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爲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2001年年末一部現象級的電影,將中國國產電影的票房首次突破十億大觀,電影的成功不僅僅是有黃渤徐崢和王寶強的精湛演技,還有這些值得其他電影深思的地方。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可以說《泰囧》的成果屬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中國電影自從被張藝謀的《英雄》帶入偽大片時代以來幾乎所有的所謂國產電影都想的不是電影那點兒事兒了,而是怎麼用蹩腳的特技和堆砌“大牌”來騙觀眾手裡那點錢。十年的信用透支之下,一部誠意之作自然會大獲成功,也算是“正義”得到伸張了,《失戀33天》大獲成功已經告訴中國電影人,中國的觀眾已經學聰明瞭,不會輕易掏錢去為偽大片買單了,不過,如果說33天的成功得益於一個時間和劇本的機緣巧合的話,那麼泰囧的成功卻是實實在在可以複製的。兩個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在異國他鄉踏上了一段奇異搞笑的旅程,還有“大反派”不時出沒,劇情也算是跌宕起伏。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搞笑的包袱更不是簡單堆砌網絡段子或者抄襲他人作品,畫面也展示了異國美景,到最後還能讓觀眾笑過之後有所感悟。從劇情設定到人物刻畫,從搞笑橋段到溫情流露,《泰囧》不敢說多麼出色,但都做到了不逾矩不生硬。但就是這麼一部評價僅僅是“不逾矩”的電影卻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功,至少是商業上的成功,它作為一部賀歲片已經值得載入史冊了。中國的觀眾口味並不苛刻,只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吃盡了只想著騙錢的國產片的苦頭,爛片數不勝數,即便是成功之作也不過是視覺尚可或是劇情略有新意之作,而且絕大部分的設定是古裝情節,讓人不僅懷疑小編們的導演是不是隻會拍古裝大片。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即便是古裝大都也禁不起推敲,爛片更是數不勝數,中國電影缺少的是刻畫現實的作品,再往背後,那就是中國電影人缺乏對於現實的思考。這也難怪,只想著騙錢,誰會花功夫去思考,思考多累啊。長此以往,觀眾越看國產片心裡越打鼓,直到想小編一樣抱著一個信念:看進口片基本上能值回票價,看國產片很可能血本無歸。五年來小編進影院觀看國產片,看完以後嘀咕“這是啥玩意兒”是常態,看完以後憋著不罵街的也不少,當然沒憋住直接罵街的同樣不是沒有。總體感覺就是中國電影人連用心講一個故事的耐心都沒有,就差把手從熒幕裡伸出來掏觀眾的兜了。《泰囧》成功的關鍵在哪?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誠意,徐錚沒從能掙多少銀子這個角度來起步,於是故事被完整地不腦殘地講完了,其次明確定位在了一部喜劇賀歲片上,於是故事既不用生硬拔高也不用爛俗獻媚,只是讓觀眾笑笑而已,最後笑聲之中用溫情點亮全篇,情節上真的只是一篇八股文,但比起其他國產片連話都說不利索+錯字連篇的文章來說,堪稱上乘。最後,小編們看到《泰囧》全篇的電影元素都極其簡單,不用奢華陣容或者龐大的群演,也不用像33天那樣面相特定人群,簡簡單單炒一個土豆絲,就超過了那些燉壞了的魚翅燕窩。並且這裡小編想順道奉勸中國電影人一句,學會小炒之前,別嘗試滿漢全席,現在的食客們已經不是傻子了。

當年《泰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有黃渤和徐崢,這一點更值得深思

泰囧的成功可以複製,它的電影手法敘事技巧並無特別高明之處,一切都在中國電影工業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少的作料可能只有一味——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