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小巷丨衡陽九角巷:因有轉彎抹角九處而得名,《弘報》曾在此創刊

九角巷因有轉彎抹角九處而得名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九角巷旁的高樓大廈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九角巷北連常勝東路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沿街的花壇十分醒目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九角巷的路牌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九角巷內的紅磚房充滿了歷史滄桑感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九角巷內的修鞋鋪

老街小巷丨衡阳九角巷:因有转弯抹角九处而得名,《弘报》曾在此创刊

↑九角巷內的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雕塑

■文\圖 本報記者 翟 瑜

老地名來歷:

因該巷及其西側九角巷(或稱小九角巷)均有轉彎抹角九處,故名大、小九角巷。

老地名特色:

九角巷坐落於衡陽繁華商圈,南起人民路,北至常勝東路,長264米,寬8米。“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為人民路一巷。1981年地名普查時仍恢復原名。如今,九角巷內商鋪琳琅滿目,充滿了市井氣息。

居住在故土的衡陽人對九角巷這條古老的小巷,充滿著親切而熟悉的感覺。巷內繁華,幾家修鞋包的小鋪就在九角巷與人民路交界的位置,假設你的鞋子包包壞了,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小鋪。修鞋包的師傅邊認真幹活,邊與客人嘮嘮家常,聊聊見聞。

這裡的市井生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地處繁華商圈的九角巷,就像一位習慣了喧囂、熱鬧的老者,在歲月的長河裡時時“易容”,令人不禁感嘆:“時光易逝,珍惜當下”。如今,儘管古巷裡少有歷史的痕跡,但背後的滄桑,老一輩衡陽人無法忘卻,在他們的口口相傳之中永遠散發著無法抵擋的魅力。

因有轉彎抹角九處而得名

如果你從常勝東路,穿過九角巷,來到了人民路,你會發現九角巷並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彎彎曲曲。而今,這條古巷筆直連通著常勝東路與人民路,兩旁房屋林立。在《衡陽曆史文化叢書》,卻記載著九角巷是因有轉彎抹角的九處而得名。這一點,在清宣統元年衡陽城區地圖上得到了有力佐證。

地圖上的九角巷,確有九處彎曲之處。“解放前,因該巷及其西側九角巷(或稱小九角巷)均有轉彎抹角的九處,故名大、小九角巷。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進程加快,這條古巷經歷數次升級改造,加之周邊房屋建築增多,道路被拉通拉直,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丁民說。

記者從相關史料查閱獲悉,明代時,該巷附近原有明朝桂王府,桂王即是明神宗第七子朱常瀛,他於公元1627年在衡陽就藩,於公元1645年病逝於廣西梧州,他去世後先由其第三子安仁王襲位,也稱“桂王”;不久,安仁王去世,由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沿襲為桂王;這最後一個桂王即南永明帝,最終為吳三桂所殺。到清同治年間,兵部尚書彭玉麟歿後,清廷諡彭玉麟為“剛直”,並將“桂王府”賜為彭公祠。

1926年,盧瑞芳集資在九角巷附近興建怡園,內設戲院、澡堂、旅館。戲院為鏡框式舞臺,設大幕,觀眾廳設長條木座位。戲院請戲班或接待戲班、劇團演出,請畫工畫布景,請專人制盔頭、服裝、道具,此為衡陽第一座戲院。

清末、民國時,此巷附近為銀行、當鋪等金融業聚集地,同時也是最令衡陽人驕傲的是飲食文化圈,這裡的餐飲業名店眾多,見證著衡陽餐飲文化的興衰發展,為衡陽人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弘報》曾在此創刊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古巷是組建城市的一部分,是一代又一代衡陽人守望的精神家園,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改造,巷內古建築已經損毀,但老街的文化尚存,給人留下了無窮的遐思。

