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真的在快乐中学习吗?

对于中国教育,大多部分人第一想到的是“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类似的标签,我们常常羡慕国外的孩子不仅在快乐中学习,而且创新性比我们中国小孩,然而这些都是非常片面的分析导致的结果。

大多数刚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国人,通常会感慨其教育的宽松——隔三差五的假期、三点钟就下课的学校、近乎于游戏的课堂教学以及老师们体贴耐心的鼓励,似乎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弱智,就可以轻松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在欧美读书太轻松了、太容易了、太简单了。大多数在欧美短期待过几年的家长,都会把这种印象带回国内,作为他们与朋友们闲聊时的重要谈资。

外国人真的在快乐中学习吗?

在教育成本上,中国比国外花费成本少太多了,大部分中国大学的每年学费5000左右,举个例子,清华大学,计算机水平世界第二,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相当于3100美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年70000美元,四年280000美元,相当于176万人民币,而且该学校计算机世界排名不如清华大学。在美国,你确实会发现当地小学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外国人真的在快乐中学习吗?

欧美的中小学的确与中国的中小学存在巨大不同,在那里,学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压力。然后在快乐几年之后,大多数的孩子也就这样了,他们或者去社区大学再混几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层的体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开始拿失业补助,在街上闲逛。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不参加社会活动,不去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欧洲的情况好一点,因为当地的社会福利较高,很多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进入好大学,可是这不并意味着在公立中学没有打下良好基础的他们能顺利毕业。我在鲁汶时曾惊讶于大学生天天狂欢,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诉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来这里吃喝几年,体验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拿不到学位的。”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近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都经过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出于中国教育对中国社会快速变动的回应,也在很大部分出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学校来做素质教育的模板,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减负,结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质量上的下降。这实际上逼迫着家长们在课外时间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无力购买教育资源的孩子则越来越难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在课堂上弥补这种资本上的差距。

外国人真的在快乐中学习吗?

国外一些嬉闹散漫的所谓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公共产品。我们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韩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显得比西方社会要残酷,但这恰恰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一旦所谓素质教育的改革,让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么用更加残酷的平民教育来填补差距就成为了必然,而这恰恰是超级中学出现的根本原因。

外国人真的在快乐中学习吗?

中国在使用有限的资源在尽可能多的人口中获得最大的成功,并且在半个世纪内从建国90%文盲率到现在普及的高等教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是世界教育史的奇迹,如果你不信,可以试着举个同等人均GDP下比中国教育成功的国家例子,如果硬要说什么失败,小编觉得教育支出占政府开支仍然不足,依然需要加大占比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学习对于小孩来说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小孩的天性就是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不快乐的,况且学习这东西就是静下心来短期通过重复记忆,思考,领悟来记住大量的知识,

中国教育,一直在路上

【欢迎微信关注“素年锦时随笔”,同学们可以回复关键词来免费获取高中各科完整教学视频和大学各种考证资料,更有10个小语种资料等你来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