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很多人問,對聯創作有沒有“速成訣竅”?答案是既有也沒有。說有,是因為我們完全可以總結出許許多多的使用經驗,按圖索驥肯定是有所幫助的。說沒有,是因為我固執地認為,各種訣竅都不應該被“拿來主義”。一方面,訣竅即是套路,如果過於強調技法,固然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但也幾乎扼殺了聯語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很多人對於這些訣竅採取的是“囫圇吞棗”的態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就像輸液掛生理鹽水和葡萄糖一樣,雖然可以保證營養,但是咀嚼的快樂和舌尖的味道都喪失了,未免得不償失。不經過自己的嘗試、思索,將訣竅融入自己的寫作風格之中,那麼這些所謂的訣竅其實一文不值。

那麼,為什麼又要寫下這篇文字呢?是因為發現很多人的對聯寫得不錯,但讀起來總有種氣息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有時是過於油膩,有時是過於糾結,而作者有往往沒有注意其實可能是句式的問題。雖然如此,仍然只是提供一種參考,千萬不能生搬硬套,不加思考便把文字“填”進所謂的“標準句法”之中,這就與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風清揚教令狐沖獨孤九劍,迫於形勢不得不讓他死記硬背,在短時間之內速成。但他仍然告誡,渡過眼界這關之後,還是要按部就班地打好基礎,得其形也要得其神,這樣才能與真正的高手爭鋒。對聯也是如此,速成是可以的,訣竅也是有的,但我真的不建議大家走這條急功近利的路線。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一】

5/5/7

在我看來,這種句式是三分句對聯的經典句式,對於聯語氣脈拿捏不定的人,這種不長不短的最為合適,既不會因為字數少要求每個字都精益求精,也不會因為字數多造成詳略不當的臃腫現象。之所以稱為經典句式,還由於它是許多句式的“本源”,掌握了這種句式,只要文字還過得去,聯語就不會太糾結,並且可以以此為基礎,變化出大量其他句式。

第一分句用五言律句,第二分句用“1+4”結構,如果後四個字是並列或自對,那麼第一個字一般用領字,第三分句一般用七言律句。你會發現,使用這種句式的對聯,骨肉勻稱,各分句之間沒有強弱懸殊導致的力量不均。平仄方面,上聯第一分句、第二分句句腳用平聲,第三分句句腳用仄聲,下聯相反,既有節奏感又富於變化。

有人在運用這種句式時,第二分句會用五言律句,甚至前兩分句形成自對,這其實是以4/4/7句式為基礎的變化,與前面所述的“經典句式”面貌相同內涵有異,掌握起來並不那麼容易,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

例聯精選

例聯1:贈友人(溫本理)

嘉客但重來,縱千里風塵,應念陶唐存古道;

韶華雖不住,有一城燈火,還邀詩酒載清歡。

例聯2:煙寺晚鐘(呂可夫)

湘流短泊舟,想歸路不知,寂寞煙迷半勾月;

衡嶽晚凝露,問客愁何寄?清涼雨送數聲鍾。

例聯3:王昭君(陸天泓)

騷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

頌論直須少,使高居遠定,上將軍豈讓琵琶。

例聯1和例聯2都是這種句式的常規寫法,第二分句的第一個字按下一筆,讓聯語生出頓挫之致。需要注意的是例聯3,首先,它的第二分句是“領字+自對”的形式,但領字還起到承轉作用,此外,它的結句並沒有使用律句,而是用了“3-4”結構。一般來說,律句比較平穩,而散文句法更奇崛一些,所以不用律句收尾的寫法不易掌握,寫不好會有然聯語“翻車”的危險。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二】

5/4/7

這種句式與經典的5/5/7句式類似,只是第二分句少了一個領字,所帶來的變化就是第二分句分量上會弱一些,所以第二分句的四個字一定要好好斟酌,力求言簡意賅撐起全聯。第二分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過渡性的四個字承上啟下,另一種是用四言自對。前者要注重承接的自然,既不宜太流滑,又不可前後不挨,後者則以描寫為主,讓文字血肉俱豐。

