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市大 安 故 事 · 張威避難大安軍寨

張威避難大安軍寨

革命志士張威,1902年出生於陸豐東海鎮舊墟一戶貧苦人家。他自幼好學,胸懷大志,就讀海豐陸安師範時,受“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同志的影響,毅然決然投身革命運動,被彭湃讚譽為“農運先鋒”。1928被捕,慘遭敵人殺害時,年僅26歲。

民國初年,在龍山讀書的陸豐大安鎮軍寨村人黃裕與張威結識,兩人志同道合,遂成莫逆之交。黃裕受張威的影響,曾短暫參與農會運動。

大革命時期,張威曾任陸豐縣長和縣委書記。1927年參加領導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中共紫金縣委書記。

1928年,大革命失敗後的海陸大地,白色恐怖迷漫,為躲避敵人的搜捕,張威藏身於黃裕家中。

  陸豐大安軍寨原是唐代安陸縣一處兵營,地形獨特,四周低中間高,設東、南、西三門,東西五橫巷與南北一縱巷,連接環城內通道。村最北的橫巷偏東處,有一秘密地下通道:一路通往安陸墟;一路通往村北,用於戰時撤退和增援。民居由低向高依照寨門的朝向建築,適合軍隊快速集結和出擊的需要。

黃家大宅更是一處“謎宮”。

位於村中央的黃家住屋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圍屋,規模龐大,旁門暗道密佈,兼之左右兩側是筆直的巷道,熟悉者若從巷道進門,七拐八彎,瞬間就可以溜出另側的巷道,從容走脫。如若敵人將四周圍住也不打緊,因為還有一處秘密的藏身之地。下雨天,四合院四面屋簷流下的雨水,本來是匯落中央天井的,但黃家人卻在天井四周的牆體上方,築起長約4米、寬1米多的秘密水槽。水槽裡面可以秘密隱藏多人,設計精巧,渾然一體,形如騎樓。

在軍寨的4個月裡,張威成功地躲過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搜捕,毫髮無損,從容聯繫黨組織。同年6月,陸豐、海豐、惠陽和紫金四縣召開聯席會議,黨組織決定張威出任暴動總指揮。為赴任,張威決定離開黃家。

一天夜裡,黃裕家人把張威送至蓮塘仔(今大安梅林村附近)安全地把他帶上路。不料,1928年7月18日,張威在南塘化裝成摘荔枝的果販時被敵人發現並逮捕。

在獄中,張威遭受嚴刑拷打,大義凜然,寧死不屈。8月3日慘遭反動派殺害。就義前,他在龍山中學校園內涼亭寫致母親遺書:“母親大人:兒死矣,為革命而死,死得光榮。”

陸豐市大 安 故 事 · 張威避難大安軍寨

張威英勇就義後,他的好友黃裕也遭到國民黨的逮捕,但在黃家人的活動下黃裕很快被無罪釋放,後受引薦入讀黃埔軍校,改名黃任民。畢業後獲贈少將軍銜,曾帶兵在廣東、廣西兩省交界處駐防,督察兩省軍務。因公正廉潔,深得當地軍民的愛戴和擁護。

解放後,黃裕作為國民黨戰犯囚於廣州黃華監獄。期間曾被帶往當年駐防的地方接受群眾批鬥,誰知當地人民不僅沒有揭發控告他,反而異口同聲稱讚他是“好官”。

文革爆發後,黃裕被紅衛兵遣送回軍寨鄉下勞動改造。1978年落實政策時,被安排在省政府統戰部門工作。

據黃裕長子黃懷雄回憶,當年張威離開黃家時曾留有一張照片以示紀念,可惜該照片文革時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