥下骂人的老大爷称不上真正的北京人。

北京大院长大的姜文,在拍摄新片《邪不压正》时,对李天然的扮演者彭于晏称呼为“彭老板”。

在北京,如此语境下的“老板”指的不是富裕的商人,而是指令人尊敬、身怀过人艺技的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体面称呼。

这体面说白了就是有面子的意思。北京人十分讲究“有里有面儿”,面子是尊严,“里子”是个人深处的自我价值感。“有面儿”是刻在北京人骨子里的真性情。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我爷爷是个老北京,我小时候一放暑假就去爷爷家住。他最贵的装备是一辆永久牌28大梁自行车,颜色是英伦绿,车把前挂着卤素大灯,十分气派。

爷爷每次载我出门前,都用麂皮布把车擦亮,墨绿色的车漆在阳光底下若隐若现,钢制车圈儿也擦的一尘不染。每次坐在车的大梁上,我总是很自豪,在90年代赚足了回头率,如同今日一辆墨绿色的JAGUAR从闹市中穿行而过。

我现在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他169cm的身高,非要骑一辆28的自行车。就是因为有面儿,有尊严,骑行于闹市中总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感觉。不过不得不说,我爷爷骑28的自行车确实费劲,经常出现脚沾不着地,人仰马翻的情况。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北京流行着一句老话:“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意思是头戴马聚源的帽子,脚穿内联升的鞋子,身披瑞蚨祥的衣裳,腰缠四大恒的银票。这些都是北京老字号,更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就好比今天手拿爱马仕,脚踩朱塞佩·萨诺第,身穿巴黎世家,腕戴理查德米勒。

我爷爷不是什么富贵人家,自然也穿不起一身老字号,他也不爱努着去买上一两件儿,但他穿衣戴帽很在意版型与料子,穿出去跟老子号的走俏款式没什么区别。尤其是他那顶八角画家羊绒帽和手工制千层底儿的布鞋,冬天时他还会穿上手工制的皮底儿鞋,得体大方,气场十足,我能看出他对于生活的讲究,对于外表的重视,对于他人的礼貌与尊重。

其实,千层底儿或皮底儿的北京布鞋,穿起来真的不舒服,都是硬邦邦的感觉,不防滑也不防震,但样式足够有底蕴,也足够“爷”。

现如今,北京的年轻人也依旧对鞋很在乎,衣服可以是假货,但脚上的鞋必须是真货、尖儿货、潮货。我上高中时,有钱的同学都会买千元以上的篮球鞋,不趁钱的也得来双上百元的板儿鞋撑面子,“勾子”牌最受欢迎。以至于我现在的北京女同事,除了包以外,一身上下最贵的永远是鞋。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我爷爷骑车时不爱按车铃,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劳驾嘞您嘞~~~”。北京人爱说您,这是全国独有的特色。“您”的称呼对象不分任何阶层、不分贵贱,无论是看大门的保安,还是送外卖的小哥,亦或是招人烦的小额贷款电销员,北京人都习惯用“您好”作为开场白。

最有意思的是,上次我看到两个北京人吵架斗嘴:

A:“您可答应了今儿个请我吃饭啊!”

B:“我什么时候答应您了?”

A:“您也忒不是东西了!”

B:“您才不是东西呢!”

你看看,这都急赤白脸了,还跟这儿“您您”的呢!

小时候我一说“你”,只要让我爷爷听见,一准儿严厉的教训我:“别你我他她的!没礼貌!” 在北京人的世界里,只要一说“你”,那可就剑拔弩张了,“你哪儿的”、“你干吗?”、“你怎么着?”

“您”是“你”的尊称,你知道“他”的尊称是什么么?地道的老北京想必都知道,“怹”(tān)是他的尊称,如今已经没人这么叫了,其实就是在他字的底下加了一个心字,说明真是走心了。如今,关于“怹”的传统基本上已经没了,但说“您”的传统依旧延续至今。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北京人热情好面儿,见了面都会主动打招呼。你敬北京人一尺,北京人敬你一丈。比如你在北京城问路,如果用尊称问:“麻烦问您一下,您知道草厂二条怎么走么?” 你通常都会收到对方热情的回应,恨不得把你送到那儿,生怕你走错了,那叫一个热心肠儿。

可如果你不给北京人面子,连称呼都没有,上来就问:“喂,草厂二条怎么走?” 那后果没轻的。如果你运气够好,北京人会懒得搭理你;如果你运气不好,北京人会拿话噎你:“出门儿前,你家里人没教过你叫人啊?路都不认识,还开什么车啊?” 但就算把你给羞辱了,北京人最后也不忍心把你晾在那儿不管,依旧会告诉你路。如今,北京的年轻人也依旧保留着叫人问好儿的习惯。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北京人不爱求人办事儿,说白了就是要面儿,拉不下来脸。求人办事儿难到什么程度?难到北京人在屋子里踱步好几个月,都不好意思往外走一步。哪怕最后走出了这一步,酒席也请了,作陪的朋友也叫了,酒都喝完了还是绕来绕去的不好意思开口。

北京人“要面儿”观察报告

在北京人里,很少有一个劲儿的算计琢磨你的人,北京人有着“甭管什么事儿,只要大面儿上过得去就得”的习惯,那种“只顾自己合适,随便伤害别人的利益,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人,平心而论真的极少。大部分北京人不屑于算清鸡毛蒜皮的事儿,块儿八毛的从来不会计较,您若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要面子,要尊严,千金散尽还复来,博取面子好乘凉。

鲁迅曾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清朝时抓住了中国人的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其实,全世界的人都要面子,尤其以中国人为甚,面子也是“脸”,要面子没有错,因为世界上不要脸的人毕竟是少数。只不过,“度”要把握得当。

我走在北京的胡同儿里,从空中传来央央琅琅的鸽哨声,北京人的面子就如同这个鸽哨声一样,倏痴倏徐,忽远忽近,时宏时细,伴随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幻化在北京这座瑰丽古城的芸芸众生中。

策划/前后男女 撰文/JUN 插画/正一 设计/He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