由於5/5/7句式第二分句的“1+4”結構,我們會發現,第二分句與第三分句的聯繫明顯緊密,而5/4/7句式則是三個分句為並行關係,也正因此,三個分句之間的關聯、過渡等方面尤其重要。

例聯精選

例聯1:題靈璧蘭皋亭(金銳)

久坐靜參石,如晤古人,招隱從聽千竹雨;

清吟香滿衣,略勾新釀,遊仙合是百花身。

例聯2:蝴蝶泉(楊永立)

地屬彩雲南,脈脈泉香,花樹繽紛千蛺蝶;

人來辰月後,微微海氣,風塵解脫一蜉蝣。

例聯3:冰峪溝(劉薇)

勝日與高遊,海客雲屐,十里青山一棹水;

迷津成樂境,仙門春酎,四蹊紅雨滿洲花。

這三副例聯的第二分句寫法各異,例聯1是標準的承接寫法,成為起句和尾句之間的“紐帶”,例聯2則是描寫、生髮,這就對起句和收句之間的關聯要求較高,例聯3則使用了自對,當然這種自對並非對舉式而是有所偏重,可以看到,中間四字的成功使用讓這副聯更有韻味也更加靈動。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三】

7/5/7

這種句式由5/5/7句式直接變化而來,第一分句多了兩個字,基本行文方式沒有什麼變化。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第一分句和第三分句都是七言,如果都有律句會造成結構單調的問題,所以如果第三分句用律句,第一分句就儘量打破“2-2-3”的結構,反之亦然。不過以非律句收尾對文字要求較高,如果沒有很大把握,還是儘量起句用散句,收句用律句。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這種句式對起句要求很高,許多人的古文功底不足,所以起句的散文句法總有一種“塑料”的感覺,看上去打破了律句的結構,但卻是白話翻譯成文言的感覺,導致本應鏗鏹頓挫的起句疲軟不堪。因此,不能很好地駕馭古文法,難以保證起句的凝練勁健,這種句式就不大容易運用成功。

例聯精選

例聯1:月峰樵徑(康永恆)

數百年石徑依然,惟世界聿新,樵歌無復振林樾;

三五步月岩即是,有煙霞不老,雲影猶堪問洞天。

例聯2:題石達開(何為民)

金田村獨起全才,並多士同仇,半壁東南承再造;

安順場竟趨末路,恨諸王異志,一江涕淚咽孤忠。

例聯3:雜題(田麗君)

長風助一等文章,看水走山趨,滄海龍蛇分日月;

兀坐銷千秋塊壘,指雲霏霧斂,青蓮花葉綻婆娑。

三副例聯都是第一分句用散句、第三分句用律句,略有不同的是,例聯1、例聯2的起句是“3-4”結構,例聯3是“2-1-4”結構。關於第二分句,例聯1是對起句的深化,例聯2是對起句的補充,例聯3則是運用自對加強聯語的形象描寫,其中的差異可以細細體會。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四】

7/4/7

這種句式相對於7/5/7句式的變化,就如同5/4/7相對於5/5/7,由於起句和尾句都是七言,所以對中間的四言要求更高,運用不當就會像兩頭粗中間細的棒槌一樣。我的經驗是,5/4/7的中間四字要寫得豐滿一些,讓全聯顯得骨肉勻稱,而7/4/7的中間四字則不宜下得太重,因為全聯的重點在收尾兩句七言,如果中間寫得太重就容易造成臃腫現象,所以似乎以靈動輕快的筆法為佳。至於首尾兩分句,與7/5/7句式一樣,一定要注意變化,注意起句散文句法的運用。

例聯精選

例聯1:落梅亭(武曉勇)

仙翁自江漢飛來,鐵笛頻吹,又從雲表招黃鶴;

春信催梅花歸去,冰魂遽渺,獨剩詩人說舊交。

例聯2:黃山光明頂(郭正元)

久心傾鄴下雄才,駐足以觀,見日如斯浮海出;

是誰吐胸中奇氣,成雲不散,吞峰作浪向天流。

例聯3:七夕(李曉嫻)

