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書店 不眠的北京文化夜

“只要有一個人來,我們的堅持就有意義。”說這話的時候,洛颺很堅決。

站在80後女店員面前的,是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此時,已然是9月23日的22點多鐘了。

24小時書店 不眠的北京文化夜

洛颺是中國書店雁翅樓24小時書店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從2015年7月20日成立到今天,她和這家24小時書店已經共同堅守了2年2個月零5天。

女店員要忍受的是夜晚的寂寞與睏倦,企業要忍受的是貼錢,但總有一種信念在支撐著他們:做文化,不能老想著掙錢,得讓更多的人真正享受文化之雅。而這家書店也在社區居民和外地遊客的信任中,深深地在地安門紮下了根。

他們的堅守也帶來了示範效應,據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介紹,除了這家中國書店雁翅樓分店,未來擬延長大柵欄、天橋等區域品牌書店的營業時間,並在什剎海設立24小時無人自助書店。

24小時書店 不眠的北京文化夜

一家24小時書店的堅守

意外之客

9月23日21點57分,地安門路口西南角,中國書店雁翅樓24小時書店裡,洛颺正在和副經理孫奕碼放書籍,門口處三四位顧客正在安靜地看著書。這個時候,有7位陌生人走進了店中。

像平常一樣,洛颺迎了上去。起初,她以為只是7位來北京旅遊的遊客,看了一眼,她覺得面前的長者眼熟,但又不敢確定。眼前的人先是來到“喜迎十九大”書展的櫃檯前仔細瀏覽了一番,隨後又來到了書法字帖的櫃檯,看了看,不時詢問著洛颺。

洛颺終於能夠確定眼前的這位顧客了——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事先誰都不知道,誰能想到這麼晚來一位領導啊。”洛颺說自己之前只是按照一般顧客來對待的,“我平常怎麼對顧客的,就怎麼對待蔡書記的。”

其實,在雁翅樓的兩年多時間裡,洛颺在晚班見過各種各樣的顧客:有常來看書解悶的叔叔大爺,也有等火車打發時間的外地遊客,到了深夜,更多是路過此地去看升旗的年輕人。就在昨天凌晨3點左右,幾位看升旗的姑娘突然跑到店裡求助——天太冷,他們想在這家店裡喝點熱水,借個外套,暖暖身子。

上門的顧客是不會看出洛颺和她同事的疲倦的。他們早已經有了對付睏倦的辦法:顧客少的時候,一人盯班,另一人找個旮旯閉目養神或者靜靜地待著——他們管這個叫“靜夜思”,依次輪換,相互照應。

這是他們工作兩年的經驗,而剛開始的時候,已經在中國書店8年的洛颺很難適應。她家在安定門,夜班是早晨8點下班,“我騎車回家前一定得先洗個澡,讓自己保持清醒,就怕路上出事故。”

24小時書店 不眠的北京文化夜

傳統與京味兒

現在,洛颺很清醒,她和孫奕陪同著蔡奇書記走上了二樓。在那裡,蔡奇書記觀看了掛在牆上的北京城門照片,也翻了翻關於北京文化方面的舊書。洛颺,這位北京姑娘則在一旁隨時準備著回答這位顧客的問題。

“中軸線上沒有能夠坐下來靜靜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這裡就可以讓大家靜下來,也可以更好地推廣京味文化。”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昨天下午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的時候說。而在兩年前籌建雁翅樓書店的時候,“傳統”與“京味兒”便是各路專家探討的主題。

2005年,多位北京文史學家提議復建地安門及雁翅樓,以逐漸恢復京城中軸線風貌。2012年2月,北京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其中就包括復建地安門雁翅樓。

雁翅樓復建工程完成後,西城區政府計劃在此建設北中軸線的文化基地。在2015年初的北京市人代會上,身為人大代表的中國書店總經理於華剛提交了“創辦全民文化閱讀書店”的議案,建議在雁翅樓開辦書店。這一想法得到西城區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西城區政府更進一步明確希望開辦24小時書店。“中國書店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很好地詮釋雁翅樓的數百年曆史,因此在雁翅樓設立中國書店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於華剛說。

方案獲批後,中國書店很快投入到前期調研中。據中國書店雁翅樓店經理韓淼介紹,經過調研發現,書店周邊早中晚客流不盡相同,早上以本地老人為主,中午和下午以遊客為主,晚上則以逛完南鑼鼓巷、後海酒吧的白領居多。為此,書店根據客流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圖書配置:有為老人準備的養生、書法、繪畫類圖書;為遊客準備的北京歷史、文化、旅遊類圖書;還有為白領們準備的時尚、文藝類讀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黃燕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民國時期的書店很多都 在古建築中開辦,琉璃廠、隆福寺莫不如此,但如今在復建的古建築中開書店的很少,24小時書店更是沒有。“此舉算是迴歸了傳統,值得推廣。”

