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行業亂象頻出背後:資本大撤退,影視行業進入去泡沫期

一家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告訴記者:“對現在的影視公司而言,資本的撤出對行業來講是一個‘機會’, 撤出的資本大多急功近利,而且這個行業‘水太渾,魚龍混雜’,確實該洗牌了。”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票房突破500億元大關,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達到202億元。雖然中國電影票房一路飆升,但不少業內人士還是感受到了近期的“行業降溫”,紛紛表示出對資本撤離的擔憂。

事實上,影視行業亂象頻出,明星的高片酬、過度炒作、虛假票房等一系列問題讓影視行業蒙上陰影,6月4日A股影視板塊遭遇重挫,包括華誼兄弟、唐德影視、長城影視、上海電影等股票跌幅均在5%以上。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論壇上,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於冬直言:“如果一味的靠資本市場輸血融資來抬高產業門檻並不現實,接下來影視股股價還會下跌。”

影視行業亂象頻出背後:資本大撤退,影視行業進入去泡沫期

一家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告訴記者:“對現在的影視公司而言,資本的撤出對行業來講是一個‘機會’, 撤出的資本大多急功近利,而且這個行業‘水太渾,魚龍混雜’,確實該洗牌了。”

資本有“眼睛”

“大起大落”是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對當下電影行業的形容,他相信資本是有“眼睛”的,“不能抱著能騙就騙的心態,隨便就坑了一大片的散戶。”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CEO王中磊也坦言,相比三年前的熱潮,現階段明顯感覺“冷”下來了。

影視行業亂象頻出背後:資本大撤退,影視行業進入去泡沫期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投資人越來越清楚電影盈利的非確定性,目前行業遇冷更多的體現在融資難上。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閻焱直言:“影視公司也許會進入漫長的‘冷凍期’。”微電影製作人胡朝松告訴記者,此前投資方可能投資了很多片子但收不到成效,使得投資方在選擇上更加慎重,從而出現影視行業融資難的情況。

而影視行業的監管日漸嚴格,也使得製作方不得不隨之進行調整,一些已完成的片子被迫擱置或者重拍,造成了大量資本的流失和人員的消耗。據微電影製作人胡朝松介紹,影視行業的製作成本增高也是不容忽視的,近年來,影視製作的投入越來越大,影視平臺各方較量,“爭奪利益”出現了某種惡性循環。動輒過億元的投資,使得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昂。而大資本往往集中在同一IP上,小的投資方連門檻都進不了,不得不改變方向。

另外,影視業的風險加大,也使得投資方對於影視業的投入更趨於謹慎。王長田稱:“資本在撤離市場,整個社會的不信任,導致影視公司普遍的融資困難。未來一兩年的時間,現在的兩萬家影視公司中,有幾千家要倒閉。接下來從業人員找工作都成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也向記者表示:“原來融資太隨意、方便,導致了部分影視公司揮霍成性的問題。影視行業遇冷主要因為行業經歷了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發展的更穩妥更理性了。社會輿論對於影視行業的監督和批評更加嚴格,現在的影視行業增長預期變得不如以前那麼亢奮。”

舉步維艱的IPO之路

事實上,資本市場遇冷,但影視行業競爭壓力依舊不減。記者注意到,近兩年,雖然我國銀幕數增長很快,但單銀幕產出持續下降。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鵬向記者坦言:“保利影業也面臨這樣的市場競爭壓力,單銀幕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短時間銀幕數量擴張速度太快,目前市場銀幕數基本保持20%的增長。”

在行業的巨大競爭壓力之下,為了提高產生爆款內容的概率,部分影視公司走上IPO道路,尋求資本幫助。2015年,資本瘋狂席捲影視產業,大批公司集中登陸資本市場,掛牌新三板的“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的影視公司高達44家。但自2016年來電影市場的增速放緩,加上2017年下半年,對影視產業的監管進一步收緊,開心麻花、博納影業在內多家影視公司的IPO處境艱難。

影視行業亂象頻出背後:資本大撤退,影視行業進入去泡沫期

2010年12月,博納影業赴美上市,成為在美上市的中國影視傳媒第一股。但最終因估值低迷終止了在納斯達克的交易,回國開啟闖關IPO之路。但目前即便手握多個優秀IP,仍在艱難排隊中。博納影業的股東閻焱指出:“監管層對目前影視公司上市,尤其是財務審計非常嚴格,這也是資本逐漸對影視公司採取觀望態度的原因。最近博納剛剛經過了證監會第二次複查。”

