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上個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

今年初決定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

相關規定自6月19日起生效

WHO通知世界各國政府

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這條消息瞬間刷遍了各大媒體平臺,其實,遊戲成癮早就應該是精神疾病。

暑假已經來臨,對於廣大中小學生來說,又是一段美好的時光,終於可以將繁重的學業擱在一旁,這無疑是最值得興奮的事情了。但是,對於家長來說,情況卻有點不太一樣。

前幾天有個老同學跟我說:“暑假一到有得煩的了,以前不知道,現在才發現手機對孩子的誘惑居然那麼大,現在孩子整天嚷嚷著要玩遊戲、看視頻,管都管不住,真後悔以前沒有及時發現做好預防。”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那天看公眾號的後臺留言,發現原來有著同樣顧慮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的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數字設備越來越低齡化,手機的功能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娛樂功能大大增強。這也就增加了孩子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而孩子駕馭電子設備的水平畢竟不如我們成年人,所以越來越多孩子陷入了沉迷遊戲的困境。

遊戲成癮的表現

WHO表示,遊戲成癮的症狀包括:

1.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

2.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如果以上行為持續12個月以上,或者少於12個月但非常嚴重,你就會被醫生確診遊戲成癮。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而早在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學會發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就引入了“互聯網遊戲障礙”這一概念。

因為當時亞洲一些國家和研究中心對年輕男性的研究發現:

當人全神貫注於互聯網遊戲時,

他們大腦的活動與毒品成癮者相似,

在極端的情況下,

可能表現為上癮行為。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圖片來源:2013年美國精神病學學會報告

美國精神病學學會列出了9種症狀,滿足其中5項,就能診斷為“互聯網遊戲障礙”:

1.完全專注遊戲;

2.停止遊戲時,出現難受、焦慮、易怒等症狀;

3.玩遊戲時間逐漸增多;

4.無法減少遊戲時間,無法戒掉遊戲;

5.放棄其他活動,對之前的其他愛好失去興趣;

6.即使瞭解遊戲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仍然專注遊戲;

7.向家人或他人隱瞞自己玩遊戲時間;

8.通過玩遊戲緩解負面情緒,如罪惡感、絕望感等;

9.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孩子沉迷遊戲已成為世界性難題,中國是重災區

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曾宣佈,為維護學校秩序以及國民健康,2018學年起,禁止小學生和初中生帶手機上學。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布朗蓋表示,針對中小學的手機禁令,在實施層面可以採取不同形式。使用者可能有教育目的或緊急情況的需要,但原則上手機應當被限制。”

而早在2009年,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在中央電視臺節目上就曾明確表達過這一觀點:

網絡成癮是一種精神病。

“可以說,中國是網癮大國,是遊戲成癮的重災區。”

陶然表示:“15~19歲是最易出現遊戲成癮的年齡段,這主要與他們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自制力較差、好奇心較強,學業、家庭及人際關係壓力大等有關係。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遊戲成癮者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留守兒童成為亟需關注群體。”

遊戲成癮的危害

陶然認為,遊戲成癮肯定是一個單獨的疾病。國際上很多研究發現,長期沉迷遊戲者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等都發生了改變,大腦不同程度受損。2009年,陶然通過核磁對60個病例進行的研究發現,遊戲成癮者的大腦額葉比正常人缺血8%~10%,這將導致自制力下降。與此同時,遊戲成癮者往往可伴有多種軀體症狀,如視力下降、鍵盤手、頸椎病等。

遊戲成癮的危害極大,總體上看,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嚴重影響社交能力,成癮者往往沉浸在遊戲的世界裡,不願與人交往;

2.導致社會能力喪失,不上學、不工作,未來堪憂;

3.認知變得固執、偏執,行為怪異,為了網絡遊戲,其他一切不管不顧,不洗頭、穿尿不溼者大有人在;

4.情緒問題嚴重,很多人伴有嚴重的抑鬱、焦慮等。

面對愛玩遊戲的孩子,家長們應該怎麼做?

對孩子是否遊戲成癮,要有自己的判斷

在前文我們已經介紹過一些判斷標準,例如WHO和美國精神學會所公佈的判斷準則,在這裡我再補充一點:判斷遊戲是否成癮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遊戲是否影響了其正常的社交功能。

不是玩一下游戲,看一下手機就是成癮,很多孩子還是有一定的自制力的,懂得點到即止,往往還是能抽身出來。所以遊戲成癮即使被列為精神疾病,大多數家長也大可不必驚慌。遊戲成癮在程度上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嚴重一些,絕不僅僅是喜歡玩而已。很多小朋友雖然喜歡遊戲,當你阻止其進行遊戲的時候會表現出很消極甚至是牴觸的情緒,然而這種情緒一般不會持續太久,過一段時間後孩子還是可以迴歸到現實生活中來。

你的孩子可能已經被列入精神疾病,而你卻還不知!

疏導是比禁止更有效的方法

科技的發展使得遊戲行業成為當代社會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孩子很難做到完全隔絕不接觸。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愛出去玩耍一樣,無論家長怎麼“明令禁止”,都禁不了孩子們那顆愛玩的心。所以即使你禁止孩子玩手機,玩遊戲,他們還可以去網吧、去和同學借電子產品玩等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根本就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所以,與其用這種暴力的手段企圖杜絕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對孩子進行疏導。

在這裡分享一下橙叔的一些經驗:

1、規定玩遊戲的時間

這點其實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採用的一種辦法。和孩子協商好一個具體時間,然後嚴格執行。

建議以30—40分鐘為宜,時間到了就要停止。這種規定實施時間長了,也有助於孩子學會自己安排時間。

家長要注意在孩子玩遊戲的時間裡,要做到不打擾,讓孩子完全地放鬆。

2、遊戲過後不宜立馬催促學習

遊戲剛結束,大部分孩子都無法馬上靜心學習的,這時候應該讓他站起來活動活動再去學習。

或者是和孩子聊會天,問他“能用幾個成語來形容一下剛才那一局遊戲嗎嗎?”孩子大概會說出“血雨腥風”、“針鋒相對”等成語,不知不覺間,思維就轉換到學習了。

3、疏大於堵

家長有嘗試過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嗎?

其實,如果一起玩的話,在無形當中就創造了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平臺,多數情況下,當父母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什麼時,孩子都會充滿厭倦的。如果用遊戲搭起溝通的橋樑,也會更有利於親子關係。

4、帶孩子體驗更多的美好

遊戲再好玩,也比不過多去體驗人生的美好。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場電影,可以一起去野外露營、爬山,可以一起旅行,看看世界。

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我們還可以一起去開發、去探索更多更美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