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高古琉璃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土地开发政策的作用,出土了大量文物,使中国考古专业走向了一个新阶段,甚至推翻了许多长年来形成的观点。这其中,极少数高古料器的出土,让我们不断完善对中国料器发源、发展的认识,也使更多人开始注意并研究中华料器。

从现有的考古发掘品中,可以证实我国春秋末期即开始生产料器,在文献中也可以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韩非子》记载“楚人卖珠”,琉璃珠在当时应该使极为珍贵的装饰品,或权贵的象征。《史记》记载吕不韦乃阳瞿大贾,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贩卖这类奢侈品的利润甚高,他父亲就是做珠宝买卖,也曾说过利润可达百倍之多。故宫副馆长“张临生”先生于《琉璃工艺面面观》文中指出,“重利之下必有勇夫,交通险峻越关山涉水渡洋而来的进口琉璃珠华丽夺目,楚人生产的国产的铅钡琉璃珠,让东西文化交光互影。”人们也一直认为自春秋至战国,中国琉璃生产以来,这一时期所造的都是琉璃珠,而随着吴王、越王佩剑的出土,以及近年发掘出的料剑饰,才改变了这种观念。

中华高古琉璃

战国料珠

料剑饰开始出现于战国早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到汉朝时便渐渐稀少乃至绝迹。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剑,其剑格上镶嵌着两块浅蓝色半透明的料饰,河南辉县发现的吴王剑的剑格上也嵌有三块无色透明的料块。这二人皆是战国时名震天下的风云人物,称霸一方,以此等身份佩带料剑饰,可见其时料器地位之显赫。由于料器珍贵,以及宝剑是随身佩带的,所以在人死后,绝大多数料剑饰都随主人入墓陪葬,流传于世的甚少。北京故宫也只收藏三件带伤的白色剑饰。料剑饰从形状、图案及规格都是仿自玉剑饰,颜色以仿羊脂白玉的乳白色为主,自上而下分为“剑首,剑王奉,剑王彘,剑王必”,大多饰以云纹,谷纹,蟠螭纹,兽面纹和草凤纹。早期的图案较单一,后期的图案丰富许多,多以几种图案混合使用。

中华高古琉璃

料剑饰

这四件料剑饰,颜色乳白,料质密实,有质感,硬度大,是战国料器的特点。图案是兽面,乳钉,草凤和云纹的结合构图,搭配合理,设计精美,象是战国中期的风格。工艺细致美观,棱角坚硬,表现了中华料器高超的制作水平。

写好了一篇中华料器发展的文字,根据朝代、实物分析,请大家关注“古玩夜话”,我会陆续发表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