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延慶觀,中原第一觀,與白雲觀、常道觀並稱爲三大名觀


延慶觀,原名重陽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東北部。

始建於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慶觀,是為紀念道教中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在此傳教並逝世於此而修建的道觀。

與北京的白雲觀、四川的常道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名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處機遺命,重修重陽觀,歷時近三十年,元帝賜名"大朝元萬壽宮"。

明初,延慶觀一度為"寶泉局鑄錢之所",後移至蔡河灣,而齋堂則徹底荒廢。明洪武六年(1373年)恢復為道觀,改名延慶觀,設"遵紀司"。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延慶觀被黃河水淹沒。

清康熙七年(1668年),縣人趙足行等倡導信善者捐資重修延慶觀,此次是延慶觀被淹後的第一次修復。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延慶觀再次被淹。水退後,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再度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十四年(1908年),通過兩次修葺,使道觀稍具規模。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觀毀像,河南省會公安局第三警察分所一度駐此。民國十九年(1930年)左右,觀內東偏院住進居民,其他房屋或傾塌或拆賣。

1955年,被鼓樓區袼褙廠(後改為布膠鞋廠)佔用並擴建廠房。

1957年,開封市人民委員會撥款維修玉皇閣。

1980年,鼓樓區布膠鞋廠開始搬遷。

1984年,鼓樓區布膠鞋廠完全遷出。

玉皇閣,又叫通明閣,佔地約76平方米,始建於元太宗五年(1233年),已有近800年的歷史。

玉皇閣座北朝南,通高18.2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全部是由青磚、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個建築不施梁木,結構嚴謹,富於變化,是一座漢蒙文化巧妙結合、具有元代特徵的明代無樑閣,在中國道教史、建築史、藝術史、民族關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注:風雅汴梁屬自媒體,所持觀點只是個人的初知略見,並不代表所在媒體,難免顧此失彼或掛一漏萬,敬請諒解和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