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書法中的「陰陽」?

魚我所欲999


在書法中,經常聽到有人說“字中有陰陽”,那何為“陰陽”呢?方塊漢字中真的有“陰陽”嗎?

回答是肯定的,字中確實有陰陽,不過要看如何理解了。稍微有些國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自古“一為陽,二為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非但在書法中,即使在我們的手中,都有陰陽。一手五根手指為陽,雙手十根手指為陰。日常吃飯用的筷子,上頭的方的,下頭是圓的,所謂天圓地方,筷子為一雙為“陰”,一手控之為“陽”。

故古人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天下萬物皆有陰陽之說。

書法中何為“陰陽”?

其實如果懂得看“陰陽”,就會明晰為何王羲之的字是“集大成”,是最值得學習的。

因為“字中的陰陽”並非是直觀的,而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說起的,所謂“一陰一陽”實則指的就是對比矛盾。

老子在《道德經》中解釋“道”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高下相隨,恆也。

意思就是這些矛盾的對比,都是相生相剋的,故而說“書法中有陰陽”,並非是直觀的,而是在說“長短,粗細,輕重,黑白,奇正,連斷”等等對比矛盾。

題外話:王羲之書最得中和之氣,是陰陽調和最好的,所以學其書可得無數風格。迅捷之有米芾,肥媚之如松雪,閒散之如王寵,跌宕如王鐸,狂放剛正如平原。

意思就是說,把握好字中的陰陽矛盾,只要尋一點變化,就可自成一格,故王羲之的書法引後世人追捧,千年無有人能撼動其地位,至於都說李世民捧,估計是沒看過晉人書錄了,上至魏晉同宗,下到南北朝初唐皇室士大夫,皆求王氏墨跡。

陰陽把握的最為平衡,所以是更近於“道”的,至於前文說米芾,得之迅捷,但失之穩健,如同陰盛陽衰,所以沒有一個好的基礎,學米都會盲目的表現“風檣陣馬”這種快意,注意不到米芾“不失穩健”之處。

都說趙孟頫的字肥醜,俗。確實趙松雪的字得之肥媚,失之纖瘦。但這只是表象,如此說的人是因為沒有在趙字中“見其骨”。

後世中書家,各以不同的方式學王,能者也各得一處。

所以“書法中的陰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根據個人理解的高低,性格開闔,能各得一處。

把陰陽調的最為中和,這是王羲之難以被逾越的地方。

當然,上述個人只是筆勢,氣韻中的取捨,層面較高,大多數人學不到那個層面。


基礎一些的層面就要從簡單的法說起。

“筆法”“結字”“章法”中的“陰陽”

如筆法中一條線“曲直”“藏露”“向背”

比如這個“二”字,只有兩筆,但是兩個橫,一長一短,一直一曲,上歪下正,一藏一露,上取“向”,下去“背”。

這些都是變化,如初學,肯定是隻在乎兩橫的位置,大體上不會關心這麼多。

這也就是所謂的矛盾了。

當然,每個人寫“二”都有不同的手法,有些人兩個橫都是藏鋒,或者露鋒。有些人把兩個橫寫的都是平的。

這個也有可能,因為矛盾對比太多了,陰陽變化多種多樣,不是每個人都能表現全的,都是依據個人的習慣而定,至於用出多少,就看個人追求了。

寫字是一件下意識的事情,所以這些矛盾變化都是出於無意之間,非常能看出這個人的書法技巧的水平,但是不代表書法水平。

但是也有些高手,比如王羲之本人,就常常只去兩三種變化,故而比較平和。


“連斷”“提按”“轉折”“虛實”


看其中連斷的變化,包括一些轉折的應用,王羲之大題上海保持在“121212”這個感覺,比如書譜,連斷就會有“123123”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定律,只是一個大題的規律,而且也未必全準確,只做輔助理解。

