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孫式太極拳是太極拳苑中一枝瑰麗的奇葩。吾師孫叔容先生在《初學孫式太極拳應注意的事項》一文中指出,“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轉身必以開合動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開合活步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共有98式,其中“開手”、“合手”佔13組26式,暗合太極拳的本名“十三式”之數,由此可見“開手”、“合手”在孫式太極拳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由於孫叔容先生的這篇文章是針對初學者的,沒有(也不必要)對開手、合手(以下並稱時簡稱“開合手”)的深刻內涵作出細緻闡述,導致許多人誤以為開合手僅僅是孫式太極拳的銜接動作而無實際意義,甚至不少人誤以為只有開合手才有“開合”,其實大謬不然。

那麼,開合手除了作為轉身換式的承接動作外,還有什麼實際意義?究竟什麼是“開合”呢?

首先看孫祿堂先生在《太極拳學》一書中對“開手學”、“合手學”的描述。

“開手學”:“將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內中之氣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兩手大指離胸前一二寸許,平著往左右分開,開至兩手虎口與兩肩膀尖相對,兩手五指俱張開。”

“合手學”:“兩手……亦如同抱著氣球,往回縮小之意。合至兩大手指相離寸許,兩手心空著,仍如同抱著圓球相似。”

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孫祿堂先生在此對開合手的動作和配合的“意念”——“氣”、“氣球”進行了規範。事實上,兩手之間的“氣”的確是客觀存在的。開手時兩手間會有一種相互的吸引力,似乎不願意被拉開,“氣球”不願意被放大;合手時兩手間會有一種相互的排斥力,似乎拒絕相互接近,“氣球”不願被壓縮。如此反覆鍛鍊,對增強內氣,形成“內勁”頗有幫助。

僅僅從“氣”和“氣球”這個意義上說,開合手在孫式太極拳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

其次,從使用開合手時其他“部位”的“動作”看。

開合手其實並非兩手簡單的開與合,而是兩肩、前胸、後背、腹部、丹田等多部位的開合。開手時,兩肩和前胸向外打開,後背兩肩胛骨往一塊“合”,意如前胸圓出而後背凹進,同時吸氣,小腹內收,丹田收縮,內氣由丹田沿小周天經督脈上行至百會穴;合手時,兩肩和前胸微微向里扣合,後背兩肩胛骨往外分開,意如前胸凹進而後背圓出,同時呼氣,小腹微微凸起(此種呼吸為逆腹式呼吸法),內氣由百會穴沿小周天經任脈下行至丹田,丹田鼓盪。這種“開合”即孫式太極拳的外開內合、內開外合、前開後合、前合後開。

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不僅如此,使用開合手時兩胯、兩腿也在“開合”:開手時兩胯前開而後合,兩足跟微微合勁,兩膝微微往外開勁;合手時,兩胯前合而後開,兩足跟微微開勁,兩膝微微往裡合勁。

開手、合手相連,如一氣運陰陽,開手時內氣沿督脈上行,為內氣之“起”,合手時內氣沿任脈下降,為內氣之“落”,開合手即一氣之起落。而在形意拳中,劈拳即為一氣之起落。

因此,從內氣、內勁的運轉與錘鍊來說,開合手在孫式太極拳中的地位就如同劈拳在形意拳中的地位一樣——劈拳為形意拳母拳中的母拳,開合手為孫式太極拳諸式之母拳。沒有開合手,孫式太極拳就不是獨具特色的太極拳了。

再次,從開合手的技擊意義看。

孫式太極拳整個套路雖有98式,但排除掉重複拳式(含左右對稱拳式)、無極學、太極學、無極還原學等拳式之後,孫式太極拳其實只有四十多個實用招式。在這些招式之間,開手、合手絕非只起到套路貫穿的承接作用,而是本身就暗含著太極八法:開手暗含掤勁、採勁、捋勁、肘勁、靠勁、挒勁,合手暗含擠勁、按勁。而合手左(右)轉時,兩手呈上下相對抱球狀,更暗含了手揮琵琶、搬攔捶、上步七星等多種變化。

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也就是說,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甚至部分招式,都孕育在開手合手之中了。因此,從技擊意義上講,開合手仍然不愧為孫式太極拳諸式之母拳式。

最後,跳出“開合手”說“開合”。

事實上,在孫式太極拳中,“開合”是無處不在的,並非開合手中才有“開合”。孫式太極拳的招招式式、一招一式中的若干動作,非開即合,非合即開,開中寓合,閤中寓開,開合互化,生生不息。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招式動作為“開”、什麼樣的招式動作為“合”呢?

孫祿堂先生在《太極拳學·太極拳之名稱》中寫到:“開者為放、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著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象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

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由此進一步引申開來,太極拳中所有具有“陽”性特質的招式動作都為“開”,如放、伸、動、出、發、展、順、對、吐、剛、方、豎、實、呼、進、落、直、銳、外翻等;所有具有“陰”性特質的招式動作皆為“合”,如收、縮、靜、入、蓄、束、逆、待、吞、柔、圓、橫、虛、吸、退、起、曲、鈍、裡裹等。

以左摟膝拗步為例,開合手後的合手“抱球”,為合,為收、為蓄、為縮、為靜;左右兩手分別向左下右上分開,為開,為放、為發、為伸、為動,屬挒勁,並含掤勁、肘勁、靠勁;身體左轉,上左步,左手繼續向左下運轉,右手收至右肩窩以上,又為合;右步跟上,左手摟至左胯旁,右手向前方推出,又為開,屬右手按勁,左手含掤勁、捋勁、採挒勁。

其他招式可以類推,不一一拆解。

太極拳所獨具的八種勁法,皆由此二字而來

總之,“開合手”是孫式太極拳的母拳式,是其根基所在,其他一切招式皆由開合手衍生。孫式太極拳處處不離“開合”,開、合二勁為,由此孕育出八門(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五步(進退盼顧定),十三式生焉。太極拳古稱十三式,近世始名太極拳,所以如此,即因十三式由陰陽生化,一陰一陽謂之太極,故名太極拳。孫祿堂先生髮現太極拳中陰陽的本質實歸於“開”、“合”二字,從而創立了開合活步太極拳,即今天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的孫式太極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