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學儒、中學道、老學佛」,這樣對待學者是有意義嗎?

鑫寶35


首先,我們不應該以“是否有意義”去定義一件事情,畢竟當你在做的過程中,已經得到了收穫。話說回來,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不當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關於“少學儒”,我想不一定是在學生時代必須得去背誦儒家經典書籍,必須要求自己在年少時代一鳴驚人,這裡指的是在我們懵懂成長的階段,思想觀念一定要有好的導向,而孔子的思想作為個人修身養性方面來說,甚至是人生價值觀方面來說,都不錯。所以,我們應該多多以孔子的思想澆灌自己的心靈。同時,“學儒”也是學習做人彬彬有禮的相處方式。

關於“中學道”,人到中年後,經歷了是是非非,看遍了世事浮沉也見識了各式各樣的人之後,應該用道家的思想告誡自己要“無為”,但這種“無為、不爭”並不是清心寡慾,而是以辯證的心態去看待名利榮辱,以寬廣的胸懷去容納世間的一切。

關於“老學佛”,即在以出世的思想活在這入世之中。人到老年後,更應該以一顆淡然的心態去看待生死,去發揮自己的餘熱,畢竟活到老學到老。

以上便是我的見解,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討論。


沈善書


★ 結論

要按我的理解來說,這短短的九個字:少學儒中學道老學佛”。就包涵了人的一生。這九個字牽涉到人一生的“性格”、“修養”、甚至“養生”之說。為什麼恆實你會有這樣一種觀點呢?我就一句一句分析,友友們請上眼觀看:

★ 少學儒

“儒”是什麼?

儒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很多人估計會注意到:哈哈,儒是術士的意思啊!但是你們注意到這個字了嗎:

何謂?在古代殷時期,專門辦理喪葬的人,統稱做。從事這個職業的人,一向被人輕視。收入少,待遇低也是這群人所面臨的困境。這就造成了他們在接喪葬業務時,不僅要看人臉色、還要仰人鼻息。脾氣就得以“”為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孟子為代表推出了一種文化思想:儒家。這時,儒的意思開始有了分歧。有“君子儒”與“小人儒”之分了。見論語

孔子對子貢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我個人認為,少學”“的儒指的是君子儒,而不會是術士儒。那麼君子儒講究什麼呢:《周禮·司徒》中就很清楚地說了要求:“師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藝教民。哪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簡單地說就是:懂禮節、知大義、多讀書。這下大家就清楚為什麼要”少學儒“吧!


年輕時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懂禮節不粗俗、做人做事要慎獨、說起話來抬手歸例,落下論據。努力通過”儒“
”年少輕狂之氣"打磨掉


★ 中學道

我在這裡將“中”理解為“中年”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中年要學習“道”呢?

所謂“道”又是什麼呢?

老子的《道德經》就清清楚楚地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天地萬物,生聖生賢,倶以從“道”而生,陰抱陽,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

老子也無法用一個字確切地說明自然的本源,萬物的本質是什麼。這在《道德經》中就可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而道教另一本經典著作《南華經》,則是講得人的”無為“”齊物“......

中年人步入社會多年,世間百態紛雜入目。痴迷於人間風月、榮華富貴、些許奈何,莫名傷懷,獨處寂寥,群人愚衷......是多少人眼中堪不破的”局“。

也正如《桃化扇》所言: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


”中學道“則是讓到中年的人們更清楚一切事情以”無為“為主、順其自然為道。消了爭強好勝之心,斷了虛榮攀比之意。


★老學佛

何謂”“?《佛光大辭典》解釋為:佛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稱大仙,或金仙。

人到老年,年老氣衰。一切爭強好勝之心、年少輕狂之性統統已成過眼煙雲。曾經的眾人

前擁後護、榮華富貴也只是黃梁一夢。

到老一人一室一桌一椅,百病纏身苦惱自知時,學習”佛“教理論,會讓你明白所謂人生,終會一切皆看空、終會一切皆看透、終會一切皆禪悟。


”老學佛“讓已步入老年的你,消了不服老不服輸的一口剛烈之氣,多了一口綿柔順咽養生之息。


★ 結論

總得來講:儒家講做事的態度,道家講做人的態度,佛家講人性的態度。”佛、道、儒“其實就是一部書寫人生答案的綜合試題答案集。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

恆實說


“少學儒、中學道、老學佛”,這樣對待學者是有意義嗎?

這還是有意義的。

一、少學儒。

少學儒,是說,年少時英氣勃發,志氣向上向外,前程尚無枯量,可以學習儒家進進取思想,建立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志向,為整個人生創造美好前程打下基礎。

儒家進取思想是明顯的。如易經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孔子雖然也講安貧樂道,但卻強調切磋切磋勵志,安貧樂道其實只有一種以備成就大業的歷練而已。因此,孔子強調發憤圖強。也強調見賢思齊,反躬自省不斷成長。以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人生最大抱負。

二、中學道。

人到中年萬事休啊。

中年學點道家的理論,有一點道家思想,漸漸學會順從自然,在辛苦忙碌之餘有點清靜無為的觀念,也不失為一種自我的解放。學學道家的養生觀念和方法,也可以有更好的精力面對生活的重負。

三、老學佛。

人到老年,黃土漸漸的掩了上來,好思考一下歸宿。雖然這時才來解決人生的終極問題略顯晚了一點。但能有一點追求心安而去,無苦而終的努力也算是心靈的安慰,和對終極問題的一個交待吧。

放下,放下,清空,清空,得個善終可也。

不過,也要防止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的問題。強自取柱,柔以取縛,凡是取中庸之道吧。


水煮周易


這是人生的幾個必經階段吧,儒釋道既代表了中國三中不同的思想潮流,也代表了人生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少年正是奮鬥的時候,儒家講的進取,講的雖千萬人吾往也的精神正是少年所需要的,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做成大事業,年輕就是資本。

到了中年,你會慢慢發現,人不是隻要努力就能成功,孔孟之道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做人正直無私,卻往往四處碰壁,慢慢的你明白,除了儒家還有一個道家,它告訴你凡事都有另一面。儒家教你剛正不阿,道家教你柔弱勝剛強,儒家教你社會是光明的,道教教你黑暗總是伴隨著光明一起產生的。


最後你終於發現,事情做完了,社會賦予的使命也完成了,娶妻生子光宗耀祖,一切都是那麼完美,可心裡總是有許多疑惑解不開,心中總覺缺少點什麼,於是佛家來幫你解答心中所有的疑惑。

這三種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或許在同一個時期這三種接替產生互相雜糅,總之儒釋道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並不能完全說那個時刻是哪種思想,只能說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可能某種思想是佔主導的。


昭烈名臣


少學儒,這個沒辦法,強行統治文化圈,不學也要學,並被其束縛行為,禁錮思想。

中學道,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儒學的各種誤區,開始尋求真理和真文化。

老學佛,這個也沒辦法,因為古之道術不存,心靈不能得以撫慰,只能轉投佛教因果了。


浸淫之辭


沒有意義 三教是一致的 最好一次學到道位 就是完成第一步 修身 不然是經不起世道人心考驗的 正如佛經所說 無有漸次 學到了就是學到了 沒有學到就是不及格 沒有真正的功夫 會出問題 比如知識分子普遍夭折 平均壽命不高 猝死和犯法的也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