這些變化,其實是檢驗一個人筆法能力的標準,臨帖時,只有做到像,創作時只有無意之中用到很多,才能說明吃的比較透。

比如二王中部分轉筆很肥,也不多。但是我臨帖的時候,會讓“轉”多一些,偶爾也會讓“折筆”多一些,這些都是自己控制來的。

包括其中的“連斷”,有人寫字“油滑”意思就是不懂得斷筆,到筆勢盡時斷,到意盡時斷,才能有“繞樑三日餘音不絕”的美感。

再比如結字上,左奇右正,也是一種對比,一個字左右結構的兩部分就有對比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陰陽”變化。

再比如左邊點畫之間比較密,右邊比較散。中間一大塊空白可謂“中空外實”,這些都是一些潛在的變化。

至於用筆上,細節裡還有一些筆勢上的變動,非常靈活,是有違日常書寫習慣的,很難把握。

這就是王羲之表現的比較突出的地方,王羲之在“陰陽”矛盾對比變化上,字裡是最全面的,而我們學字,一學形,二學理。

“理”才是根本,顏真卿就是得了“理”所以即使字形與王羲之非一路,用筆也與王羲之非一路,但是在字的處理上卻也異常精妙,這就是學了“理”。

其實只要看到這些“陰陽變化”,學字就容易了些。

所有的對比矛盾都是“陰陽”,至於看到多少,就需要自己去一點一點發掘了。字形上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容易發現的,難處就在剛才所提及的筆勢的轉變,如按習慣,味道就不對,如不按習慣,寫起來就很有違習慣,這個是比較難的,我個人也是偶爾才能察覺,這個需要對帖臨的非常熟悉,才能體會運筆中這種變化。

即使發覺了這些,也還有一些高手更關注的事我們沒看到,所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筆耕不輟,臨多一點,就有機會發現多一點,水平高一點,眼力也隨之高一點。

再有就是章法中的“陰陽”,我向來不排斥國展作品,因為國展作品在“技巧層面”表現的是最多的,所謂“競技場”就是這個意思,國展章法於表現力上頗多可學之處,但是最好只學理,不學“風”,否則就容易前人一面了。

比如上圖中,虛實,布白,輕重,濃淡乾枯對比等等,可謂章法中的陰陽。

其實字的細節未必全漂亮,因為這種字中的線條,很多是我認為質量不夠的,雖然字有出處,章法漂亮,但是很多字的用筆質量,我覺得不太合格,但是評委比較看大面(因為作品大多都是八尺大小,大字用筆失真正常,所以章法比較重要),故而這種章法搞得好的入展就很容易。

包括一些學一兩年書法就能入展的人,也都是章法搞得好,細節並不行。


當然這是題外話。


此只想解釋書法中的“陰陽”,理解起來很容易,看起來也比較簡單,但是學起來就非一朝一夕了。初學時看古人臨帖臨一本三五年,我覺得實在太慢,後來才覺得這是臨的快的,也比較粗糙,只學大面的那種。

多瞭解傳統文化,尤其百家經典,對理解書法有幫助,我在沒學書法時對這類書籍下的功夫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學起書法來理解表皮之下的內容也並不難。

學書法之後,你還會發現,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能力就更上一層,以前聽不懂的戲曲,逐漸能聽到其中的妙處了,跟書法又有暗合之處,傳統樂器的古曲,如晦澀一點的“古琴”比古箏要難得多,聽起來味道也更足了。


希望此文對大家有幫助吧,千萬別看別人談書法中的“陰陽”就罵“玄乎”,這不會顯得自己有多本事,反而更顯無知。


不知不覺寫這些快兩個小時,請大家點個關注支持一下,謝謝。


梁宇航


書法的形成,是為了讓人們在書寫按照一定的書法方法去寫,就能寫出合乎法度的字來。


魏晉時期的中國書法,是書法史上的鼎盛時期,那個時候的書法崇尚自然。簡練的筆法,自然的結字,是他們傲立於書法史峰巔的根基。什麼是自然?每個字都有其形。在書寫時依其形而書,不去安排造作,隨意改變字體的結構。字的本身是什麼樣,就怎麼樣去寫。這就是自然。好比一個人的形態。四肢五官軀幹,該生長在什麼位置,改變了它們的生長位置,就是殘疾。字形與人體,是一樣的道理。

