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取决于你现在到底怎么教!

朋友在做steam教育课程,苦恼招生的种种不理想,感叹说现在才完全理解我为啥要关掉家庭园,他现在也处在煎熬的阶段,完全就是靠“想给孩子好的教育”这一情怀在支撑着。

大学老师出身的他,不无遗憾地说,就带过的这么多学生来看,能考进同一个学校的,分数差别不会很大,但这只是表面,每个学生看不见的差异,例如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差别就不是一点点。可是,这些差异在大学弥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就不是这样考虑的,这种能力建设的年龄最适合的时间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如果学生有自知在课外进行专门的训练补充也可以,可惜的是,学生自己并不一定了解自己缺乏什么。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并不一定懂教育,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个不懂教育的人,对孩子的教育强加干涉,影响了孩子一辈子,却又完全不自知。

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取决于你现在到底怎么教!

我知道,这又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到底该教育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大学同学最直接地说:我希望我的孩子现在乖乖听话,不要调皮捣蛋,上小学之后,我希望他可以认真听讲,好好学习,有个优异的成绩,那小升初、高中都可以轻松拿下,再能考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找份好工作,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我开玩笑地说,你儿子的人生更完美,我觉得你还没说完呢,你儿子应该再找个好老婆,生个好孩子,然后孙子再重复你儿子那理想完美的一生。

对于同学说的一切,我知道她没有开玩笑,也不是胡说,而且,不用怀疑,这不是某一个或两个家长的看法,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顺序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保持着这种对孩子“阶段性要求”的观点,而且这些阶段性的要求,是否满足孩子的成长规律呢?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取决于你现在到底怎么教!

按孩子成长的顺序看,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好奇、探索、尝试,注定他们不会是乖乖听话的孩子,而一定会是家长老师口中“调皮捣蛋”的孩子。但为何我们要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呢?因为,乖乖听话的孩子,家长才轻松,老师才好管理班级。殊不知,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必定只能成为家长要求的人,成为老师要求的人,唯独不会成为自己。

而接下来在小学、初中、高中好好读书的孩子,确实很多是乖孩子。

继续走到大学,就像前些天遇到同事提起的他的侄子,说已经在清华读博士,但是,在他看来,这个孩子没有更多可能性,因为,问这个孩子有什么想法吗?回答都是不知道,听家人安排。

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取决于你现在到底怎么教!

而这些一路听从大人安排走下来的孩子,就会像文章开头朋友说到的那些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型的能力或许很好,但其他的能力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前同事说他绝对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努力获得好成绩,读好学校,他更希望能看到孩子的更多可能性。记得在研究生毕业时,同学们讨论为何不留校,为何不去考公务员,大家的答案都是清一色的:我不想我的生活一眼看到头。而这种一眼看到头,最可怕的部分就是没有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种吸引力,吸引大家面对未来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而没有了可能性,就会无趣,甚至会让人绝望。而更多的可能性,也是需要更多、更强的能力去支撑的,这些能力,来自于童年,却作用在未来。

布朗法官在著名的美国1965年教育法案中写道: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取决于你现在到底怎么教!

所以,无论是在和老师们聊天,还是在和同学朋友们讨论,我都会提到,教育是以终为始的,这个终并不一定是终点,但一定是在未来。而且,不是我们的未来,是孩子自己的未来。他们到达未来的那一天,所需要的能力,是在今天和我们这些家长一起的时候学到的。给孩子能够面向未来的能力,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

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的今天,有意识地将自己抽离出无意识的教育状态,才能看到,自己的诉求如何和孩子的教育需求相分离,陪伴一个生命成长,不仅需要有意识,还需要有规划,以终为始,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