曾有外地來京讀者留言:“在我們的北京之旅中,疲憊的時候可以在古色古香的雁翅樓店駐留休息,看書選書,還能感受體驗老北京傳統文化氣息,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24小時書店 不眠的北京文化夜

紮根社區

雖然心裡還是有些緊張,但是洛颺並不覺得眼前的這位市委書記“陌生”,甚至於就跟平常總是來店裡的那些周圍社區的叔叔大爺、阿姨大媽一樣,透著一種親切與熟悉。“他還挺關心我們生活的。”洛颺說,那些社區裡的老顧客也一樣關心著他們的生活。

“我們跟他們特別熟了,有的時候他們為了表達對我們的關心和感謝,就會送我們一些小禮物。”洛颺說。

“什麼呢?”記者問。

“黨章!”一旁的副經理孫奕冒出了一句,“他們特別關心我們,就問‘你們什麼時候入黨啊’,‘你們交沒交申請書啊’。您別說,這還真是北京的大爺大媽——講政治。”

這樣的熟悉並非一日之功,它含蓄地告訴人們這家書店與周邊社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實際上,除了賣書以外,這家書店不斷和周邊社區搞活動,或者為社區活動提供場所。

自2015年7月開業至2017年5月,書店策劃組織了特色文化活動100餘場,服務讀者達4000餘人次。這些活動包括了柳蔭街街道讀書會、皮影製作展示體驗活動、北京地區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體驗活動等等。

無論是和社區搞活動,或者自己搞活動請社區居民參加,這一切都是公益性質的,不會收取任何費用。

除了活動以外,這裡還是兒童的“託管所”、學生的自習室、老人的納涼消暑地……所有的一切無不告訴人們,這家24小時的書店已經完全融入到了居民的生活裡。

24小時書店 不眠的北京文化夜

為文化而堅守

蔡奇書記也在和洛颺嘮著家常,問了她許多生活方面的問題,例如一個月的收入多少。“年薪9萬”,洛颺對北青報記者說,她如實回答了蔡書記的問題。

“如果從社會的角度看,我們的員工掙得真不算多;但是從行業裡看,他們掙得並不算少。”據瞭解,從開業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雁翅樓店總銷售額為387.8萬元,共有5萬人次購書,日均銷售額為5000多元,接待讀者已達50萬人次。但即便這樣,這家書店依然不掙錢,中國書店依然要往裡面倒貼錢。

於華剛說雖然這家店並沒有實現盈利,每年中國書店都要往裡補貼,可是這家店員工們的收入並不比那些盈利高的分店收入低。

雖然中國書店並沒有計較經濟利益,但現實的困難也擺在那裡,例如由於收入不高,人才流失現象很嚴重。“他在這裡當副經理,他媳婦比他強,結果跳槽了。”於華剛拿副經理孫奕開著玩笑。

“我們雖然往裡賠錢,但不能不幹啊。”於華剛始終認為他們是文化人,做的是文化之事,“做文化,不能只看經濟效益啊,我們就是要推廣真正的優秀的文化啊,這是我們的使命。作為國企,我們掙的錢幹嗎呢?還是要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你根本上是服務老百姓啊。”

洛颺不會忘記蔡書記當時問過她的一句話:“這麼堅持有意義嗎?”她的回答很簡單:“只要有一個人來,我們的堅持就有意義。”

很快的,她就會看到他們堅持的意義了: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對北青報記者表示,除了雁翅樓的中國書店,未來擬延長大柵欄、天橋等區域品牌書店的營業時間,並在什剎海設立24小時無人自助書店。

除了中軸線,西城區還有很多特色區域都有或將要有書店佈局,孫勁松表示,將根據群眾需要與書店協商,適當延長營業時間,並豐富經營內容,“從傳統的圖書賣場向複合型文化空間轉型,不止是看書買書。”

除了書店,孫勁松介紹,西城區還在研究延長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時間,並計劃在什剎海荷花市場附近利用騰退整治後的空間建立“24小時自助書房”,“二三百平方米的一個空間,存放上萬本書,裡面有閱讀設施,市民刷讀者卡就可進入。我們考慮在西城這樣的核心區也設立。”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