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縈繞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奮進(一)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誦讀紅色家書 重溫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浸潤熱血青春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為充分發揮語言藝術在警營文化中的獨特魅力,傳播弘揚正能量。近期,新餘市公安文聯語言藝術協會聯合市局團委積極籌備組織“傳承紅色基因、築牢時代警魂”誦讀《紅色家書》主題活動,經過反覆試讀“雕琢”,11名分享人順利完成17段音頻的錄製工作。誦讀中,分享人結合家書情境,分別用樸實、溫情、激憤的語言方式,傾情講述革命先烈的“紅色”故事和家國情懷。

今天起,

他們的錄製成果,

希望新餘公安青年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在各自的崗位上中展示青春力量。

誦讀者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市局團委書記 張 麟(新餘公安文聯語言藝術協會會長)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殺不盡頭顱流不盡鮮血”

——獄中絕筆書

全世界被壓迫階級的人數在拾貳萬萬伍仟萬,壓迫階級僅貳萬萬伍仟萬,所以可以斷言殺不盡頭顱流不盡鮮血。從工作中去學習,從學習中去工作,這是列寧同志告訴我們的。帝國主義是資本發展到了一個最高時期,也是它們臨終的一個時期。有了階級就一定有鬥爭,所以階級鬥爭是免不了一回事。反動派反對階級鬥爭,我們就要問中國有不有階級?革命是沒有先後老幼的,好比電車路一般上的上,下的下。對反革命派姑息就是對革命殘忍!這是革命者要牢牢記著的。要革命就要很堅決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猶豫的站在無產階級方面去殺戮一切豪紳統治階級。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作一次最後的鬥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莫要說我們一錢不值,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民國十七年夏曆四月十四日,預知命已落反動派之手故書,此以作日後紀念。

貞謙書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鄧貞謙的故事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暴動不怕激烈,犧牲要有價值”

彭高鎮華源河沙衝的山坡上,有座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在第二次國內革命鬥爭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的原中共安源市委委員、原萍鄉湘東區委書記鄧貞謙同志的遺骨就安放在這裡。鄧貞謙是為井岡山根據地獻出生命的14個大學生之一,他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萍北工農武裝割據,還曾奔走於安源和井岡山之間傳遞消息,可是這樣一個優秀的革命家,卻在21歲時被反動派逮捕殺害了。

為革命放棄讀大學機會

鄧貞謙,又名鄧中堅,1907年出生於上栗縣彭高鎮華源臺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鄧貞謙從讀小學開始,就養成一種刻苦學習的好習慣,加上他聰敏好問,記憶力特別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23年秋,鄧貞謙考入萍鄉中學。當時,正值萍鄉安源煤礦的工人運動蓬勃高漲。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親自來到安源以後,安源的13000多名路礦工人發動的罷工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安源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也給萍鄉地區的學生和農民以深刻的影響和巨大的鼓舞。

鄧貞謙在萍中學習期間,經常和孔原、張國庶、劉型等進步青年學子一起,積極組織並親自參加全校的愛國學生運動,參與籌建了萍中的進步學生團體“互助社”(後改為“策群社”)。鄧貞謙經常組織學生聽安源工人的革命演講,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把全校一大批進步青年學子團結到“策群社”周圍。鄧貞謙為萍鄉學生革命團體及青年團組織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1926年秋,正當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全國的革命形勢空前高漲時,鄧貞謙從萍中畢業,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但接受了革命思想的鄧貞謙,面對國民黨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1927年暑假後,他毅然犧牲個人利益,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全力投身於革命洪流,從事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

利用《新萍週刊》作掩護髮展黨組織

鄧貞謙來到南昌後,根據黨的指示,以特派員的身份回到萍鄉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春,萍鄉的反動勢力勾結湖南的反動軍閥進犯萍鄉,先後在湘東殺害共產黨員和民眾30餘人,並搗毀縣總工會、縣農會等革命團體,殘忍地殺害了共產黨員、萍鄉縣民選縣長羅運磷。6月5日,敵軍又竄入安源,殺害中共安源市委書記劉昌炎、委員周懷德等同志,這就是萍鄉歷史上著名的“六五事變”。在這次事變中,萍鄉有4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者被國民黨反動派所殺害,被捕的革命群眾達100餘人。整個萍鄉地區的革命團體和黨的組織受到了嚴重破壞和損失。

