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無比成功的父親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蘇軾的父親——蘇洵。蘇洵廣為大家所知,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唐宋八大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培養了兩個非常傑出的兒子。

蘇洵:無比成功的父親

蘇洵

蘇洵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兩個兒子,這種培養從給兩個兒子起名字開始。

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軾”指車廂前端供手扶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

《名二子說》這篇小短文的大意是說:對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輪中連接軸心與輪圈的直木)、車蓋、車軫(車廂底後部的橫木)都有各自實際的用途,只有車軾好像沒什麼實際的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車軾,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他告誡蘇軾:我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提醒你,才華橫溢必然會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後進入社會,要收斂鋒芒,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於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

而對於蘇轍,他是想告誡他: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跡。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罪責也算不到車轍的頭上,車轍很妥當的處於禍福之間。我知道你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蘇軾、蘇轍兄弟日後的經歷,真真切切地印證了其父蘇洵這篇文章中的預言。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符號,從這件事情能夠看出蘇洵對兒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蘇洵給兩個兒子起的名字,並不顯山露水,但含義深刻,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認識與期待,真是古今取名的絕佳例子。

在蘇洵的指導下,蘇軾兄弟從小便練習寫作。蘇軾十來歲時,蘇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論》。蘇軾竟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峰蠆”這樣的警句。意思是說,一個勇敢的人,有勇氣摔碎價值連城的美玉,卻可能被瓦盆的破裂聲嚇一大跳;能敢於和猛虎搏擊,卻可能在野蜂毒蠍面前慘然失色。說明人們能夠過得去大風大浪,卻可能在小陰溝裡翻船。蘇洵很欣賞這篇習作,蘇軾自己對此也很得意。後來,蘇軾所做的《顏樂亭詩並序》、《黠鼠賦》中,就曾兩次引用這兩句話。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確令人吃驚。

蘇洵:無比成功的父親

三蘇像

蘇洵從三十七歲開始,閉門不出讀書七八年,悉心教導兩個兒子,當然他不只是為了讀書寫文章,而是想要有更大的抱負。古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當然還是最重要的。所以蘇洵念念不忘的是仕途。他在等待機會,也是在為兒子們等機會。宋仁宗至和元年,歐陽修開始擔任翰林學士兼史館編修。第二年,文彥博、富弼還朝任宰相,韓琦還朝任樞密使。當年,追隨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的大臣,除范仲淹、尹洙去世外,再次聚集於朝廷。正在這時,張方平出守成都,擔任益州知州。這為蘇洵提供了良好機會。

張方平來到成都後,很注意訪賢。而要舉薦蜀中才士,又沒有比蘇洵更適合的了;而蘇洵要靠人舉薦,也沒有比張方平更好的了。幾個月後,有人正式告訴蘇洵,張方平已舉薦他了,蘇洵於是寫了《上張益州書》,到成都拜見張方平。張方平初見蘇洵,覺得他是一位比較沉靜的人;通過同他交談,認為他“博物洽聞”;讀了他的文章,更覺得他的文章變化莫測,氣勢雄渾。他高興地對蘇洵說:“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並給蘇洵給以特殊禮遇,專門為他設一個座位,供與蘇洵交談之用,而這一座位不再用來接待其他賓客。他們經常在一起縱論古今治亂,品評一時人物,意見都不謀而合。於是,張方平向朝廷推薦蘇洵為成都學官。

張方平看到朝廷對他推薦蘇洵遲遲不作答覆,就對蘇洵說:“遠方不足成君名,盍遊京師乎?”恰好仁宗嘉祐元年,朝廷詔禮部貢舉,蘇洵於是接受了張方平的建議,決定送二子入京應試。嘉祐元年三月,蘇洵父子三人至成都與張方平告別。這一年,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才十八歲。張方平也給歐陽修寫了信,併為他們準備了鞍馬行裝,派人送他們父子入京。後來蘇軾與蘇轍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大獲成功,又參加制科考試,更獲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