書法中的陰陽關係,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也不知道陰陽如何應用於書法中。任何事物都以陰陽而存。陰與陽永遠是不可分開來的。一枚硬幣,一陰一陽兩個面。你說陰不好,把它分開。你把硬幣分開的同時,它又產生了新的陰陽。



陰陽是一個整體。不要理解成一個陰,一個陽。陰陽無所謂好或壞。筆一落入紙面,立刻就產生陰陽。你不能說:“這個陰陽合於規矩,是好陰陽”。沒有這麼的說法。書法是技藝的精熟,人為的增加一些玄奧虛妄的元素,只會把簡單的事物弄複雜。對於學習本身來說,沒有任何益處。


子衿tjk


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又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所以說,天天萬物,陰陽貫徹其中,書法也不例外。

那麼,書法中何為“陰陽”?在解釋陰陽的時候,我們首先理解,什麼是陰陽。原始概念是什麼?

陰陽的概念,首先理解為主被動,主動為陽,被動為陰。因此說,一張紙留白為陰,黑落為陽。因此說,一個字,我如何落筆,如何留白,這就是陰陽辯證。一個作品,哪裡落筆,哪裡留白,這也是陰陽辯證。

涉及到筆法和字,筆法是主動,字的結構和字本身是被動,所以,用筆和筆法是陽,字的結構是陰。

涉及到墨筆,墨和紙來說,墨是陽。針對於筆墨和人來說,人是陽。

所以說,書法功夫是陽,是根本。忽然想起,張旭的名言,妙在執筆。執筆的學問,可能影響到用鋒,最終影響用鋒,影響作品。

如果具體到一筆一畫,那麼我們說,橫意為陰,豎意為陽。因為豎支撐整個字,決定字的美。







秩和律師147753


這個問題好。謝謝邀請。什麼是陰陽?簡單點說,天下事物,都有兩面。相輔相生,相反相成。

書法之中,從陰陽角度理解,非常有益,前人實際上已經做過很好的概括:書法必講究虛實,向背,敧正,方圓,大小,濃淡,長短,連斷,等等。



試一一敘之:

虛實者,黑處為實,白處為虛,黑為陽,白為陰;

向背者,筆畫字勢都可,兩者相向為陽,相背為陰;

敧正者,指筆畫字勢或端正,或傾斜,端正為陽,傾斜為陰;

方圓者,筆形方為陽,筆圓為陰;

大為陽,小為陰;

濃為陽,淡為陰;

長為陽,短為陰;連為陽,斷為陰。

講這麼多,但在書法作品中,高明的書家總是巧奪天工,把種種因素處理得恰到好處,幾乎看不出人工痕跡,叫人覺得非如此不可。你只要看看二王,張顛醉素,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王鐸,莫不如此。

陰陽之理,貴在平衡;純陰不生,純陽不長。書法亦復如是,哪一手法都不可太過,比如字要正,但若字字皆正,則難免‘‘狀如算子’’之譏。

書法能達到講究陰陽之理的高度,實非名家而莫能為!

