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路在何方

特色小鎮:路在何方

“在社區購物,不用付錢,可以拿起東西就走,人臉識別系統將直接結賬;居住在遠離喧囂擁堵的鄉間,享受著藍天白雲,足不出戶就可以辦公、理財、見客戶,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舒適、高效……”

鑫苑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張立洲如此描繪特色小鎮藍圖,“而實現此目標的關鍵,在於科技融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特色小鎮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建議中出現較多的熱詞,“特色小城鎮”概念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支持特色小城鎮發展工作總體部署,將特色小鎮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特色小鎮特色在哪裡?特色小鎮該如何建?成為隨之而來的熱門議題。在眾多觀點與理念中,日前出版的張立洲和蘇海雲編著的《

特色小鎮:路在何方

的極端——特色小鎮的科技開發使命》一書,為特色小鎮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了一個方向——科技引擎。

熱中冷思考

當達沃斯為全球經濟發聲,博鰲小鎮彙集亞洲首腦,格里尼治集合對沖基金精英時,特色小鎮早已不是新鮮詞彙,它們不但成為特定產業佼佼者,也是全球重要文化地理座標。

在我國,發展小城鎮,也並不是新鮮話題。早在上世紀80代初,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就係統論述了小城鎮發展理論,提出以農村工業化和鄉鎮企業發展為動力,推動作為“城市之尾、農村之首”的小城鎮發展,在大城市和農村之間形成緩衝空間,促進城鄉一體化,緩解大城市壓力。雖然,小城鎮符合中國發展需要,但發展得並不好。小城鎮普遍存在基礎設施不全、公共服務落後、人居環境差、人口外流等現象。同時,許多小城鎮正在逐漸失去特色、失去傳統文化和美麗風貌。

在當下,發展特色小鎮的必要性顯而易見。據業內人士分析,從政策視角看,特色小鎮建設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也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從市場視角看,由於我們城市發展過快、城市發展成本過高,導致城市承載人口面臨的壓力越來越重,房價上漲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真正的實體經濟需尋求成本窪地。工業要根據成本變化遠離城市,創業也要根據成本向城市邊緣、小城鎮地區轉移。按照市場規律來發現、引導特色小鎮發展,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一種必然。

今年兩會後,全國掀起了特色小鎮熱潮。然而,在“一哄而上”中,也出現了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特色小鎮成為一些房地產企業的圈地目標;不少省份都有針對特色小鎮提供的政策、資金扶助,但盲目模仿、定位偏差、規劃失誤屢有發生;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收益保障,等等。

一面是並不牢固的基礎,一面是地產化的憂慮,中間夾雜著的,更有投資人的疑惑:我們也在反思,為什麼這麼大風口來了,我們一單都做不了。面對並不成熟的商業模式,尚未固定的產業形態,與並不確定的收益與風險,投資人不禁發出此種感慨。如果進行粗放式開發,這些小城鎮將不堪重負。如何建設特色小鎮?建設什麼樣的特色小鎮?不僅有國家戰略的考量,地產、科技、文化、金融各行業也都在思索。其中,建設怎樣的商業模式,怎樣處理地產與小鎮建設關係,如何理解地產行業與金融業關係,是破解難題不可逾越的鴻溝。

探尋特色小鎮內在邏輯,到底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張立洲認為,特色小鎮應有三個層面:文化層面,產業層面,科技層面;文化為魂魄,產業為命門,而科技則是讓小鎮生生不息的內生動力。

科技是內生動力

特色小鎮:路在何方

的極端——特色小鎮的科技開發使命》一書,是張立洲帶領團隊,求索特色小鎮科技邏輯的結晶,書的命名煞費苦心也寓意深刻:開方取自“開發”的諧音,代表特色小鎮的科技開發,而3則寓意在3平方公里特色產業集聚區裡,3萬從業人員,每一個人都是被服務的客戶端,每一個事物都是輸入的信息極。

“沒有科技開發理念,繼續沿用地產開發理念,做出來的是‘死’的房子,用科技開發理念去做,才可以把小鎮做‘活’。如何讓3平方公里3萬人,生生不息,充滿活力?什麼才是其內在驅動力,我們找到的答案是科技”,張立洲告訴記者,信息化、智能化是提升小鎮功能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基於生態低碳、文化創意、物聯網、雲計算等高技術的“智慧小鎮”是“特色小鎮”的科技引擎,通過信息感知、智能分析、管理決策等方面的智慧支持,使特色小鎮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適、高效。

在採訪中,張立洲數次強調科技的力量。張立洲說:“去年之前,地產公司開始大量整合。我一直在思考,地產到底發生了什麼本質變化?地產界的工業4.0或中國製造2025在哪裡?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日臻成熟,將迅速改變每個領域,其對房地產領域影響究竟在哪裡?我始終覺得,不能再走建設物理空間老路,要向科技領域轉型。”

在張立洲看來,房子作為物理空間,將變得越來越智能,與人的信息交互將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活”起來。而地產要越來越“活”起來,一定是沿著科技道路邁進,這將是一個主流。

