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不久前,浙江萧山一名26岁姑娘燕子的闺房走红网络,姑娘表示,自己在论坛里晒的这几张照片,仅仅是她家里囤货区的冰山一角。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六年前,她开启了疯狂的囤货模式。买得最多的是日用品,油盐酱醋、牙膏牙刷毛巾沐浴露、肥皂洗衣粉洗洁精垃圾袋保鲜膜……每天能收到好几个快递,快递小哥送货送到麻木。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2016年底结婚后,囤货的兴致更是有增无减,家里堆积的货物快要赶上一个小型超市。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家里除了大米和油,其他物品都在她的囤货范围之内。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不仅囤货的种类多,数量也很庞大。纸巾五大箱,盐二三十公斤,洗发水二十多瓶,手工皂十五公斤,袜子两百双……柜子里已经堆满,就往角落堆,大有房间有变仓库的趋势,100多平方的大屋子硬生生挤成了小户型。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首饰的规模同样令人咋舌。翡翠手镯130个,玉髓手镯60多个,水晶散珠一盒,香水五六十瓶,银饰十几条.……可以说给个店面就可以开业了。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我老公进门就抱电脑,除了厕所其他地方也不走动。”

那么她家是不是收入特别高?

燕子坦言,她和丈夫两个人的月薪加起来也就八千左右,那为何会如此热衷囤货?她表示,最大的原因是淘宝上的打折便宜和量大优惠!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一元秒杀、0元秒杀,还有满减、满赠、特价活动等等……感觉买打折的东西就是在赚钱。

其次,还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过过苦日子,所以才会拼命充实家里以寻求安全感。

此外,她们夫家经营着一个瓷砖仓库,自然而然就把囤货意识带到日常生活中。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作为一个拥有六年扫货囤货经验的资深买手,姑娘吐槽自己已经陷入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不是低到丧心病狂的价格都不能引起她的兴趣。

然而,一位心理医生朋友曾告诉她—— 囤货狂魔,这是一种病,得治。

即使你的经历没有她夸张

那么下面的这些生活习惯

你是否都“中枪”?

总是“先收藏后看”,

但其实永远不会点开……

买书如山倒,

读书却如抽丝……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硬盘里塞满了电影

但其实也没看过几部……

喜欢把外面不值钱的东西往家里拿,

像宝贝一样藏起来,

老不愿意扔掉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如果你被不幸言中,

那你很可能得了“松鼠症”!

“松鼠症”

“松鼠症”,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是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哪怕这些东西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医生说,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

需要到精神科处理。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次修订版本,这本被奉为精神病学领域经典的诊断手册,把这种过度堆积物品,拒绝丢弃的行为,列为一种新的精神病。

和一般的收藏爱好者不一样,有“松鼠症”的人囤积的东西大多不是真正值得收藏的物品,并且摆放混乱,使日常生活无比糟心。

过度的囤积很可能伴有强迫症,收集时既愉悦又痛苦,扔掉时既解脱又焦虑,内心不断处于矛盾中。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还记得《冰河时代》里这只对坚果迷之珍爱的松鼠吗?

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尽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松鼠症”是病,得治!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表示,看一个人购物囤货有没有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没有量化标准。

临床上有一类人购物上瘾,其实是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变向宣泄。

比如有些女人与丈夫吵架后,会拿着丈夫的银行卡去购物,每刷一次卡,感觉是对丈夫狠狠的惩罚,所以会一遍遍地刷卡。

像文中这位姑娘,自己也认为是从小物质缺乏导致的购物心理,觉得要放很多东西在家里才舒服。

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认知偏差,亦是宣泄压力的变向行为,需要心理专家给予矫正和治疗。

心理专家可以让姑娘增强安全感,改善人际关系,让她知道在压力面前如何适应、调节,她的购物囤货癖好能慢慢改善的。

说到囤货狂魔,很多年轻人还有一个感受——老人总喜欢把外面不值钱的东西往家里拿,像宝贝一样藏起来,不愿意扔掉。

赵国秋说,这种心理叫“囤积”,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病,需要到精神科处理。

怎样算有“松鼠症”?

在生活中,正常和非正常的囤积行为很难界定,我们都会对自己的物品产生情感,会收藏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难道大家都有“松鼠症”?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们日常的收集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收藏,比如收藏邮票、旧钱币等有升值前景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收藏者除了兴趣爱好,也有投资的动机;

第二类是珍藏,比如妈妈曾经用过的围巾,爸爸的烟斗,女朋友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礼物,自己学生时代收获的奖状等,这些都是对珍藏者有意义的物品;

第三类是保留,比如纸盒、塑料袋、衣物等,收集者认为说不定将来某一天这些东西还会发挥使用价值。比如垫肩式样的衣服、喇叭裤,都曾在时尚界回归;

第四类叫盲目囤积,这种囤积可能有上面三类的成分,但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盲目的状态,影响了自己甚至他人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盲目囤积,还可能造成经济上的窘境。

造成物品堆积的最常见逻辑有:

“有一天我可能还需要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可能还有价值”

“如果我减肥(或胖了)这些衣服可能还能穿”

心理学家称,这种想法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因为我们积攒的东西都能反映出某些最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但关键是要认识到让你留恋一个物品的非理性想法,并找到一个能帮助你丢弃该物品的想法。

赶跑松鼠症要学会做“减法”

2009年,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出版了一本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该书主要介绍了一种“减法”生活理念。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什么叫“断舍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对于“松鼠症”患者来说,过减法生活,就是把那些收藏的东西列在清单上,然后根据价值或意义大小进行排列,然后从低到高,进行清理。

家庭或个人可以每月设立一个清理日,对日常物品(也包括电脑硬盘)进行清理。

对于库存物品,年轻人要一年一清;中年人可以三年一清,如果三年都没碰的东西,就要考虑它的价值了,送人、卖掉或扔掉,总之让它的价值循环起来;

老年人最好五年也清理一次,让老年人扔东西有点困难,虽然很多东西有纪念意义,或者将来可能派上用场,但除了怀旧,还要面对新生活,而新事物进家门,肯定要处理一些旧物品腾地方。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就立即淘汰或送人。

相信“松鼠”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嗯,关键是要学会放下

20多岁姑娘疯狂买买买,家里变成超市,医生:这是病得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