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之外的另一個屈原,一重更加閃耀的身份!

《离骚》之外的另一个屈原,一重更加闪耀的身份!

一堂作文課

(ID:zuowenke_1)專注中小學生閱讀和作文指導

關注

《离骚》之外的另一个屈原,一重更加闪耀的身份!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演變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我們都知道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最出名的是就是我們經常在語文課本中讀到的《離騷》。這一首詩說出了很多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是一首政治詩,也是一首感慨自己人生的詩。

因為一句“背誦並默寫全文”,中國的大多數高中生都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心理陰影面積。可正是這首詩讓後人開始真正瞭解屈原。

屈原是個詩人沒錯,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後人驚歎他的文學成就,卻鮮有人知屈原一生致力於謀劃楚國的政治藍圖。

改革家、政治家才是他的志向。在那個風捲雲舒、波瀾壯闊的時代,他堅持著自己的政治理想:

舉賢授能的“美政”思想

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

造為憲令的改革精神

他在《離騷》中對當時楚國的君主懷王提出要求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清人屈復說:詩中的“壯”指“美政”,“穢”指“穢政”,“度”,指舊的法度。馬茂元亦說:“‘棄穢’,謂揚棄楚國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現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實行美政,揚棄穢政,改革現狀,廢除舊制,並堅定地表示自己要作這次改革的馬前卒、開路人。

大一統的最終目的

“尚法”、“尚賢”並不是屈原的目的,而僅是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對此《離騷》也有簡要的敘述。《離騷》說:“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說:“昔三後之純粹兮,因眾芳之所在。……彼堯舜之耿介兮,說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抵敬兮,同論道而莫差……”“豈餘身之彈殃兮,悲皇輿之敗績。”這些詩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國在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的戰爭中,不致失力,並通過努力獲得全勝,最後統一中國;使楚國國君功追三皇,步武堯舜,取法禹湯,賽過文武,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這就是一般評論家所說的“大一統”思想。這種“大一統”的理想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評說:

繼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國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他在文學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其實他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內容的。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內容。”

正是改革上的失意,無意成就了屈原的文學成就,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屈原是兼為文學家、改革家。

-END-

,獲取更多學習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