據中文投數據研究院的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9月,23家A股影視公司半數業績下滑,老牌民營電影公司主營業務同比減少甚至虧損,149家新三板影視公司中62家虧損,佔比41.61%。傳統院線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記者注意到,包括基美影業在內的部分知名影視企業曾宣佈退出新三板,有部分業內人士將這看作是準備進行IPO的信號。6月21日,記者致電基美影業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目前公司並沒有IPO的相關公告。”

此前根據自身經營發展情況及長期戰略規劃,基美影業曾宣佈擬申請摘牌,但因無法滿足異議股東的訴求,2018年6月7日,基美影業發佈公告稱:“為保障公司全體股東的利益,儘快消除公司擬申請股票終止掛牌事項的不確定性,公司取消本次擬向股轉系統申請股票終止掛牌相關事項。”

據基美影業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2.35億元,同比增長125.43%,但公司淨利潤虧損5.41億元,較上年同期淨利潤虧損2.65億元,出現連續虧損現象且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基美影業稱發生虧損並較上一年度擴大的主要原因是《星際特工:千星之城》項目全球票房分賬未達預期。

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影視產業的盈利過於依賴票房,影視公司IPO確實遇到了很多不順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現在很多影視公司的商業模式還是靠‘粉絲經濟’,這種商業模式有比較大的泡沫,可持續性是個問題,在證監會審核的時候對影視行業很不利。”

目前,中國電影在資本進入上仍比較盲目、投機,內容與口碑更決定票房,中國電影市場的總體票房收入規模甚小,資金回收單一、風險大。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為:“影視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有限,上市融資本身的不穩定因素較大,而且單純的電影票房市場規模其實較其他泛娛樂風口來說並不算大,因此在短期爆發式增長几無可能的前提下,資本市場對其看淡,也是正常的現象。”

傳統影視業轉型陣痛

在短視頻井噴式發展的今天,傳統影視行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胡朝松告訴記者,隨著大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對故事長片的要求也相應提升。面對“海量”的上線影片,真正好的片子卻乏善可陳,這也是傳統影視業的癥結所在。

在張書樂看來,影視劇、短視頻和直播中有大量的用戶是重合的,這部分中間地帶人群的時間投放到哪種泛娛樂,都會帶來一定的風口效應,傳統影視公司在互聯網企業的衝擊下需尋求突破。

“電視劇集在電視臺播出需要巨大成本。在收購電視劇集時,價格往往都比較低,有的甚至不如現在的視頻網站高。更大的一個風口與更好的趨勢實際上是基於互聯網的。”魏鵬舉告訴記者,傳統影視行業不僅面臨技術的衝擊,也面臨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衝擊,互聯網視頻領域的付費用戶增長非常迅猛,這是傳統影視行業不具備的。

另外,影視用戶的人群也在發生變化,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曾表示:“三四線城市逐漸變成電影行業迅速發展主要市場。”面對院線行業競爭激烈的局面,部分影城將佈局轉移到三四線城市,但同時也要面臨更大的營收風險。

陳鵬表示:“保利直營的影城70%以上是保持盈利的,但也有部分影城存在虧損狀態,大部分集中在剛開業的影城,另外,收購的一些影城選址較下沉,可能在四五線城市,影院消費的季節性也比較明顯。”

影視行業亂象頻出背後:資本大撤退,影視行業進入去泡沫期

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開始發展“實景娛樂”等線下延伸產業尋求轉型與業務擴展。陳鵬告訴記者:“傳統電影院市場紅利逐漸達到天花板,電影院的競爭同質化、設備同質化,電影院要突破過去傳統單一的看電影模式,給大家提供一個綜合性娛樂消費的體驗空間。我們也在嘗試和體育VR、新零售等業態共同打造超級影院娛樂中心,為大家提供更多元化的娛樂消費選擇,加大線下流量入口。”對此,王中磊也表示,現階段優秀的、精益求精的實景娛樂項目是中國急缺的。

除了產業鏈佈局外,對影視公司來說,想要度過“寒冬”,魏鵬舉認為做好內容是關鍵,誰如果再依賴粉絲經濟模式誰就會被資本徹底“遺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