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 憶王孫

  • 西風一夜剪芭蕉。倦眼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醪。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

這首小令別看短小,所有意象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諸家注本往往忽略平凡無奇的前兩句而不加解釋,其實,對這首詞來講,《離騷》是一個主題,全部句子都在圍繞著這個《離騷》。明白了這個主旨,我們重新再看一下:

西風一夜剪芭蕉。倦眼經秋耐寂寥?”,這也許是寫實,也許不是,這個景象正是《離騷》的一個主要意象:“眾芳蕪穢,美人遲暮”。接下來“強把心情付濁醪”,容若去借酒澆愁了,這也和《離騷》有關嗎?——當然有關,只要一聯繫下一句的“讀《離騷》”,就知道這裡的關係何在了。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古人喝酒、讀書,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一是“《漢書》下酒”,和《漢書》有關,這裡不講,另一個就是“痛飲酒,熟讀《離騷》”。一般只要一說喝酒,如果接下來要說讀書的話,讀的這個書往往不是《漢書》就是《離騷》,這已經是文人傳統中固定的文化符號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夜讀《離騷》。讀出一心難耐孤楚。納蘭如是。也是時為三秋。窗外西風吹蕩了一整夜。風過芭蕉林,聲聲入耳成蒼涼。本已是涼時,又有嗚咽風聲,午夜夢迴時分,他便覺心中愈加寂寥。是有一種幽愁暗恨在心底。於是,他便夜夜孤坐對青燈,難以成眠。入了秋,四下裡皆是枯色暗調,黃葉天黃葉地,看在眼裡,更是別有一番憂愁滋味在心頭。

素有“借酒消愁”一說。是為男子,執一壺酒,拋卻世景之蕭疏人情之寡淡,倒也姿態瀟灑。卻無奈,舉杯消愁愁更愁。因他心中鬱結深久,那愁便也似住在身體當中,難以消卻。於是,他便想索性去讀書,以此來清定內心。 卻不想,一紙文章是《離騷》。字裡乾坤盡是“國恨”二字。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是為“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這愁,他大約是躲不過,避不及了。一壺酒,一本書,一闋《憶王孫》訴盡納蘭心底愁。

他寫愁,是不隱蔽、不晦澀、不內斂的。他是肆意跋扈地去寫。毫不留情地去寫。赤情裸意地去寫。雖不是句句有愁,卻又果真是字字皆有愁情愁意。不管迎拒,吟在口中,便有一種蕭索黯然在心頭。那醜,他逼迫你與他感同身受。

彼時,納蘭容若正值盛年。是血氣方剛的男子。雖是心思細膩善感之人,卻也始終不忘少年立誓時的那一腔壯志。生是貴胄,一生都順風順水,甚至可謂之平步青雲。弱冠年歲,文武雙全的納蘭便開始常年伴隨康熙帝。御前侍衛的聲名雖煊赫,但箇中冷暖卻唯有他知。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御前侍衛,是要職。顧全帝王,護他平安。不可謂不重。非是康熙親信,是絕然不可能有機會伴君一側的。卻也正是如此,他力所能及的事便只是隨君出行,鞍前馬後。但未能對天下事盡心半分。

其實,也是因為納蘭容若心氣太高,於是,一時間便一葉障目。未能理清頭緒。其實,護全了皇帝,已是了不起的功績一件。是他人力不能及無可替代的。

但彼時,身為康熙心腹,守護一國之君之榮耀竟未能帶給他半分安慰。倒不是容若貪圖名利,身段煊赫如他已然無此必要。但彼時,他尚年輕。誰不曾在年輕時懷揣過一心鴻鵠之志。

生命路途平順如他,幾乎是生無坎坷,於是,彼時盛年的納蘭容若胸中的那一顆玲瓏心依舊尚待打磨。如許經年,自有一日,他會心目開朗,瀟灑對世情。卻可惜,納蘭容若英年便逝。竟來不及,暖煙和月,樂歸天倫。

如此一說,納蘭容若這一世,倒真是一生惆悵,愁中是愁。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納蘭詩詞

「最受歡迎納蘭詞容若公眾號 最具人氣的納蘭詞解讀」

詩詞 | 納蘭詞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隨筆

王國維:“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