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回归真正的启蒙教育

让我们一起,回归真正的启蒙教育

------------教育的起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阐明了教育的起因。

“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每个人出生之时,其天性都是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这里的“善”,指的不是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而是天伦之善。

《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这里说的良能良知,就是“性本善”中所言的“善”,也就是《道德经》中说提及的“赤子之心”。

人们的天性相近,而所习不同,因而孩子后天所习而得之性渐远。

这正是生而有教无教之别,教之有方无方之分造成的。

为了让孩子成器、成才,必须得教授他们立身正身之道,以道正人,以德养人,这就是教育的起因。

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原天地之理,通万物之奥,使孩子在成长中知周万物,通达世界,进而把握世界,成为尊道贵德,秉正笃行,文韬武略,经世济民的诚挚君子,成为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人。

而启蒙教育,则是所有教育的起点。

让我们一起,回归真正的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的目的------------

启蒙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启发蒙昧”,让孩子对文化产生兴趣,播下开启心智的种子。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个孩子未发蒙的时候,就进行各式各样的学习,他就会感觉学习内容全是负累,而且毫无乐趣。而一旦发蒙了之后,他不仅不会觉得学习是负累,还会被好奇心引领着,去主动认识世界,增长智慧。

古人的教育,正是从蒙学开始。

先启蒙开智,就培养农田里的幼苗一样,在孩子的智力尚未开发之前,小心呵护,精心照料,循循善诱。

等蒙学教育完成,孩子三四岁了,渐渐有了对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认知,将懵懂的好奇心,培养为对文化知识的好奇心后,再去学习六书(类似说文解字),训诂,句读(dòu),音韵等基础知识。

等孩子七八岁了,识字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完了,再去学习四书五经的经典和义理,去学习礼、乐、御、数、书、射等六艺之类的专业课程,等这些知识也都学习完了,才是修身、齐家,有能力的人,更可以进一步成为学士,成为博士,参与国家的治国理政之事,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古代时期,教育为国家、民族的兴盛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的路径。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感叹的那个道德丰裕的大同社会,正是通过这样的教育实现的。在那个时代,人人爱人,互相尊重,每个人都恪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底线,金钱不是一切的判准,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有所成,国祚绵长。

可以说,国家、民族兴盛繁荣的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本于启蒙教育。

同样,对于家庭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孩子来说,人生成败的起点,就在于启蒙教育。

让我们一起,回归真正的启蒙教育

------------我们需要一个怎么样的启蒙教育------------

1、启蒙教育的时机

有这样两家农户,一家开始播种的时候就在良田里布下了良种,随后精心养护,田里的庄稼枝叶渐渐长成,覆盖了整片田野,那些杂草也无容身之所。

另一家虽有良田,但当他想播下种子的时候,却发现田地里早已杂草丛生,无从下种了。

先入者为主。

错过了播种的时机,将来自然难有丰盛的收获。

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时机,同样也是不容错过的。

《变通小学义塾章程》中写道:“教子弟者,万勿以童蒙不足与之讲说,而坐失可教之时也。”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不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启蒙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乃至家庭未来的幸福,都是不利的。

2、启蒙教育的内容

我们的教育,主要来源于对书籍的阅读,而阅读,则影响着人的气韵,影响着人的心智结构,影响着人的自我认同。书籍所蕴含的素材,是一个人人格构建的原始材料。

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怎么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

我们中国的文化,是锚定于天地的,通过建立各式各样的象数模型,我们还原了自然。汉字,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汉字承载的中国文化,通过河图、洛书,通过《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通过《论语》、《管子》、《庄子》、《韩非子》、《孟子》、《荀子》、《商君书》、《阴符经》、《素书》,我们就可以连通天人,到达世界的本源,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通达这个世界,掌握这个世界。

而启蒙教育,正是为了学习这样的智慧而来的。

古代启蒙教育的教材,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幼学琼林》、《蒙求》、《龙文鞭影》、《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这样的书籍。

《三字经》识字入门和常识,《百家姓》是识字的辅助教材,《千家诗》则激发孩子对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

《千字文》是对《三字经》的补充,《幼学琼林》、《蒙求》、《龙文鞭影》可让孩子学习到大量的历史风俗和人物典故,《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可以培养孩子汉语的语感。

《朱子家训》教孩子成人立身处事之道,《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学习则一直可以延伸到青少年时期,塑造孩子纯正的人格。

学习汉字,培养孩子卓越的认知能力;

学习中国历史,培养了孩子卓越的理解力;

学习中国文化,则培养孩子卓越的洞察力。

通过这样的启蒙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发蒙,走向发愤,走出浑浑噩噩的状态,明白自己该度过怎样的人生,走向成就自我的道路。

让我们从启蒙开始,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回归到以育人为目标的教学中来,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