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服飾風俗

長沙的服飾風俗

 清代,長沙縣一帶士紳一般著長袍,有單袍、夾袍、棉袍、罩袍之分,都從領下沿右側開襟,訂一串佈扣,古稱“右衽”。外出罩馬褂,戴緞帽,所謂長袍馬褂紳士風。富家女子喜著大襟繡花衣,系百褶裙和統裙。女性大襟上衣,5—7粒佈扣縫於大襟右側,前襟內右側有小襟縫一小口袋。衣襟邊、衣領邊、袖口邊有鑲不同顏色“滾邊”的。滾邊有寬窄兩類,或壓一小邊在寬邊下,叫“ 出牙”。農家女子多穿粗布大襟衣,腰繫圍裙或抹裙,有的頭裹方布,多為青藍色,也有印花布,即在藍底大布上印以白色或彩色的花鳥圖案。勞動漢子多穿粗布大襟短衫,有的系圍裙或腰裙。所謂圍裙,相當於現在的工作服,既可擋灰保潔,又可緊身禦寒。褲子多為大腰、直襠、大褲管的長褲,叫扎頭褲,以青藍色為主。老幼著布鞋布襪,雨雪天外出穿木屐油鞋。農夫雨天作田穿蓑衣、戴斗笠,上山勞作或遠涉擔腳穿草鞋。

長沙的服飾風俗

民國時,服飾有官服和民服之分,士農工商均有適合其勞作需要的服飾。“體面人”穿長袍馬褂,民國時期的長袍,由清代的藍衫衍變而來。長袍有豎領、右衽,從領口沿右腋以下開衩,有七粒球形銅釦,後逐漸改為佈扣。衣長觸及腳背,行走或跨門檻須將一邊下襬撩起。熱季長袍多杭紡、香雲紗、夏布製成,秋季著夾袍,冬季著棉袍、絲棉袍或皮袍。

民初,洋行職員和歸國留學生開始穿西裝。20世紀30年代,男性中青年流行中山裝、學生裝。衣上3個口袋,單高領,領上飾白色牛骨製成的圓球狀風紀扣。褲子仿效西裝褲,前下腹開口系皮帶,衣料多為斜紋線布。40年代,美國卡嘰布流入長沙,以絲光卡、防雨卡最為盛行。本地廠商仿製的卡嘰布多毛且無光澤,俗稱“土卡嘰”,銷路不暢。中山裝式樣後改成外翻夾領,4個口袋。勞動人民著短裝,上衣分對襟、右衽兩種,褲腰不開口,摺疊於前腹,系布帶。衣褲均用家機土布,顏色以土靛染成青、藍色;夏秋多穿白衣。勞動人民在婚喪喜慶或祠堂祀祖亦穿長衫,但袖及腰身狹小,布料以“織貢呢”(即斜紋洋紗布)為上品,其次為線布。民國初期,德國進口的陰丹士林藍色合成染料染成的平板布,俗稱“士林藍”“士林綢”,以不褪色而風靡長沙城鄉,遂使位於碧湘街的販運各色合成染料的德國多福洋行牟利甚豐。

鄉下仍以土布衣裳為主,男子穿大襟衣的日少,穿對襟短衫(俗稱“父母裝”)的日多。人們在穿著上笑髒不笑舊,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般人家,每人冬夏僅做一兩件新衣,對於布料稍好(如士林布)的遮面衣,則百般愛惜,只在喜慶日子或走親戚時才露一露,事過馬上收藏起來。

婦女衣著,民國時期沿襲清代滿族旗人的長袍,俗稱“旗袍”,腰大袖大,沿右衽及下襬飾寬邊。40年代,旗袍逐漸束腰緊身,袖口短及腋下,受到當時輿論的非議。未婚婦女將旗袍短至膝蓋處,時稱“耐梅裝”,為上海女影星楊耐梅首倡。女學生穿短衣短裙,多青色藍色,領口用白線繡“××女校”字樣。女士則穿旗袍,蹬高跟鞋,女學生穿短衣,系短裙。竹布、士林布、棉綢、嗶嘰等日益增多,套鞋漸取代木屐油鞋,線襪、紗襪取代布襪。到40年代末,婦女上衣為女式,褲子為男式,時稱 “父母裝”;趕時髦的婦女俗稱“摩登”,其所著長袍下襬升高,露出大腿;另外一種父母裝為大褲腳,褲口徑大於一市尺。

民國時,長沙兒童服裝極具地方特色。當時流行一種結構極為簡單的兒童連衣褲“蛤蟆衣”。此衣可用一塊整布縫合而成,亦可用幾塊布拼綴。前胸如兜肚,後背空缺,自腰的兩側從後面往對側的領下斜繫帶子,下連三角開襠短褲,利於大小便,適合三四歲以下小孩穿用。因穿上形如蛤蟆,故名。又蛤蟆俗稱“麻拐”,亦稱“麻拐衣”。此服既涼爽,又能護住胸肚不致受涼,為傳統夏日童裝。長沙傳統嬰兒服裝還有“抱裙”等。

人死俗稱“壽終正寢”,故稱死後裝殮所用之衣服為“壽衣”。這也是一種保持著漢民族歷史記憶的服飾。約定俗成,壽衣穿單不穿雙,或一條褲子兩件衣,或兩條褲子三件衣,餘依此類推。在長沙縣,最外層的壽衣多為唐代融衫樣式,為藍色、大襟、斜領、領袖鑲白邊的長衣。此俗形成的原因,相傳是當年清兵入關後,強制漢人剃髮著旗裝,違者立斬。漢人不服,但又無法違抗,便採取“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廳外(出家)之人不降”的辦法對付,以示不忘記祖先是漢人。後來,死後不分男女均著赦衫,戴唐中冠。

舊時民間還有穿紅的習俗。據說紅色具有辟邪的作用,故男男女女,尤其是被認為容易受到邪害侵襲的婦女和嬰兒,大多在貼身處繫上紅兜肚;婦女還有穿大紅外衣、尤其是紅棉襖的習俗。遇本命年,還有穿紅短褲之說。

除衣以外,抹胸、褡膊和護膝等也有講究。

抹胸:成年婦女貼胸前方尺之布,古稱“抹胸”。清末民初,非育嬰婦女不宜凸出乳房,否則視為放蕩,故婦女抹胸束緊成風。抹胸又俗稱“兜肚子”,謂可避免風寒入肺。有的在兜肚子夾層內放中藥或香料,用以保健聞香。20世紀中葉以後,中青年婦女仿效國外使用乳罩。乳罩可以隆胸,亦可緊胸,雅稱“文胸”。

褡膊:為一布制的長帶,中間有口為袋,可放錢物,平時束於腰間,亦可肩負或手提,長沙縣俗稱“搭褳袋”。搭褳袋適用於肩背用力的勞動者,可使腰椎挺直,防止扭傷;冬季搭褳束腰,可以保暖。

褲:古稱“護膝”,褲筒只能遮蓋膝蓋以下的脛骨,膝蓋以上全靠長衣遮護。明清時代,褲子加長長度,上達股臀,並連於腰,褲襠並不連綴,長沙俗稱“褲腿”,上面有帶子吊在褲帶上面。民國時期,褲腿逐漸淘汰,但老年人為了穿脫方便,冬季仍用棉褲腿禦寒。之後,褲腹前開口,系皮帶,俗稱西褲。但邊遠山區的個別老年人也還有穿扎頭褲的。燈籠褲褲腰及腰臀肥大,褲腰和褲腳束鬆緊帶,穿上時形似燈籠,江湖賣藝人和戲曲演員及民國時期各學校的運動員常穿燈籠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