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廣告懸案牽出財報疑雲,財務數據失真盈利能力或被高估

比亞迪廣告懸案牽出財報疑雲,財務數據失真盈利能力或被高估

乙方廣告公司稱三年來共墊付11億元巨資替比亞迪打廣告,可事成之後找比亞迪要錢時,比亞迪卻說:這錢跟我們無關,我們完全不知情!

這恐怕是中國、乃至全球營銷史上最大、最離奇的一樁懸案,由於該案基本事實目前還撲朔迷離,其結局也充滿懸念,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受此懸案影響的,似乎並不只有涉事的20多家廣告公司,還包括比亞迪的近12萬股東——由於涉案金額巨大且上述廣告營銷已經既成事實,不論最終的司法調查結論如何,比亞迪近年的財務數據恐怕多少有些失真,至少其盈利能力恐怕是被高估了。

年報未見11億懸疑“欠款”

財報研究院目前掌握的故事是這樣的:

上海20多家廣告傳媒公司在過去三年裡,與比亞迪上海“高管”的李娟展開了一系列關於比亞迪的廣告營銷合作,這些公司據說為此墊款11億元。可問題是,當這些公司因找李娟結款未果後向比亞迪總部徵詢時,比亞迪方面的回應卻令他們大吃一驚:李娟並非比亞迪員工,她偽造比亞迪公章並以比亞迪上海派出機構(上海比亞迪電動車公司)的名義對外簽約廣告合作,比亞迪方面對此並不知情!總之,比亞迪官方對李娟偽造比亞迪公章對外簽約所涉款項概不認賬,且比亞迪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已經報案,李娟也已因合同詐騙被上海警方採取強制措施。

不過,比亞迪這一說法遭到了多家受害廣告公司的否認。據澎湃新聞援引相關線人報道,李娟被拘是因為幕後調配比亞迪資源並指揮李娟操盤的隱形上線陳振宇(疑似加拿大籍香港人)失聯,李娟意識到問題嚴重後為保安全以其它理由投案自首的,絕非比亞迪所說的因比亞迪報警後被拘。而且,據澎湃曝料的線索,遙控李娟的陳振宇據傳與比亞迪實控人王傳福妻子李珂(同時也是比亞迪高級副總裁)關係密切。

此外,受害廣告公司對比亞迪關於李娟以比亞迪官方身份運作廣告合作事宜“不知情”的說法表示強烈質疑,甚至有受害方公開發表標題為《人BY臉,天下無D》的自媒體文章曬出多起比亞迪對相關事宜“知情”的證據。同時,隨著各路媒體的跟進,越來越多的渠道曝料顯示李娟推動的多起比亞迪對外廣告營銷合作(包括爭議極大的與阿森納之間的合作)中均有比亞迪總部相關人士的參與(包括比亞迪公關部門負責人李巍),且李娟與比亞迪之間關係密切。

比亞迪廣告懸案牽出財報疑雲,財務數據失真盈利能力或被高估

鑑於目前涉事各方公佈的公開信息有限,這起懸案背後的真相目前還未浮出水面,11億元的涉案金額是否屬實以及相關細節幾何現在外界還不得而知。

不過,財報研究院注意到,從部分受害乙方的曝料來看,這11億元尚未證實的涉案金額應該是過去三年的累積數額,且這部分金額似乎並未記入比亞迪的年報。

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比亞迪存在233.2億元的應付賬款,但其中賬齡超過一年的應付賬款只有兩筆且金額合計也只有6.8億元,其中較大的一筆6.66億元的欠款已與供應商協商延期支付,剩下的一筆1913萬元的欠款因存爭議未予支付。

比亞迪廣告懸案牽出財報疑雲,財務數據失真盈利能力或被高估

財報研究院認為,由於比亞迪年報披露的數據與此次懸案糾紛曝出來的數據金額和賬期都對不上,因為上述懸案涉及的11億元的糾紛金額,應該在比亞迪的2017年的年報中沒有體現,至少沒有完全體現。同時,比亞迪2017年報也並未提到該起懸案的幾個主要受害公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比亞迪的應付賬款給付週期來看,賬期超過一年仍未給付的比例只有3%左右,而根據涉案廣告公司說法,11億元的懸案糾紛金額中應該有不少已有兩三年賬齡。

財報失真盈利或被高估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起懸案最終演變成訴訟的可能性極高,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相關懸案可能已經對比亞迪上市公司的12萬股東形成了事實上的影響,因為由懸案牽出來的一個直接問題在於:比亞迪最近幾年的財務數據或已經失真。

在財報研究院看來,即便是比亞迪對11億懸疑“欠款”一分錢都不認賬,但由此產生的廣告營銷效果對於比亞迪來說已經既成事實——這也意味著,比亞迪最近幾年的盈利能力可能多少被高估了,因為在這些盈利裡,有相當一部分的成本(或許就是乙方公司宣稱的11億?)被轉嫁到懸案中受害的“冤大頭”乙方公司身上,但問題是這部分被轉嫁出去的營銷費用又客觀上對比亞迪產生了營銷效果。至少,從財務角度來看,比亞迪撿了一個大便宜,被低估的營銷費用,必然會直接導致其盈利數據的虛高。

如果11億元的懸疑“欠款”數據真實的話,那麼,比亞迪的盈利能力到底被高估了多少?或者說其實際營銷成本被低估了多少呢?

年報顯示,比亞迪2017年全年的銷售費用為49.25億元,其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40.66億元,懸案相關方宣稱的11億元“欠款”金額,佔比亞迪去年營銷費用的22.3%,佔其歸屬公司股東淨利潤的27.1%。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上述“冤大頭”廣告公司的說法,這些懸疑“欠款”並非發生在2017年一年,而是最近三年的累計數,如果11億元的數據屬實,分攤到三年的話,比亞迪的最近三年年均銷售費用可能比實際值高出7-10%,其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可能較此高估得更多。

資金鍊捉襟見肘業績大幅下滑

實際上,即便完全不考慮這次的懸案糾紛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比亞迪的資金鍊也一直都不算寬裕,存在較大的流動性壓力。

比亞迪廣告懸案牽出財報疑雲,財務數據失真盈利能力或被高估

2017年,比亞迪全年實現營收1059.1億元,雖然較上一報告期相比小幅增長了2.4%,但其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卻只有40.66億元,較上一報告期減少了近10億元,下降幅度接近20%。

財報研究院注意到,隨著比亞迪盈利能力的降低,其並不寬裕的資金鍊呈現出惡化的趨勢。

截至去年底,比亞迪賬上的流動資產為1026.8億元,較上一報告期大幅增長了31.2%,但其流動負債更是大幅增長34.1%至1050億元。從去年的財務數據來看,比亞迪的資金鍊已經相當緊張,其流動資產已經不能覆蓋其流動負債,流動比率只有97.8%,扣除其存貨金額198.7億元后,比亞迪的速動比率更是隻有78.9%。

值得注意的是,緊張的資金鍊已經明顯影響到了比亞迪的盈利能力。大額的資金鍊缺口迫使比亞迪不得不擴大債務融資以彌補短期流動性缺口,此舉令其資產負債率從2016年底的61.8%大幅上升到了去年底的66.3%。負債率的快速攀升又令比亞迪去年的財務費用也相應從2016年的12.2億元猛增至去年的23.1億元。財務費用同比猛增近11億元,這是導致比亞迪去年利潤較2016年大幅下降近10億元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