面對反動勢力瘋狂屠殺的白色恐怖,鄧貞謙不顧個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難,十分秘密地與萍鄉的黨組織取得聯繫。經過一段時間的暗訪聯絡和發動,他在萍鄉東門傘鋪裡建立了黨的秘密活動機關,開始了緊張的革命活動。首先是積極恢復在“六五事變”中被反動勢力搗毀的萍鄉縣農民協會,成立了籌備委員會,並親自負責後勤總務工作。同時鄧貞謙還利用偽縣長傅作霖要他主辦《新萍週刊》的合法身份,進行廣泛的社會聯繫,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吸收政治上可靠的先進工人、農民和青年入黨。

建立斑竹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2月5日,在中共安源市委召開的擴大會議上,年僅20歲的鄧貞謙被推選為中共安源市委委員。年底,又被安源市委派往萍鄉湘東區擔任區委書記。

與此同時,鄧貞謙通過辦刊結識了駐紮上慄市的偽靖衛隊隊長鬍啟圖,安插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到該隊當兵,並於1928年1月發動兵變,一舉奪得四五十支槍,在斑竹山建立了工農革命軍直轄第二團,開創了萍北的工農武裝割據,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據地。同期,他又到東橋,代表中共安源市委正式接管小西區黨組織和工農武裝,指導建立了萍醴遊擊營。

此後,鄧貞謙的身份暴露,《新萍週刊》遭封查,鄧貞謙便常來往於宜春西村、萍鄉宣風、湘東各地,發動農民建立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被捕後不為嚴刑拷打所屈

鄧貞謙在擔任湘東區委書記的同時,還兼負了安源市委與井岡山根據地的聯絡任務。從萍鄉到井岡山,要爬山越嶺,穿雲走霧,不僅要經受崎嶇山路的艱難困苦的考驗,更重要的是要冒著生命危險,越過敵人的崗哨。鄧貞謙克服了一道道難關,一次又一次往返,護送密件,接送來往的革命同志,並多次見到毛澤東。

1928年4月上旬的一天,鄧貞謙興致勃勃地來到了井岡山茨坪,他將萍鄉地區開展工農武裝鬥爭,特別是上慄市斑竹山起義失敗的一些情況向毛澤東彙報後,毛澤東心情沉重地指示鄧貞謙,既要大膽發動群眾,又要講究鬥爭策略,不要盲目行動,一定要注意保護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同時讓鄧貞謙帶了一些黃金下山,作為黨的活動經費。

就在鄧貞謙從井岡山返回萍鄉路過南坑的街頭時,突然從巷道竄出幾十個靖衛團的士兵,將他毒打一頓後,並立即押送到縣城監獄。鄧貞謙早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被捕以後,他料定自己難以活著出去,所以,不管是敵人的花言巧語,還是嚴刑拷打,總是泰然自若地一笑了之。

鄧貞謙在監獄的牆壁上揮筆寫下了“暴動不怕激烈,犧牲要有價值”和“堅決執行土地革命,徹底消滅統治階級”兩副對聯。

1928年6月8日,是鄧貞謙罹難的日子。從監獄到刑場,鄧貞謙不肯走路,他要讓國民黨反動派抬著他在萍鄉街上轉一圈,然後,要殺,要剮,怎樣都行。國民黨反動派毫無辦法,只好用一張大竹椅子,由靖衛團的兩個士兵抬著他,遊遍了萍鄉城的東西南北四門。

遊街時,鄧貞謙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他兩眼炯炯有神,氣宇軒昂地端坐在竹椅上,不時高呼“共產黨萬歲”的口號,不時又哼著“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看到鄧貞謙受刑蒙難的情景,過往行人都默默流淚,投去無限欽佩的目光。到中午時分,國民黨反動派將鄧貞謙同志殘忍地殺害在萍城大西門外的一棵茶樹上。那一年,他剛剛21歲。

“红色”故事萦绕耳畔 不朽精神催人奋进(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