翻閱1998年的《衡陽市志》,記載著民國36年(1947年)12月,在九角巷內,《弘報》正式創刊,日出4開4版一張。發行人兼社長為鄒仲剛,副社長為鄒鐵漢,直至民國38年(1949年)7、8月間終刊。

“《弘報》是衡陽市三青團的報紙。社長鄒仲剛原是衡陽市三青團幹事長。該報編輯部卻始終是中共地下工作的掩護體;報紙的宣傳也在“三青團報”的掩護下,向國民黨‘投擲’一些‘匕首’。該報通過‘本報某地通訊’等形式,轉登了不少外地新聞,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種種罪惡,並將新華社的一些重要電訊,換個標題在報紙上刊出,起到了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作用。”丁民向記者介紹《弘報》的來由。

衡陽名人姚尊也曾居住在九角巷內。記者查閱《衡陽市城北區志》得知,姚尊原名鵬圖,字子仙,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考策論中秀才。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湖南師範館學習。次年獲官費留學日本,攻讀師範,習植物專科。3年後學成回國,致力於女子教育事業。1909年在衡陽創立私立進修女子師範學校,同時兼任湖南南路優級師範學堂翻譯、勸學所所長。民國時期,選為湖南省特別議會議員,任省立農業學校翻譯。1919年,姚尊回衡陽繼續開辦進修女子師範學校。先後任三女師、三甲工、船山國學院、私立成章中學、鹹益中學等學校教員,講受國文、歷史、地理、教育學等。他任過衡陽圖書館館長、衡陽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當選為衡陽市人民政府委員。他擅長詩書畫,著作甚豐,翻譯教育、博物、獸醫學、農學書籍30多種,現在《皕甓齋詩文集》《皕甓齋集聯》《皕甓齋題跋》《皕甓齋寫意詩畫紀念冊》等存世。

“此外,衡陽市京劇團的後門位置就在九角巷。”丁民向記者講敘。相關史料記載陶少濱是著名的京劇演員,祖籍江蘇,生於湖北武漢,後移居境內九角巷。少時家境貧窮,於1928年拜大舞臺演員小余三勝學唱京戲,工老生,曾先後到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演出,很受百姓歡迎。1952年10月加入衡陽團結京劇團,1953年10月任該劇團藝委會主任,1957年4月起任衡陽市京劇團團長。他的拿手戲有《徐策跑城》《空城計》《借東風》《將相和》等,1956年,在湖南省戲曲會演中,飾演孔明、魯肅,榮獲一等獎,1964年,在中南五省現代戲會演中,榮獲三等獎,曾多次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

曾被政府授予“衡陽市文明衛生巷”稱號

眼前的九角巷,樓房牆壁粉刷一新,水泥路乾淨整潔……剛買回早餐的85歲老人羅福生是市京劇團的一名退休職工,他感嘆:“在九角巷內生活了56年,印象深刻的是衛生環境越來越美了,古巷的變化很大!”

記者所查閱的相關史料對此巷的衛生環境亦有記載:1986年11月8日,衡陽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山北路為“衡陽市文明衛生街”,城北區的陝西巷、進步巷、馬王巷、王家巷、謝家巷、朝暉巷、九角巷、牛角巷、赤帝巷、福德街、向陽路為“衡陽市文明衛生巷”。

時隔32年,九角巷的環境又一次發生了“蝶變”。“九角巷屬於石鼓區人民街道向陽社區的管轄範圍。向陽社區在實施‘三清三建’之前,九角巷路面破損、下水道堵塞,居民反映強烈。如今的九角巷經過數次改造升級,現全長264米,寬約8米。”據石鼓區人民街道向陽社區黨總支書記謝俊芳介紹,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在石鼓區政府的支持下,社區實施“三清三建”工程,對九角巷及其支路進行改造,新修路面、下水道、汙水井、雨水井,對支路的化糞池、下水道進行全面清理疏通,並新安裝路燈,做到了“路平溝通燈亮”,九角巷面貌煥然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