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一部充盈了魔幻色彩的童话作品,却不乏教育意义,亦不乏温馨气息。

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2005年7月15日于美国上映的蒂姆·波顿执导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在依托于优秀的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元素,使得影片所传达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局限于小说所表达的对孩子成长的教育,而增添了上升至社会层面的教育,且更多地诠释甜美的人生的意义。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 故事梗概

威利•旺卡是一位伟大的巧克力发明人和制造商,经营着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那是座神秘的工厂,大门紧锁,工厂出产的旺卡牌巧克力销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有一天,威利•旺卡贴出告示:他在出产的巧克力里面埋藏了五张金券,谁吃到了,就有机会参观工厂,还能得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小孩子们疯狂抢购,最终五个小客人成为幸运儿,开始在这个魔幻工厂中冒险,吸引他们的除了神奇壮观的巧克力制造世界之外,还有威利•旺卡的“神秘礼物”……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 获奖情况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6)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加布里埃尔·佩斯卡西

第5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2006)

最佳化妆/发型(提名) Peter Owen / IvanaPrimorac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加布里埃尔·佩斯卡西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 阿莱克斯·麦克唐维尔

最佳特殊视觉效果(提名) 尼克·戴维斯 / Jon Thum / Joss Williams / Chas Jarrett

第2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2006)

最佳外语片(提名)

▊ 辣评

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从语言艺术到综合艺术,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作品,导演波顿遵循了原著,更高于原著。相较于原著,影片最大的改变之处是威利·旺卡这一人物形象。

在人物再塑造的过程中,对于人物的成长历程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波顿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贯穿影片故事推进的始终,近镜和特写镜头捕捉到的威利·旺卡对于“父母”“父亲”“爸爸”“童年”这些字眼的怪异反应,实则是威利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于银幕的成功创造,是影片情节发展的推进和冲突出现的基础,更是男主人公小查理这一人物形象的有力衬托。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如此人物塑造的手段,揭示了威利·旺卡从何而成为世界上最棒的巧克力制造商的原因,营造了影片接近末尾时候的查理并没能获得巧克力工厂的失望感,也把查理的对其家庭的金钱都无法替代的爱更加形象化地表现,并最终通过威利·旺卡与父亲重逢传达甜美的人生的意义,即与家人的团聚。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另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波顿在社会畸形物欲的表达上,相对于原著做得更加充分;这或许存在着原著写作与电影创作之间的四十年的社会变化对人的思想影响的因素,而影视传媒作为当下最直接的审美客体应尽可能满足观众审美的审美需求。于是,影片中增加了原著所没有的诸此之类:欲把金奖券私藏的工厂女工、查理找到金奖券后疯狂出价购买金奖券的叔叔和阿姨、为了钱宁愿放弃参观机会的查理、听说查理的爷爷是从前工厂的工人便气愤不已的威利·旺卡……

正因为此,影片的教育意义也从对坏孩子的教育丰富至对物质社会的教育。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性与表演性便成为了其最为显著的审美特性,而这一点也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可谓做到了完美地体现。影片末尾的拉镜头穿过破旧的玻璃窗,最终出其不意地出现了画外音的讲述者——一个奥伯伦伯人,文学性的内容与表演性的讲述即如此巧妙地结合。小说中奥伯伦伯人的歌舞文字的描绘于影片里以表演的形式视听再现,电影艺术的优势所在亦直接体现。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另外,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文学改编过程中,影片也加入了一些小幽默元素。比如五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到巧克力工厂时,面对小女孩的发问,威利·旺卡的回答令观众啼笑皆非。镜头语言运用的小细节也没有被忽视,被娇惯的小女孩问父亲要金奖券时,对小女孩的拍摄采用了俯拍镜头,这是小女孩父亲的视角,也是导演对小女孩这一行为的极度不认可的情感表达。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在当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然而,纵观多年以来那些数不胜数的文学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能像蒂姆·波顿这样做得如是优秀的实在难寻。当然,波顿的改编并非绝对完美,他对于查理对巧克力的渴望和查理家庭贫困的渲染与原著相比过于欠缺,从而使观影者对金奖券的期望值稍低,未能达到原著所传达的期望。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关于所改编的文学作品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原著作者罗尔德·达尔的奇特想象在那个尚欠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已然是格外出色,所以在新世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电影作品诞生的时候,观众仍为其梦幻般的创作而赞叹。这也告诫新一代影视创作者们:在进行电影作品创作的时候,对文学作品的选择至关重要。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从教育到人生,看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从成长的教育法则到人生何来甜美的哲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带给我们的不仅如此,更是给予今天的影视创作者乃至文学创作者一个模范,等待新一代杰出人才的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