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套餐”到“私人订制” 兰州市政协积极探索脱贫攻坚路

从“扶贫套餐”到“私人订制” 兰州市政协积极探索脱贫攻坚路

烹制“扶贫套餐”专注“私人订制”

兰州市政协积极探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从“扶贫套餐”到“私人订制” 兰州市政协积极探索脱贫攻坚路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诗句写出了上世纪西北地区真实的农村场景。兰州市皋兰县是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县之一,九合镇李家沟就是典型的缩影。摆脱贫困是李家沟人一直以来的梦想。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兰州市李家沟村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砂洋芋”和“自乐班”证明了李家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印证了支柱产业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给村民带来的可喜变化。

这些变化,得益于兰州市政协在帮扶实践中,坚持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的双轮驱动,通过经济开发、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从烹制“扶贫套餐”到专注“私人订制”之路。

烹制“扶贫套餐”让扶贫面更广

从“扶贫套餐”到“私人订制” 兰州市政协积极探索脱贫攻坚路

治贫,必先治愚。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部分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收入来源不稳定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最难过的坎、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考验李家沟村扶贫干部扶贫能力的实力考题。

市政协制定完善“四规划一计划一方案”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扶贫套餐”:“思想引领+产业带动+文化惠民+科普培训+人文关怀+X”。关于套餐中“+X”,是因为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精神贫困根源有很多。比如文化水平不高、能力素质偏低、精神意志薄弱、生活惯性的束缚、抗风险能力欠缺等,这就必须考虑到套餐的个性化需求,需要进一步精准施策。

村支书杨国源说:“这几年,李家沟村通过产业带动,逐步形成了红砂洋芋、旱砂西瓜、花生三大主导产业,并连年获得丰收,群众增收能力得到增强。帮扶单位还通过村道铺设沥青、输水管和水坝项目、文化设施项目,为村上衬砌渠道4.5公里,李九公路延伸3.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种植绿化苗木1000株,制作了100多米长的传统文化宣传长廊……”

如何让扶贫面更广。一场接一场的科技培训,一台接一台的文艺演出……无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李家沟人的思想和眼界。“从发展设施农业到养殖业,从外出务工到职业培训,让群众多条腿走路,收效还很显著。”帮扶工作队长王剑洲说。在多方咨询后,决定协调组织村民培训,提高大家的技能和素质。“现在,平均每家有1个半的劳动力在外打工,每人每年能带回1.5万元的收入。”村支书杨国源说。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村民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着日益鼓起来的“钱袋子”,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今年已逾花甲的韩文生是村里的“文化达人”。他将村里一年来的变化编成了顺口溜。“道路硬化好下脚、环境美化亮路灯、村庄绿化大变样、墙上画画有模有样。”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村里的兰州鼓子“自乐班”,“自乐班”已经有10余个成员,并在进一步的壮大。

帮扶工作队长王剑洲也感觉到李家沟村风变化很大,老百姓比过去心齐、团结了,开始关心全村发展的大事小情。

专注“私人订制”扶贫信心更足

扶贫不能“大水漫灌”,如何做到精准基础上的精准,市政协重新梳理了李家沟村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后,决定实施扶贫“私人订制”。

市政协继续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同时,对需要资金扶持的到户项目进行了梳理归类,协调信用合作联社建立贷款信用点村;对需要技能培训的开展技能培训;对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开展送温暖、送卫生进户;对有务工意愿及时对接,让其外出务工;对发展农村产业的,大力开展技术员进田间,手把手指导;对文化生活需求的,组织村民开展社火表演、广场舞等……

这些天来,李家沟村村民的心里倍感自豪,因为他们村被当地政府和信用社评为“信用村”。有了这块“金字招牌”,村民不仅可以无抵押贷款,而且享受贷款利率优惠。

韩文全是村里的养殖户,他饲养的80多头猪最近准备出栏,然后更新一批新的能繁母猪。但由于近期猪肉价格走低,成本回收困难导致资金紧张,没有购买能繁母猪的资金。这次,韩文全在信用社没有担保低价贷受益了。“以前最多给我们贷5万,现在能贷10万,一天就办结了。”韩文全说。

“我们125户村民,就有25户跑运输的,还有搞养殖的,办企业的。这些都通过贷款得到了实惠。”杨国源说,这些年里,几乎有一半的村民都贷了款。贷款发挥了实际作用,彻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目前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在2017年实现了整体脱贫,“信用村”的成功申请,市政协积极地协调起到了成效。

如何让帮扶能发挥很好的效果,“一户一策”基础上的“私人订制”在不断发挥效果。杨恩梅为了给两个女儿治病,花完了家中不多的积蓄。得知情况后,市政协筹集善款两万多元,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在帮扶工作中,让“私人订制”面更宽,市政协借助政协委员中企业家多、科技人员多、联系面广、市场渠道宽等优势,组织开展了“政协委员助推帮扶行动”,动员各界委员和经济、科技、文化、医疗界人士与农户建立长期“点对点”帮扶关系,帮助农村农户销售产品、培训技术、提供就业岗位、送医送药、捐款捐物,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帮扶工作队长王剑洲说,帮扶工作一定吃透每一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需求、发展的空间,扶贫上“点对点、一对一,”这样的模式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脱贫道路上要解决“真空”,也要“留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自力更生和各种帮扶共同发力,才能走出实现彻底脱贫。

从“扶贫套餐”到“私人订制” 兰州市政协积极探索脱贫攻坚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