“未來決定世界格局的,可能是無處不在的科技,我們不是科技的原創者,但是要做科技在地產領域的接納者、融合者、整合者,要做地產向科技方向轉型的先行者”,張立洲說。

特色小鎮:路在何方

的極端——特色小鎮的科技開發使命》一書,運用結構性系統思維,基於特色小鎮機制創新、功能優化以及產業發展的需求,搭建了智慧小鎮體系框架,建立了政務、交通、醫療、教育等多應用領域的結構模型。

“為什麼叫科技開發使命?科技能提供傳統經驗之外的解決方案,帶來很多可能性。這本書提供的智能系統解決方案,可作為打造特色小鎮的一把‘鋤頭’”,張立洲說。

理論來源於實踐。鑫苑整合清華五道口、IBM、哥倫比亞大學、劍橋科技園等全球科研和產業資源,致力於做特色小鎮的整體智能系統方案和智能運營系統提供者。

鑫苑亦把研究投入實踐。目前,鑫苑社區智能安防機器人秘奧(MEO)已在鄭州鑫苑名家等多個小區投入使用,這也是國內首個正式在社區落地運行的智能安防機器人。

目前,鑫苑名家正在進行智能升級。改造起來,困難重重,難度在於基礎配套。“在特色小鎮建設之初,從規劃佈局階段就應植入智能因素。從零規劃,整體提升,做好信息化基礎,為後期升級留出空間,也可以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張立洲說。

產業是命門,文化是魂魄

浙江省打造特色小鎮有著豐富經驗:江南藥鎮依託金華磐安傳統中藥材產業底蘊打造,遠洋漁業小鎮依託舟山遠洋漁業基礎建設,青瓷小鎮依託龍泉歷經百年而不衰的制瓷產業根基崛起……

事實上,特色小鎮是一個空間載體。特色小鎮的“特”字,主要體現在特色上,一個小鎮必然有一項產業與之匹配,小鎮的繁榮,也必須有產業支撐。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任何特色產業都依賴於區域資源稟賦,資源帶來的只是特色起點,如何能防止資源枯竭呢?張立洲認為,產業要依託智能科技平臺的融合發展。智慧型特色小鎮,應具備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支撐,可以促進特色產業、居住環境與自然、人文生態融合。在智能科技系統打造的小鎮中,人們可以高效進行特色產業產品加工、銷售、貿易、售後,享受智能交通、教育、醫療、養老設施,使特色小鎮真正做到宜居宜業。

智能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基因,它不僅使特色產業得以保障,也讓小鎮文化煥發活力。張立洲說,科技為小鎮的文化特色帶來無限可能性,讓特色小鎮不斷迭代發展。這樣,具備文化特色的小鎮就不會形成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陶瓷特色小鎮不只限於燒窯。在陶瓷特色小鎮,科技手段令燒窯傳統迅速在全球範圍傳播,而小鎮則被打造為藝術中心,小鎮的文化格局將發生根本改變。特色小鎮建設中,大量特色傳統村落、集鎮都需要實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建設特色小鎮是留住鄉愁、留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途徑。得益於科技要素植入,未來特色小鎮中,文化內涵將得以凸顯。

金融應為特色小鎮建設插上翅膀

資金是特色小鎮面臨的核心難題之一。受制於諸多因素,不少金融機構對特色小鎮感興趣,但卻敬而遠之。一些投資人表達了他們的疑慮。“現在往往是資金機構找不到好項目。項目如果足夠好,根本不缺錢。為什麼我們還要討論資金與特色小鎮的關係呢?如果成本沒得到有效控制,風險、收益不明確,特色小鎮就不是優質資產,沒有太多機構敢於投入”。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特色小鎮項目成本高昂,包括居民搬遷安置、基礎設施建設、系列產業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從實踐看,打造特色小鎮的投資規模,少則十幾億元,多則上百億元。投資規模大,週期長。對投資人而言,更大難題是:一些特色小鎮抵押物“不好用”。一些小鎮,最主要的抵押資產是村集體土地,其可處置性與流動性受諸多限制。

對此,張立洲認為,特色小鎮的成本包括建設成本與運營成本。如果以智慧理念打造科技型智慧小鎮,總成本可以得到很好控制,並不會增加太多投入。如今,國內強大的科研能力和製造產業,為智能部件提供了豐富選擇,建設者在市場上能選擇各種智能管理系統:能源,安保,車庫,消防……從而,建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隨後,將其有機整合在一個平臺上,會發生神奇變化,使1+1>2,未來經營成本也將大大節省。另外,原有體系所不具備的收益會增加,各種機會、贏利能力相應增多。注入科技理念和文化之魂的特色小鎮,為金融支持提供了土壤。探索多種類型的投資模式,更有賴於體制、機制的革新。張立洲說,金融要為小鎮建設插上翅膀。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國家開發銀行聯合下發《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加大對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的信貸支持力度,特別是通過探索多種類型的PPP模式,在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基金等金融領域展開綜合性、多元化金融支持,金融政策方面對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多種方式的支持與傾斜。實踐中,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涉及大量農村集體用地、土地流轉,仍需金融創新的勇氣與智慧,探索更有效率的租賃權、經營權抵押方式,開發適宜特色小鎮建設的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真正為小鎮建設插上遠行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