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上期說到了三十二區前十五區的歸宿,本期就將繼續追溯後十五區(第二十七區馬橋區、第二十八區塘灣區——約相當於今閔行區南部,1946年即已劃歸江蘇省上海縣)的歸宿。

虹口區(中環以內)

今天的虹口區雖然面積不算太大,但其轄區內竟然囊括了老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三個區、以及新市區、江灣區、大場區的部分地區,儼然是一個合成怪物,所以其境內的城市文化也顯得多元。

第十六區--虹口區(保留至今)

老虹口區僅佔到今天虹口區的西南角,最北點是淞滬鐵路(今天軌道三號線的走線)與俞涇浦的交點,西邊沿淞滬鐵路至河南北路與北站區相隔,東邊以俞涇浦以及俞涇浦與沙涇港交匯而成的虹口港與提籃橋區相望。

老虹口區是最早的美租界核心地帶,也奠定了虹口文化的基調,如日人定居的吳淞路一帶;後來的乍浦路美食街等。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十七區—北四川路區

北四川路區本在租界以北,但因為外人殖民日盛, 遂沿北四川路向北有一塊越界築路區,其性質就好像滬西長寧區一帶一樣,雖不在租界範圍內,但外人仍派駐人把守。

北四川路區一帶也是文化名流們鍾愛的居住之所,最有名的當屬住在大陸新村的魯迅先生了。在山陰路、四川北路、多倫路的名人故居之多,文化遺蹟之密集,簡直如同一塊文化飛地,是老虹口區無法比擬的。

1956年,北四川路區與虹口區合併成為新的虹口區。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十八區—提籃橋區

虹口三區裡,歷史最悠久的大概是提籃橋區了。現在說起提籃橋三個字,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那間赫赫有名的提籃橋監獄。這座建造於租界時代的監獄,還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但據說關押犯人的功能在一點點地弱化。

提籃橋據說是一條叫下海浦的河上的橋。橋附近有今天仍開門迎接香客的下海廟,附近小商小販提著籃子叫賣香燭紙錢,可能就是提籃橋的由來。如今下海浦早就被填埋,橋也無處尋覓,只剩下名字了。

提籃橋區內還有舟山路,當年淪陷時期猶太人的安全島以及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提籃橋區東到大連路,北到新港路,西邊就是沙涇港和虹口港。

1960年,提籃橋區撤銷,併入虹口區。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如今,虹口區的街道經過重新整合已經打破了舊有的以河道區分的格局,四川北路街道直通蘇州河,提籃橋街道也跨過了虹口港,嘉興路街道的轄區在沙涇港兩岸。多種城市文化得以結合在一起。

楊浦區(中環以內)

第十九區-榆林區(-1960)

榆林區位於楊樹浦區和提籃橋區中間,以轄區內的榆林路得名。最初的轄區相當於今平涼路街道和江浦路街道的南部。

1956年,江灣區併入北郊區之後,走馬塘一線以南,楊樹浦以西的轄區,除部分劃歸提籃橋區之外,劃歸榆林區。

1960年,在新一輪的合併中,榆林區被楊浦區兼併。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二十區—楊(樹)浦區(至今)

楊樹浦區是原公共租界中分割出的最東邊一個區,周家嘴路以南,從楊樹浦東岸直至復興島的狹長地帶是楊浦區最早的管轄範圍。

無獨有偶,楊浦區也是由楊樹浦區減省一字而來,以其與榆林區相隔的楊樹浦得名。

楊浦區與榆林區合併後,又不斷向北拓展,最近的一次版圖擴張是將新江灣地區,即原江灣機場一帶納入轄區,建立了新江灣街道,這在當時(2003年)是上海的第100個街道。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二十一區---新市(街)區(-1952)

新市區顧名思義曾經被寄予希望的新市區。範圍大致是北至翔殷路、界虹浜、邯鄲路一線,南至周家嘴路一線。在所謂的“黃金十年”中,國民政府借所謂“國父遺志”,意圖在老縣城、及租界之外再造一個上海市中心,史稱大上海計劃,但1937年的淞滬抗戰使得大上海計劃半途而廢,日偽政權更是長期霸佔這個市中心,將原先以中、華、民、國、政、府等字樣命名的道路改為明治通、大正通等日式名字,企圖羞辱國人。

1945年光復之後,因為租界已經收回,大上海計劃已經沒有意義,而市政府也搬遷至保存相對較好的九江路的原工部局大樓,這片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新城就被拋在一邊,南部歸新市街區,北部歸江灣區。

1952年,新市區與北部的江灣區合併,但因為江灣區後來併入北郊區,於是走馬塘一線以南的原新市區轄區分別劃歸榆林區和楊浦區。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消失的第二十二~三十二區

1956年,市區二十區之外的九個區(此時新市區已經併入江灣區,三十區少一區),三個一組分別組成了北,西,東三個郊區,但因為1958年上海周圍,原屬蘇南行署松江專區的十個縣併入上海市,北郊區併入了寶山縣,西郊區併入了上海縣,東郊區較為複雜,但最終也大部與川沙縣合併。

