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章太炎的弟子講《離騷》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 大家小書——

今天的“大家小書”要與各位分享楚辭學專家湯炳正的《楚辭講座》。湯炳正曾受業於章太炎門下,是受到章太炎器重的學生。他在《憶太炎先生》中說:“我則是把太炎先生看作是‘有革命業績的學問家’”,而章太炎則稱他是“繼承絕學唯一有望之人”。在本期節目中,你將聽到這位繼承了章太炎治學理念的學者對《離騷》會做出何種解讀。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點擊收聽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楚辭講座》

湯炳正 | 著

北京出版社

2017年8月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湯炳正

(1910-1998)

字景麟,室名淵研樓,山東榮成人。語言學家、楚辭學專家。1935年大學畢業後,考入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研究班,受業於章太炎,章太炎先生曾稱其“為承繼絕學唯一有望之人”。著有《語言之起源》《屈賦新探》《楚辭類稿》等。

| 書摘 |

《離騷》除篇首的自述身世、抱負與遭遇(至“傷靈脩之數化”),篇末的“亂曰”以外(點出政治理想的幻滅),全篇約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從“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到“豈餘心之可懲”),是圍繞著進、退問題而展開的。屈原修潔而被讒,忠貞而見疏,因此,在這一段裡,詩人的感情,起伏變化,憤激之氣與自慰之情是交織在一起的。他時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誓以“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時而“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為了獨善其身,而提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是積極奮進,還是消極引退?這一點,的確揭示了詩人當時內心深處的矛盾。

第二大段(從“女嬃之嬋媛兮”到“沾餘襟之浪浪”),是圍繞著降志、守志問題而展開的。這段一開始就以女嬃“詈餘”的形式尖銳地提出了降志從俗則存,守志不渝則危的問題。而詩人則就古今興亡之跡,得出了“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的結論。因此,他雖清楚地認識到“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而詩人所以自處之道,則是“阽餘身而危死兮,攬餘初其猶未悔”。他寧守志不渝以危身,絕不降志從俗以求存。

第三大段(從“跪敷衽以陳辭兮”到“蜷局顧而不行”)是圍繞著去、留的問題而展開的。從戰國時期的慣例與屈原的處境來看,確實存在著遠逝他國的問題。因此,這一大段,託言得“中正”於重華,佔藑茅於靈氛,斷狐疑於巫咸,結論無非是“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但是,在堅定執著的愛國主義詩人看來,這是不可想象的。帝閽的“望餘”,宓妃的“驕傲”,“見有娀之佚女”而“自適不可”,留二姚而“導言不固”,結果,不僅“哀高丘之無女”,而且深慨於“世溷濁而不分兮”。這都無在而不反襯出詩人深厚的忠君愛國之忱。因此,在去留問題上,詩人終於以“忽臨睨夫舊鄉”結束了這一幕幕上天下地神遊八極的幻象。

從《離騷》來看,屈原對當時人民的苦難艱辛,是覺察到了;但對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卻不可能有所發現。因而當他的社會改革理想遭到挫折之際,詩篇中就不免流露出悲憤、悒鬱、彷徨、矛盾的心情,但這正是時代侷限、階級侷限給他帶來的烙印,是歷史的必然,毫不影響《離騷》作為祖國文學寶庫中的光輝詩篇而永垂不朽。

| 購買鏈接 |

“大家小書”系列叢書已出版100多本,我們會從中選出30本名家名作推薦給大家,涉及歷史、文學、藝術、建築等等各個方面。“大家小書”套裝已經在書評君的小鋪上架,點擊下方圖片可瞭解詳情。

↓↓↓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