我是陰陽家9,愛談天說地,對感興趣的話題喜歡不揣冒昧,饒舌幾句,望各位愛好者理解。



陰陽家6


我是江上人感謝您的邀請!如何理解書法中的陰陽?陰陽是對立的卻也是統一的。如同白天與黑夜,男人與女人等。沒有白天也不行,沒有黑夜也不行,只有男人沒有女人也不行或者只有女人沒有男人都是不和諧的。這就是宇宙神妙之處。



在書法裡方與圓,大與小,粗與細,黑與白,長與短,疏與密,濃與淡,虛與實,肥與瘦,遠與近,收與放,聚與離等等。要做到統一才能完美。如書法作品中只有方筆沒有圓筆,或者只有圓筆沒有方筆作品肯定不協調。在作品中要剛柔並濟方中帶圓,圓中有方作品才能美不勝收。又如作品中只有疏沒有密或者只有密沒有疏肯定也不協調。在書法作品中要疏可走車馬,密不透風。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才能寫出美妙絕倫的作品來。又如同作品中只有大字沒有小字,或者只有小字沒有大字都是不和諧的。大小要錯落有致作品才妙不可言。

所以世間萬物都有她自身規律。書法也不另外。只有做到協調統一才真正完美無缺。希望大家一起探討!謝謝您關注點贊。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書法中的陰陽要分幾個方面來分析:一,整體佈局,筆到之處為陽,空白之處為陰。二,字體結構,有左陰右陽、上陰下陽、陰陽交錯之妙。三,字形變化,粗筆、重筆為陽,細筆、虛筆為陰。總之,世間萬物,皆有陰陽。既相生相剋,又相輔相成。書法中的陰陽互補也是一門大的學問,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少不了陰陽搭配和陰陽調和。首先,下筆之前就要考慮到整幅字畫的整體佈局;下筆之後又要考慮到字體的結構及其風格;運筆之中更要考慮到字形的變化及用筆的輕重緩慢,這些都關乎陰陽的搭配與調和。先淺談這些吧!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楚陽天下1


語言的符號~文字,特別是中國文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大概於魏晉吧),就被賦予了“人文情懷、價值觀念、哲學思想”。

中國文字的這種內涵,不僅表達了文字之含義,而於文字本身,也有極深內蘊。這是中國文字獨一無二的特徵。

中文的這種特徵,是得宜於它先天因素“

象形”的。中華先民們通過觀察自然創造出了文字,自然使中國文字包含了樸素的自然哲理

中國文字的人文情懷,可表達書寫者高尚的心境、意趣、胸懷……;“中庸”,又是中國人最根本的價值觀;而中國文化中哲理思想主要的體現,就是“陰陽”。

“陰陽”思想在文字中的體現是方方面面的,拿筆畫來說有:輕重、粗細、濃淡、虛實……;於結構來說有:向背() )(、偃仰、正斜、揖讓、開合、瘦肥等;章法中有:疏密、對應、生變、縱橫、平衡等等……。

文字的這些豐富韻涵,使它超越了文字本身的符號意義,上升到中國的文化組成

核心,成為線的高度集中化、組合的精確法則化、整體的豐富情緒化的純粹化藝術,這就是中國特有的文字表現形式~書法!




臨池管窺


世間萬物,都是陰陽組成的。人有男女之分,宇宙有日月,季節有寒暑,天氣有陰晴。

輪到書法方面,筆畫有輕重、粗細、仰俯、斷連之分;字體有大小、倚正、方扁、相背之分。行距有疏密之分;墨色有濃淡之分。

陰陽之間,既是矛盾,又是統一的一個整體。每一個書家,他的字體,幾乎都涵蓋這些陰陽對立因素,只有這樣,字體才會美觀,有欣賞價值。


雲中揮毫


世間萬物皆為陰陽生成,書法也不例外。書法陰陽指筆畫之處為陽,空白之處為陰。書法中的陰陽和諧之美也體現在筆法的粗細之間。例如橫細豎粗,撇細捺粗,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書法的陰陽之美。


煙波浩淼178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書法也是這樣,自古玄乎的詞眼就層出不窮,陰陽二字原意就是指事物的正反對立矛盾的兩面,用在書法上,它指的東西就多了,或者延伸的意思很多,如豎畫向背,橫畫俯仰,用筆的粗細濃淡,結字正斜,章法疏密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