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論善良

培根論善良

我認為善良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這也就是古希臘人所謂“仁”(Philanthropia),或者“人道精神”(humanity),但意義還要深。

善良,還不僅是一種慈善的行為。前者反映本質,後者則只是現象。善良,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因為上帝本身就是“善良”。如果人不具有這種品格,他就不過只是卑賤的鼠輩,既可憎又可憐。這種行善的品格也許會看錯對象,但永遠不會過分。過分的權勢欲曾使得撒旦墮落成魔鬼,①過分的求知慾也曾使人類的祖先失去樂園,②但唯有善良的品格,無論對於神或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

善良的傾向可以說是人性所固有的。如果這種仁之心不施於人,也會施之於其他生物的。例如,土耳其人雖然似乎是一個野蠻民族③,但他們對狗和鳥等動物卻很仁善。據伯斯貝丘斯④的記述,有一個歐洲人在君士坦丁堡,由於戲弄一隻鳥,險些被當地人用石塊打死。

但人性中這種仁善的傾向,有時也會犯錯誤。所以意大利有句嘲諷話:“過分善良,就是傻瓜。”馬基雅弗利⑤曾寫道:“基督教的教義使人成為軟弱的羔羊,以供那些暴君享用。”他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確實沒有任何其他法律、宗教或學說,比基督教更鼓勵對人類的博愛了。為了不做濫施仁愛的傻子,我們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慾的欺弄,而變得太輕信和軟心腸。輕信和軟心腸常常誘使老實人上當。比如我們就絕不應該把一顆珍珠贈給伊索那隻公雞

——因為它本來只配得到一顆麥粒。⑥《聖經》中曾說:“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⑦但上帝絕不把財富、榮譽和才能對人人平均分配。一般的福利應該人人均沾,而特殊的榮耀就必須有所選擇。另外要小心,我們在做好事時,不要先毀了自己。神告訴我們:要像別人愛你那樣愛別人——“去賣掉你所有的財產,贈給窮人,把財富積存在天上,然後跟我來。”⑧但除非你已決意要跟神一道走,否則還是不要把你的一切都賣掉。不然你就等於以微泉去灌注大河,微泉很快就乾涸,而大河卻未必增加許多。所以人心固然應該善良,而行善卻不能僅憑感情,還要靠理智的指引。

人心固然應該善良,而行善卻不能僅憑感情,還要靠理智的指引在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傾向,也有天然向惡的傾向。那種虛榮、急躁、固執的性格還不是最壞的,最惡的乃是嫉妒以至禍害他人。有一種人專靠落井下石,給別人製造災禍來謀生——他們簡直還不如《聖經》裡那條以舔瘡為生的惡狗⑨,而更像那種吸吮死屍汁液的蒼蠅。這一種“憎厭人類者”(misanthropi)與雅典的泰門正好相反⑩——雖然他們的園子裡並沒有一棵能供他人使用的樹,卻也要引誘別人去上吊。這種人也許倒是做政客的材料,他們猶如彎曲的木頭,可以造船,卻不能做棟樑。因為船是註定要在海里顛簸的,棟樑卻是必須能立定腳跟的。

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徵。對於一個善人,我們可以由此去認識他。如果一個人對外邦人也能溫和有禮,那麼他就可以被稱作一個“世界的公民”——他的心與五洲四海是相通的。如果他對其他人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他的心必定十分美好,猶如那能流出汁液為人治傷痛的珍貴樹木——寧可自己受傷害也要助人。如果他能原諒寬容別人的冒犯,就證明他的心靈乃是超越於一切傷害之上的。如果他並不輕視別人對他的微小幫助,那就證明他更重視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錢財。最後,如果一個人竟能像《聖經》中的聖保羅那樣,肯為了兄弟們的得救甘於忍受神的詛咒— —甚至不怕被逐出天國, 那麼他就必定超越了凡世,而具有主耶穌的品格了。

①《聖經》中的故事。傳說撒旦(Satan)本是神,為了篡奪上帝之位,而墜入地獄,成為魔鬼。

②《聖經》中的故事。傳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在天堂中,受蛇的引誘,偷吃了知識之樹上的果子,於是被神逐出天堂。

③ 本書中時見培根對落後民族的誣衊之詞,反映了他的歐洲中心主義的民族觀點。

④ 伯斯貝丘斯(Busbechius,1522—1592),荷蘭旅行家。

⑤ 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政論家。著有《君主論》等。

⑥《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

⑦《新約•馬太福音》,第5章,第45節。

⑧ 同上,第10章,第21節。

⑨《新約•路加福音》,第16章,第21節。

⑩ 泰門,古希臘人。由於憤世嫉俗而看不起人類,曾對雅典人說:我園中有一棵樹,我就要砍掉它了,誰願意上吊請趕快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