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寂寞沙洲並不冷


文:大頭愚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二戰說起: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和美國空軍對德國本土展開了戰略大轟炸。在大轟炸初期,德國的防空炮火給美英空軍造成了慘重的損失,大批戰機被擊落。

因此,美國國防部找來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沃德,請他研究戰鬥機受損的情況,以便對飛機進行改進,降低戰機被擊落的概率。

沃德教授檢查和研究了執行任務歸來的戰鬥機發現:飛機的翅膀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分,而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分。

但是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戰機的裝甲只能局部加強,以免過重,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應該增強機翼,還是應該增強機尾呢?

當時的空軍司令部指揮官認為,既然戰機翅膀最容易中彈,那麼當然應該加強機翼的保護了。

但是,沃德教授給美國國防部的建議卻正好相反:

應該加強戰機機尾部分的防護!!!

沃德教授認為,戰機哪個地方被擊中最多就加強哪個地方的保護,這是一種有嚴重偏誤的觀點。

因為,成功返航的轟炸機,機翼部分受損最嚴重,說明機翼被多次擊中,還是能安全地返航,而機尾部分很少發現彈孔,說明一旦機尾被擊中,那麼它安全返航的概率就非常非常的低。

所以沃德教授說:那些看不見的地方才是最致命的。

後來,這個案例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名字,叫做:倖存者偏差!

就是,當我們分析問題時,我們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大部分來自顯著的信息時,而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或者徹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出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的偏差。

就如同沃德教授在英美空軍中所看到的情況:

第一: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就存在嚴重的偏誤。

第二: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他們的專業意見也不一定能提升決策的質量,因為這些飛行員都是機翼中彈而機尾未中彈的倖存者,而死去的飛行員是無法開口的。

後來事實證明沃德教授的建議是正確的。盟軍的轟炸機被擊落的比率顯著降低。英國軍方還動用了敵後的間諜人員,收集了部分墜毀在德國境內的戰機的殘骸,發現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

主要集中在戰機尾部發動機的位置。

所以說看不見的彈孔才是最致命的陷阱!

具體到今天覆雜的商業社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成功,資訊媒體也在不遺餘力地宣傳報導這些成功者的特質,越來越多的人把這些所謂"成功者特質"奉為自己的"聖經",一碗碗的"心靈雞湯"往肚子裡猛灌:

聽他們的演講;

看他們的傳記;

學他們的方法;

記他們的語錄;

… …

可到最後卻發現,似乎自己懂了很多道理,但為什麼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就如同人們紛紛去寺廟燒香拜佛許願一樣,若如願了,大師就會說,佛祖顯靈了;

若未能如願,大師就會說,你心還不夠誠!

到這裡,請你再仔細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如果你擁有馬雲的所有品質,你是否就會像他一樣有錢?

第二個,如果將你的大腦換成巴菲特的大腦,你是否就會像他一樣成為"股神"?

第三個,如果"喬幫主"復生,他是否還能複製蘋果王國的奇蹟?

… …

我相信大部分人聽到這幾個問題都會先想一想,然後說,嗯,還真不一定。

的確,商業世界異常複雜殘酷,失敗的人不計其數,而馬雲、巴菲特和喬布斯們只是少之又少的倖存者。

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像他們那樣的成功者,傾向於在這些倖存者的身上尋找到一些特質,來說服自己: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不然就沒辦法解釋"倖存者怎麼就不能是我"這個問題。

只要你把焦點放大一些,而不是僅僅在這些倖存者身上,你就會很容易發現,這個社會上有成千上萬人,擁有你所認為的成功者特質,但他們卻依然窮困潦倒,因為成千上萬"死去"的失敗者是沒有機會在你面前說話的。即便是失敗者給你講如何失敗的教訓,你也不會去聽的。

這就是犯了"倖存者偏差"的邏輯錯誤!

再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倖存者偏差”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雖然我們的大腦本身是有理性的,但在很多事上,我們還是會本能地、人為地放大"成功者"的效應或規避風險的系統,而不經意的掉進"倖存者偏差"的陷阱裡。

比如說放大飛機失事,而忽略了汽車每年帶來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

比如說放大某明星和選秀的效應,而忽略了被淘汰的人是倖存者的上萬倍;

比如說放大某某中了彩票頭獎,而忽略了數千萬或數億人買了彩票而一無所獲的人;

比如說放大某"大師"、"大神"的氣功或偏方的"奇效",而忽略了更多的人被騙的"人財兩空";

比如說放大某“股神”、“基金公司”猜對了某隻股票,而忽略了數以億計的股民虧損;

… …

所以,請你不要再過分地痴迷於成功倖存者的"傳經佈道",我們在看到光鮮亮麗的成功者的同時,更應該多花些時間去研究思考一下那些消失的失敗者的教訓和案例,以免我們掉進“倖存者偏差”的陷阱,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永遠記住:成功難以複製,失敗或可避免!

對此,你有何灼見?請你留言分享。

-----THE END-----


愚者思悟


倖存者偏差,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意思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通俗來說,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隔壁家的老王人特好”、“領居家的老婆很賢惠”、“街對面的餐館生意火爆說明做餐飲很賺錢”等。

煮個栗子:

1、“臉上有顆痣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太差”,一般是調查了那些日子過得比較好且剛好臉上有顆痣的女孩。但還有很多臉上有顆痣的女孩過得也慘兮兮的,也沒有誰去調查她們啊!俗語“死人不會說話”很好的解釋了這種偏差的原因。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的信息”,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甚至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出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這點在投資領域特別顯著。

2、“小年輕想創業?做餐飲最保險了,最起碼不會賠”,這是許許多多並沒有創業過或壓根就沒做過餐飲的人的觀點,他們通常不會真正的去精確計算最關鍵的租房成本、時間成本、物料成本、人力成本、地理位置、口味、菜式、裝修、營銷、線上線下、外賣、有關部門、針對的消費群體以及菜品研發等等問題,只是看著大街小巷的餐館生意好像都還可以從而憑感覺得出的結論。

延伸出去就是:只看別人怎麼做,不考慮自己到底是誰

做小實體店的有個通病,就是別人怎麼做你就跟著學樣。裝修佈局直接抄,內部運營抄不來就只能靠感覺。抓不準顧客需求,目標顧客也不知道是誰,更不說分析他們的消費習慣、購買偏好、客單結構、返店週期了。這些都還必須要了解的,而不是老是去看別人的店怎麼整,自己的店怎麼樣心裡沒點B數,最後迷失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