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在人民日報中看到了《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糖尿病的母親還在養他

》新聞後,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因為我也是一個男孩的母親,非常理解這位母親,面對這樣的兒子是多麼的不堪,無奈,氣憤,憐惜的。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在這個社會競爭壓力的情況下,我想對於“啃老”,這個詞,很多人已經不再陌生了,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更成為了年輕人認為”啃老“是理所當然的,並美其名曰的大肆宣揚:我家老公這點工資根本就養不起,我們這一大家子,老人不貼不行哎!”說真的,能有老人貼錢,我還是挺羨慕的,哈哈。因為我們是一無所有的,知道純屬靠自己個人的奮鬥買房,買車,是很艱辛的,說真的,誰都想即輕鬆,又能拿到高額的工資。真正吃過苦的父母,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不要那麼辛苦。

但是愛孩子不是溺愛孩子,愛孩子不是所你的所有拱手相讓,愛孩子是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以及培養他自強,自立,自信,自愛,獨立的人格,讓他不斷的健康長大,這才是給予他最寶貴的財富

在我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啃老”案例。

第一種: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同學親戚家有一位“啃老”族,自己已經有孩子了,但是卻不出去工作,孩子的費用都是我同學的媽媽,大姨,舅舅資助,因為孩子的爸爸已經無藥可救了,只是憐惜那個孩子。他是典型的那種怕吃苦,又想要高回報的“啃老”一族。聽我同學說:她舅是嫌棄工資低,又要加班,又嫌棄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家人又擔憂,雖然恨鐵不成鋼,但是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就這樣過吧,反正能養得起。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第二種:大學畢業後,不工作,繼續攻讀博士。

我朋友的朋友弟弟,大學畢業後,不工作,繼續攻讀博士,在我看來,我覺得這是典型的逃避社會的責任,找個藉口有了很高的學歷,以後會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前途,他是大學畢業後,出來找工作,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好,又想考碩士來換個熱門專業,結果考上碩士後,又覺得壓力大,找不到自己的滿意工作,結果又想攻讀博士,也許讀完博士後,就有好的工作了。在校的所有學費,全部是父母提供的,雖然他的父母很想他邊打工邊升造,但是苦於兒子的不願意,又擔心他考不上博士,所以就一直順著他的意。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第三種:有家庭有兒女,沒有固定工作

親戚家,已有家庭,已有孩子,一年換五六份工作,都是幹兩三個月後,就不幹了,覺得累,覺得遠,覺得照顧不到孩子,搬到孃家住,所有吃住,包括孩子的費用都是自己的父母出,老人出去工作賺錢補貼家用。現如今就業難,生活壓力大,這的確是事實,但是由自己的父母養育已經長大的你,你不覺得難過?面對壓力就該逃避和依賴?那想一想,你難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第四種:二胎,三胎家庭

自從二胎開放後,很多家庭心甘情願的當上了“啃老”族,二胎不是我們要生的,我們這點工資根本養不起,雙方老人說貼給我們費用,二胎的興趣班,還有生活費,全包了。我兒子興趣班,有一個媽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生二胎都是跟家裡老人籤協議的,立字據的,孩子的所有費用,生活,以及房子都是老人出,他們自己賺的錢可以說是零花錢。

面對海歸兒子“啃老”7年不工作,八旬母親還要養他,我有話說!

看到以上四種類型的“啃老”族案例,我覺得都有一個共同點:家庭是富裕的,是過分溺愛孩子的家庭,他們本身有工作能力,卻放棄了就業機會,閒在家依靠父母生活。看到這裡,是否覺得心理是沉重的,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是不是該反省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是否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以下提供幾點過分溺愛孩子的表現?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哈哈,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第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

家裡所有的好的都優先提供給孩子,甚至滿足孩子一切物質需求,如穿名牌,舉辦隆重的生日派對,給孩子吃最好的水果等,自己卻省吃儉用。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自私的,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第二、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家庭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了,獨生子女的又多,所以孩子的需求,是有求必應。如果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板、不吃飯來要挾父母,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懂得珍惜,不體貼,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第三、包辦孩子的一切

孩子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比如收拾書包,刷牙洗臉,穿衣服等,以及可以每週按排孩子幫家人做些家務,讓孩子學會感恩,上進。如果家長害怕孩子麻煩或者覺得他做不好事情,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無同情心,無愛心,不會感恩,不獨立。

第四、家庭管教不要有分歧

當在管教孩子時,請父母站在同一站線,如果的確意見不統一,那就在孩子不在場時,私下溝通。如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老人會站出來說話:“孩子還小呢,你們不要太著急,等他大了自然就好,你們小的時候,還不如他呢!“這樣的孩子怎麼教得了!因為他們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這樣不僅使家庭不和睦,而且還會讓孩子性格扭曲,不能健康長大。

希望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康長大,不要溺愛孩子,過度的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我是頭條號,家有小學娃,育兒、教育經驗分享,歡迎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並關注我,轉發給需要的人,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