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詩解《離騷》的精神

葉嘉瑩丨文

葉嘉瑩詩解《離騷》的精神

司馬遷《史記》認為,屈原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所以才作了《離騷》以抒發心中的心中的怨憤。

然而屈原的志趣是高潔的,行為是不肯苟且的,所以他的怨憤也是光明正大的。《離騷》兼有《國風》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亂的優點,因此太史公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作為我國詩史上第一部傑出的抒情長詩,《離騷》對後世詩人產生了各方面的影響。所謂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確實是衣被詞人,非一世也。(劉勰《文心雕龍·辨騷》語)。由於篇幅所限,我們不能進行全面的分析,本章僅就《離騷》在內容上對後世詩歌的幾點影響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在中國的詩人之中,有些人是十分曠達的,像蘇東坡就屬於這一類。當他遭受打擊和貶謫的時候他說什麼?他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說: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一類詩人,他們看任何問題都保持著一種歷史的眼光和通達的態度,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苦難總是能夠自己從精神上解脫出來。

可是還有一類詩人與此相反,他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棄,明知無濟於事也要堅持。他們說: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他們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們說: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他們說: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葉嘉瑩詩解《離騷》的精神

他們在用情的態度上固執到極點,那種執著使人感動,使人無可奈何,同時也使人肅然起敬。如果對這兩類詩人追根溯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前一類詩人用情的態度可以說是出於《莊子》,而後一類詩人用情的態度則可以說是出於《離騷》。

屈原在《離騷》這首2400多字的鴻篇鉅製之中反反覆覆地陳述他希望楚國美好強盛的願望,在願望不能實現的苦悶之中,他曾設想過退而自保,獨善其身;也有人勸他去國遠遊,另尋出路。但經過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尋之後他仍然不肯放棄自己的願望,最後終於說: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相傳是殷時賢大夫,諫其君不聽,投水而死。

屈原說,在楚國既然已經實現不了美好的政治,那麼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我寧可從古人於地下,也不能與那些齷齪的小人同存於混濁的世間!在這首長詩裡,詩人用情的態度之中包含著一種殉身無悔的執著感情,即所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後世詩人繼承了《離騷》的這種精神,他們在詩歌中不但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會,也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愛情,從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詩篇,對這類詩篇,我們將在後面各章節中做更詳細的介紹。

與殉身無悔的態度相聯繫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讓太陽走得慢一點吧,不要這麼快就消逝;因為道路是如此遙遠,我將上天入地去尋求。屈原要尋求的是什麼?

是能使楚國繁榮強盛的賢君賢臣、開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卻是失望的悲哀--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緤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閬風是崑崙山的最高峰,而崑崙山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神仙所在的地方;白水,則是去崑崙山途中所要經過的一條河流。

屈原說:清晨我就渡過白水繼續前進,當我登上崑崙山的山頂繫好我的馬時,我猛然回頭一看不覺流下淚來,因為在經歷了這麼艱難險遠的攀登之後我才發現,這裡並沒有我所追尋的那個對象!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遠、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難以達到的,但正是人類有這樣的追求,所以人類才有希望最可悲哀的事無過於所有的人都放棄了追求,就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結尾所說的後遂無問津者。

對整個社會來說,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國詩歌裡,追求的精神也被詩人們從《離騷》那裡繼承下來了。陶淵明說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他所追求的乃是人格的操守;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所追求的乃是天下百姓的溫飽;李商隱說風光冉冉東西陌,幾日嬌魂尋不得。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 —— 他所追求的,乃是在春風中甦醒的一份活躍的春心。

其實,詩歌本是一種感發的生命,像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像李白的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像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像辛棄疾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又何嘗不給人一種追求的感發與聯想!詩人,與一般人是有一點點不同的。

一般人比較偏重於現實,而詩人往往更偏重於理想。尤其是中國的舊詩,它們所經常表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對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對象、美好的理想的追求與懷思。這個傳統應該說是從屈原《離騷》那裡繼承下來的。

--(本文選自葉嘉瑩、徐曉莉《中國古代詩詞文賦選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