世不解神仙亦苦,風露千秋,尚有愁哀傳鵲尾;

天若憐兒女多情,河梁一線,莫分涕淚到人間。

例聯1是一氣呵成的感覺,起句便破空而來,之後順承而下,氣息流暢。例聯2則是先作鋪墊,重點在於想象奇特的尾句,如“抖包袱”一般到最後才重拳擊出。例聯3則是一種立體的寫法,三個分句各有側重,從不同維度匯聚到對主題的表達。從寫法上看,都是散句起、律句收,中間四字輕輕一點。平仄方面,例聯1、例聯2的上聯第一分句句腳都用了平聲,這可能是平聲易於高詠的緣故,例聯3的上聯起句句腳則用了仄聲,這也不是什麼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什麼句式,都應該儘量避免最後兩個分句同聲落腳,這就像走路“順拐”一樣彆扭。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五】

7/7/7

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介紹這種句式,因為它似乎並不完全由5/5/7這種“經典句式”演化而來,而且對氣息的把握要求較高,並非那麼容易掌握。但其實兩種句式的內在是相通的,所以不如趁熱打鐵,介紹一下這種具有挑戰性的句式。

之前提到,如果首尾兩分句都是七言,相似的結構會造成句法板滯,那麼三個分句都是七言的情況,這個問題就更加嚴重。變化是這種句式的核心,一種的寫法是,第一分句用散文句法,第二分句用“3-4”結構,可以是散文句法,也可以是三字領接四字自對,第三分句用律句穩穩收住。這樣,三個分句結構不同、體氣有異,就會讓全聯錯落有致,但也會帶來文字雜糅的隱患。因此,一定要注重文字風格的和諧,讓聯語在句式變化之中渾然一體。

例聯精選

例聯1:芥子園(賈雪梅)

閒情寄十畝園中,聊安排碧沼幽花,笑稱泉石經綸手;

浮生只一場戲耳,願裝演美人名士,同看金陵煙雨天。

例聯2:岳廟(王永江)

大丈夫死則死矣,問將軍如此江山,歸宋歸金何有異;

後來者哭便哭之,偏對面一湖煙雨,時濃時淡不知愁。

例聯3:文信國公琴(莫非)

一木支海天沉寂,撫三千士令壯夫,長嘶痛作無家別;

五絃裂風雨蕭騷,銘十八字遺來者,太息悲聞正氣歌。

例聯1用散句起,第二分句用“三字領+自對”,結句用律句,屬於這種句式的標準寫法,如果對氣脈的拿捏沒有太大把握,建議可以踏踏實實地使用這種寫法。例聯2不同在於第二分句,雖然與第一同樣是散句,但結構不同,並且起句用了兩個虛字,使得全聯流暢而不浮滑。例聯3比較特殊,第一分句用散句,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似連非連、似斷非斷,如果單從氣脈上看其實並不是最佳選擇,但這聯情感濃郁,在情感的導引衝擊之下,這種“非常規”寫法反而生出別緻的韻味。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結束語】

之所以用當代人的作品而不是古人聯語,是希望更加親近一些,似乎更有利於理解各種句式在聯語中的運用。除了所謂的“經典句式”生髮出的各種“變體句式”,其實還有許多其他常見句式,比如4/4,比如自對的使用,比如六言句的運用,等等,我想以後應該會慢慢寫下去,如果我不懶的話。

前面這些文字,無論是整體的分析,還是對每個聯單獨的解讀,都停留在“句式”層面,幾乎沒有涉及文字、情感、意象等內容。其實,無論什麼句式,只是“形”,而真正撐起一副對聯的恰恰是那些我沒有提到的東西。即使以氣脈論,雖然句式佔據很大因素,但是同樣的句式也會造成不同的氣脈效果,這就是文字的力量。所以,無論哪種句法,都應該自己深入體會,真切地分析並理解它的用法。總結為一句話——句式是配合文字的,增強文字的表達力、感染力,如果本末倒置,那就成了買櫝還珠,萬萬不可如此。

對聯教程 掌握一種句式,打通對聯氣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