所附地圖為1948年上海政區簡圖截取。

北郊區(1956-1958)

1958年十個江蘇省所屬的縣併入上海市之前短期存在的行政區,由江灣、吳淞、大場三區構成。當時幾乎全境併入寶山縣,後陸續劃出南部地區給閘北、虹口、楊浦。從今天的分區地圖上已經很難找出北郊區的邊界了。

第二十二區江灣區(-1956)

江灣之名起於北宋,為此地吳淞江故道(即今天的虯江)曲折經過而得名。在寶山尚歸屬嘉定的時候,就有“金羅店、銀江灣、銅南翔、鐵大場之說”。可見江灣鎮在當年是個上只角。轄區大致相當於寶山縣江灣鄉,整個轄區以逸仙路為界,東部相當於楊浦區的殷行街道、新江灣街道、五角場鎮等,西部大部屬於虹口區。

今虹口區仍有江灣鎮街道。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二十三區吳淞區(-1956,1960-1988)

原先為寶山縣城,析出後劃入上海特別市的地區。1956年與大場、江灣兩區合併為北郊區。1958年,隨北郊區併入寶山縣。1960年,重新設立吳淞區。1988年,因城市發展的新需要,與寶山縣合併建立寶山區。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二十四區大場區(-1956)大場也是一個古地名,原為寶山縣南境臨近上海縣的一座古鎮,因此處原有一大鹽場得名。後來因市區拓展而徵為上海特別市轄區,但直至抗戰勝利才正式劃歸上海市。1956年併入北郊區之後,東部併入虹口、閘北、西部大場鎮至今仍保留在寶山區境內。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西郊區(1956-1958)

第二十五區新涇區(-1956)

新涇港為吳淞江的一條支流,為滬西地區的一大區。範圍北至蘇州河,西至蟠龍港,東至梵王渡滬杭鐵路(今軌道交通三號線中山公園站)。1956年合併為西郊區之後劃出古北路以東地區給長寧區。1958年,西郊區與上海縣合併之時,北新涇、天山路地區也劃入長寧區。1980年代至1992年,原新涇區的大片土地陸續劃給長寧區,其中包括上海動物園,虹橋機場等。

今長寧區內尚有北新涇街道及新涇鎮的建制作為新涇區的一份留念。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二十六區龍華區(-1956)

龍華為滬南古鎮,鎮上有古寺古塔,相傳最早建於三國赤烏年間,距今近兩千年曆史。龍華區的範圍要遠大於龍華鎮,包括今徐彙區南部和閔行區中部。其中原屬青浦的七寶和原屬松江的莘莊兩鎮,在二十年後終於順利地劃入上海郊區的龍華區。而且大致劃定了上海市與松江縣以小淶港和北竹港為界,這也成為閔行區和松江區今天大致的邊界。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三十二區真如區(-1956)

真如以境內真如古鎮得名,而真如鎮又以真如寺得名。因為是原新涇區和大場區各自析出部分組建而成,因此其序列排在最後,稱第三十二區。

1956年,真如區被撤銷,一分為二,一半歸新涇區,一半歸普陀區。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東郊區(-1960)與東昌區(1952-1960)

東郊三區情形最為複雜的。高橋、洋涇、楊思當年都是上海縣的屬地,後來也都被劃入了上海市。早在1952年,中央政府就從洋涇區的沿黃浦江地區,析出了東昌區劃定為市區,後來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浦東內環以內,浦東南路以西,浦東大道以北地區。

1956年,楊思、洋涇、高橋三區又合併為東郊區。1958年,川沙縣併入上海,同一年,東昌區和東郊區也合併為浦東縣。1961年,浦東縣撤銷,原東昌區分別劃歸楊浦、黃浦和南市三區。

如今,它們都屬於浦東新區。

第二十九區 楊思區(-1956)

原為上海縣楊思鄉,楊思因楊思橋得名,疑為“楊師橋”訛傳而來。1946-1950年間曾名斯盛區,是民國政府為紀念浦東出身的製造業鉅子楊斯盛而特意改名。今仍有楊思鎮。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三十區洋涇區(-1956)

以洋涇港,洋涇鎮得名,浦東三區居中,轄區內包括浦東、上海乃至全國最繁榮的陸家嘴地區,而在清末民國時期,這裡沿江均為碼頭貨棧,與對岸十里洋場,外灘建築群相比要遜色不少。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第三十一區高橋區(-1956)

在浦東廣袤的版圖上,高橋鎮位於最北,與寶山吳淞隔江相望,早年隸屬上海縣。高橋區相當於高橋鎮和南邊的高行鎮的沿江地區。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1948年上海三十區全圖(有兩區被劃出歸當時的江蘇省)

三十二區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區變遷(下)

本文參考(上海通志、虹口區志,楊浦區志,上海縣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