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在職場你可能有各種身份,

但是在家,貝爾安親建議家長只做孩子的爸媽。

將職場身份帶入家庭造成距離感

許多教師的孩子,在聊起成長經歷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就是家裡只有老師,沒有媽媽。老師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是自己職業水平的標尺和證明,他們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不守規則,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學習落後。

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一個高中同學的父母都是老師,他從放暑假第一天就收到一份學習計劃表,上面詳細列明每天的學習任務,每週還有一次小考,他說,這不是暑假,這是第三學期。在他和父母的關係中,父母只有一個老師的身份,他也只有一個學生的身份。他們家是微縮的學校,而不是讓人放鬆的家。

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每個人都有多重的身份,身份是在關係中產生的。從身份上來說,是孩子讓一個男人成為了父親,讓一個女人成為了母親。所以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身份是雙方共同創造的,既相互依存也互不相欠。當父母感到和孩子的關係不太順暢的時候,可以想一想,我現在是以什麼身份在和孩子打交道?

身份的僵化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位媽媽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她都會在晚上切一些水果送到孩子的房間。最開始,孩子很開心,但是孩子十四歲上初二之後,有一天孩子突然對端著水果的媽媽說:“你為什麼總監視我?”媽媽氣得肝兒疼:“老孃送了八年水果,結果把自己送成了特務!”

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其實這位媽媽沒必要生氣,媽還是原來的媽,娃已經不是原來的娃了。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對獨立的需求急劇增加,對隱私格外看重。他們和以前相比,多了一個身份,這個身份就是一個特別希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特別希望有自己私密空間的,特別希望和父母平等對話的“準大人”。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正常現象。

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孩子的身份隨著成長而變化,父母的身份也要隨之而變化。有一種僵化的父母理念認為:我是你爹你媽,我永遠能力比你強,我要始終照顧你、幫助你,你必須聽我的。這種僵化的身份,只會讓孩子永遠是個“孩子”。

隨著孩子的需要改變自己的角色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需要不同方式的陪伴,也需要不同角色的父母。貝爾安親認為,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從最初無微不至的照顧者,慢慢過渡到孩子可以順暢交流的朋友。兩種變化的身份相互配合,才能讓親子關係保持和諧和有營養。

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孩子上小學後,開始接觸新的東西,並慢慢獲取更多知識漸漸成長。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貝爾安親教育專家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1、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

2、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父母可以放下所謂的威嚴,把自已變成孩子,做孩子溝通的朋友。

在家,請你只做孩子的爸媽

3、要注意把握溝通的時機。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了你的語言。

4、培養共同的愛好。父母要理解孩子,在年齡距離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應該努力縮短兩代人之間的心靈距離。最好的途徑莫過於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活動,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