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的不離不棄書寫「百善孝爲先」的傳統

“每天叫醒你的不應該是鬧鐘,而是夢想。”對於賽罕區綠化辦姚志文來說,每天早晨,叫醒他的既不是鬧鐘也不是夢想,而是責任、習慣與愛。

每天早晨五點鐘起床,姚志文和妻子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打開冰箱,從裡面拿出前一天準備好的食材,雞肉、魚肉、蔬菜、雞蛋等,

12年的不離不棄書寫“百善孝為先”的傳統

把3種肉類7種蔬菜切成小丁兒後放入料理機中,將食物打成糊狀。“老爺子現在只能吃流食,而且為了營養均衡必須所以就食材多一點。”等待時間,倆人開始洗漱收拾。等收拾完了,食物也做好了,兩個人將食物裝入保溫桶中,就出門趕往父母家。

到了父母家,一進門姚志文顧不上坐,一邊問母親父親昨天晚上的情況,早上給父親喂水、喂藥了嗎。一邊打開保溫桶,涼一涼食物,然後拿出注射針筒,灌滿之後向父親的胃管中,緩慢的推進去。

12年的不離不棄書寫“百善孝為先”的傳統

定時、定量就成了姚志文每天必須牢記的。一個沒有任何裝飾的厚筆記本,白色的封皮上記錄著,“早上6點半:打水、藥;7點半:打早飯(牛奶、雞蛋);9點半:打水……下午9點半打酸奶。”這個筆記本是姚志文專門準備的,“每天的固定時間都必須進行,營養和水都必須跟上,有時候怕我不在,母親忘了就寫下來。”除了記錄著每個時間段需要為父親幹什麼,同時也記錄著父親所有的事項。“時間長了也真怕自己會記不住。”

在姚志文的心中,父親姚培義不只是家裡的頂樑柱,同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父親在工作和生活中樂觀向上一直感染著姚志文。

在姚志文的印象中,父親是賽罕區實驗苗圃的職工,工作中常年與花草樹木為伍,而家裡的小院子被父親打理的繁花似錦,瓜果飄香,樹木茂盛,所以姚志文現在子承父業。

在姚志文的眼中,父親如山,沒有是什麼戰勝不了的。2006年,父親患有腦梗塞,癱瘓在床,基本上喪失了行動能力,“但是即使是這樣,父親也沒有任何的埋怨與沮喪,而是依然鼓勵我們。”

從那時起,每天5點鐘起床就成了姚志文和她妻子的習慣。從家裡趕到父親這兒,用輪椅抬著父親下樓,去吃羊雜碎、燒麥,父親順便和鄰居聊一會兒,然後再抬回家,安置在床上。為了不讓父親無聊,姚志文又專門在臥室裝了電視,把電視打開,把遙控器交到父親手裡,姚志文就和妻子去上班了。

12年的不離不棄書寫“百善孝為先”的傳統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九年,彷彿父親沒有任何變化。“即使癱瘓在床上,父親從來沒有一句牢騷。”

直到3年前,父親病情加重,喪失了語言能力不說,有時候意識也不太清醒。對於父親來說,以往最愛的燒麥、羊雜碎再也不能吃了,這個打擊對於姚志文來說才是最大的。“再也聽不到父親的聲音,而父親也沒有任何意識。”唯一能讓姚志文高興的就是,自己握著父親的手,問話的時候父親還能捏一下,還認識自己,這是最讓姚志文高興的,也是姚志文能夠堅守下來的理由。

姚志文有時候也很佩服自己的“膽大”。以前父親每個月需要重新插一次胃管,醫生不能上門,只能通過撥打120,出診給插胃管,有時候看著醫生插不進管而插出血,姚志文就在一邊忍者,一邊仔細觀察。他覺得自己也能行,就開始試著給父親下胃管,慢慢的,一點一點來,不會生硬的插,不對了再調整,反正不會插出血。

姚志文的母親患有高血壓和風溼,有時候日常的活都不能做,更別說照顧病人了。而姚志文的大哥身體也不太好,姚志文安慰大哥,“沒事兒,有我呢,你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賽罕區綠化辦知道了姚志文家的情況,就給姚志文安排了機動靈活的工作,負責5條街道的花草樹木的維護。而姚志文只要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如果白天照顧父親,就利用晚上時間進行工作,所以一天都不能閒。而且每年會讓父親住一次醫院,詳細檢查一下身體。姚志文的母親心疼小兒子,覺得他為這個家付出的太多了,“擔子都壓在了他身上,特別的心疼。我每次都勸他,不要再送醫院了,抬上抬下全靠他們兩口子,可是他們不聽,都不放棄。”姚志文的母親一直覺得沒有姑娘是個遺憾,怕他們老了之後沒人管,看看現在的情況,那真是好的沒話說。“我們家的兒子和媳婦,那是好的沒話說,媳婦就是我家的姑娘。老頭子癱瘓12年,沒得過一次褥瘡,那還不是兒子媳婦照顧的好。”而每次面對目前的誇獎,姚志文總會說,“這都是我們應該的,這個情況到了誰家都是一樣的。”

12年的不離不棄書寫“百善孝為先”的傳統

除了照顧父親,近幾年姚志文的岳父也癱瘓在床,姚志文的擔子更重了。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沒有休息,對於姚志文來說,“其實說實話,我也會有煩的時候,但是每一次沒有意識的父親捏我的手,我就覺得特別值得,他們養我們小,我們養他們老,這不都是我們身為兒女應該做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