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上市再也不用去美國了

在香港交易所迎來IPO狂潮之際,躲在角落暗自哭泣的絕不是"被破發"的小米,而是孤獨寂寞冷的新加坡股市。

媽媽說,上市再也不用去美國了

去香港IPO,走起!

7月12日,對於香港的股票市場來說不是一個平凡的日子,註定載入史冊 。包括映客在內,一天8家企業在同一天IPO,前所未見。除了當天,前後還有包括小米、美團、頭條等中國互聯網巨頭登陸。

媽媽說,上市再也不用去美國了

不只是中國互聯網企業,越南的小騰訊VNG在接受7點5度採訪時,表示他們IPO首選美國或香港,而且很大可能是在香港。根據四大之一的德勤最新公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場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有超過100家的公司完成IPO發行,相較2017年上半年的68家公司,同比增加了49%。

反觀小羅盤所在的新加坡,新交所卻面臨著企業不斷提交退市申請。僅僅2017年一年便有29家企業退市,總市值達到120億新元,這些公司裡有10家中國企業。

媽媽說,上市再也不用去美國了

為什麼現在這些曾經的獨角獸,都更喜歡去香港IPO呢?怎麼就不考慮考慮新加坡?

IPO規則:新加坡vs香港

當年錯失阿里巴巴是港交所永遠的痛,2013年的時候,阿里為了保護馬雲和管理層的控制權,要求港交所破例修改IPO規則,批准同股不同權的架構,可惜當年"頭鐵"的港交所拒絕了阿里的申請,最後導致阿里於2014年轉向紐交所。可以說港交所在此事上要比悔創阿里的傑克馬還要後悔,於是才有了今年4月香港聯交所針對新興及創新創業公司IPO的新規,雙重股權結構正式向眾多互聯網企業打開大門。

但是如果說起大家不選擇新加坡而選擇香港的原因,還重複翻炒"同股不同權"就太OUT了!因為新交所已經跟風在2018年7月推出了雙重股權結構,也就是所謂的"同股不同權"。

其實從兩個亞洲"小龍"的IPO條件來看其實差不多。

一、新加坡上市要求

主板上市要求(新加坡)

最低公眾持股數量和業務記錄:至少1000名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25%,如果市值大於3億,股東的持股比例可以降低至10%。

可選擇三年的業務記錄或無業務記錄。

最低市值:8000萬新幣或無最低市值要求。

盈利要求:過去三年的稅前利潤累計750萬新幣(合RMB3750萬元),每年至少100萬新幣(合RMB500萬元)。或過去一至二年的稅前利潤累計1000萬新幣(合RMB5000萬元)。或三年中任何一年稅前利潤不少於2000萬新幣且有形資產價值不少於5000萬新幣。或無盈利要求。

公司註冊和業務地點:自由選擇註冊地點,無須在新加坡有實質的業務運營。

公司經營業務信息披露規定:如果公司計劃向公眾募股,該公司必須向社會公佈招股說明書;如果公司已經擁有足夠的合適股東,並且有足夠的資本,無需向公眾募集股份,該公司必須準備一份與招股說明書類似的通告交給交易所,備公眾查詢。

創業板上市要求(新加坡)

無需最低註冊資本;有三年或以上連續、活躍的經營紀錄,並不要求一定有盈利,但會計師報告不能有重大保留意見,有效期為6個月;公眾持股至少為50萬股或發行繳足股本的15%(以高者為準),至少500個公眾股東;所持業務在新加坡的公司,須有兩名獨立董事;業務不在新加坡的控股公司,須有兩名常住新加坡的獨立董事,一位全職在新加坡的執行董事,並且每季開一次會議。

二、香港上市要求

主板上市要求(香港)

主線業務:並無有關具體規定,但實際上,主線業務的盈利必須符合最低盈利的要求。

業務紀錄及盈利要求:上市前三年合計溢利5,000萬港元(最近一年須達2,000萬港元,再之前兩年合計)。

業務目標聲明:並無有關規定,但申請人須列出一項有關未來計劃及展望的概括說明。

最低市值:香港上市時市值須達1億港元。

最低公眾持股量:25%(如發行人市場超過40億港元,則最低可降低為10%)。

管理層、公司擁有權:三年業務紀錄期須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層及擁有權下營運。

主要股東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

信息披露:一年兩度的財務報告。

股東人數:於上市時最少須有100名股東,而每1百萬港元的發行額須由不少於三名股東持有。

創業板上市要求(香港)

主線業務:必須從事單一業務,但允許有圍繞該單一業務的周邊業務活動。

業務紀錄及盈利要求:不設最低溢利要求。但公司須有24個月從事"活躍業務紀錄"(如營業額、總資產或上市時市值超過5億港元,發行人可以申請將"活躍業務紀錄"減至12個月)。

業務目標聲明:須申請人的整體業務目標,並解釋公司如何計劃於上市那一個財政年度的餘下時間及其後兩個財政年度內達致該等目標。

最低市值:無具體規定,但實際上在香港上市時不能少於4,600萬港元。

最低公眾持股量:3,000萬港元或已發行股本的25%(如市值超過40億港元,最低公眾持股量可減至20%)。

管理層、公司擁有權:在"活躍業務紀錄"期間,須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層及擁有權下營運。

主要股東的售股限制:受到限制。

信息披露:一按季披露,中期報和年報中必須列示實際經營業績與經營目標的比較。

新交所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從上面信息可以看出兩地的IPO流程來看都比較簡單,特別是對新興產業來說,他們不一定能A股上市,且A股IPO需要排隊,戰線太長。而從地理條件和國際資本市場地位上看,新加坡和香港也比較接近,那為何內地企業為何青睞香港而非新加坡? 看看下面的圖可能船長們就明白了。

媽媽說,上市再也不用去美國了

IPO交易總量對比

從市值上看,香港是亞洲第三大交易所(前兩名是東京和上海交易所),而新加坡證券市場規模較小,雖然從2015年開始上升,但和香港比起來還是太小了。換句話說企業在新加坡IPO可能募集到得資金也就很有限。不但要保證"同股不同權",還要保證市場有錢。

最近在新興行業,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錢荒已至,VC/PE跟你談夢想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據統計2018年第一季度VC/PE完成募集基金規模同比下降了70%,只有更低,沒有最低。投資機構在今年一季度募到的錢急劇減少,機構沒錢了,初創也難融到錢。資本必須通過其他方式回爐,上市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

資本現在是淡季,用寒冬來表示也不為過。那麼及時冒著破發的風險也要上,但是即使破發,企業們也要找個有錢的市場去破發,新交所的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