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抗日远征军你知道多少?

刚159082


中国远征军是20世纪40年代初亚太盟国抗击日本侵略军最紧要关头组建的一支英雄部队。讲述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必须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才能凸显出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

1941年12月,已经在中国大陆与中国军队在血与火中较量了10年之久的日本终于扛不住资源匮乏的压力,迅速以强大的海空军部队攻击资源丰富的南太平洋和东南亚。

曾经诋毁中国军队屡战屡败的美英盟军此时在凶横残暴的日军打击下,一溃千里,就连号称世界海军第一的英国海军在太平洋上被遮天蔽日的日军战机打的四处逃窜。1940年7月,日军登陆中南半岛,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缅甸。为了挽救在亚太的败局,美英还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在他们眼里以积贫积弱著称的中国。

缅甸同时也是国际物资补给进入中国最重要的通道之一,连接中缅交通的滇缅公路凝聚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血汗,是中国赖以对日战争最后的一条大动脉,现在也面临被日军切断的危险。

为了确保这条大动脉不被日军切断,同时也为了挽救在缅甸兵败如山倒的英军,中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底开始筹备组建远征军部队事宜,至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正式成立,由罗卓英任代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卫立煌因通共嫌疑被停职)、杜聿明为副长官,下辖第5、6、66军共9个师共十万兵力,其中第5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唯一的一个机械化部队。

组建完毕的远征军部队迅速开入缅甸,准备按照中英两军共同制定的作战计划,迎击从缅甸南部北上的日军。

然而在国内与日军浴血拼杀毫不退缩的中国军队却丝毫不曾想到装备齐全的英军居然被日军的攻势吓破了胆,所谓的共同作战完全成了中国军队为溃逃的英军打掩护的行动。1942年3月7日,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的第5军第200师首先抵达缅甸同古,与北上的日军遭遇,展开激战。因为配合作战的英军不战而逃,致使200师孤身与四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苦战12天,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杀敌5000余人,最后因弹尽援绝,被迫放弃同古突围。

同古之战后,日军兵分三路继续向北进攻。英军与中国远征军分左右两路迎击,然而由于英军置战局于不顾,一味的仓皇撤退,致使双方制定的曼德勒会战和彬文那会战计划相继泡汤,而中国远征军部队各军时时出于后路被抄、全军被围的险地。第66军所属新22师扼守彬文那以南的斯瓦那河谷,为参加彬文那会战的各部队集结展开赢得时间。新22师在这里顽强抵抗18天,杀敌数千。然而,由于英军在仁安羌方向的溃败,使已经完成彬文那会战部署的中国远征军各部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最后被迫撤退。

尽管中国远征军因为盟友的自私胆怯一再陷入险境,有时候却还不得不帮助陷入重围的英军解围。英军从仁安羌败退时,一支约7000人的部队被仅有四五千人的日军包围,急忙向远征军呼救。远征军新编第38师113团1000余名官兵在师长孙立人指挥下奉命驰援,经过反复冲杀,居然在数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圈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救出了精神几乎崩溃的7000名英军官兵和500多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

仁安羌之战中国远征军打出了国威军威,轰动了世界。

此时的缅甸战局已经全面恶化,英军铁了心要往印度溃退,中国远征军眼看就要陷入日军的合围。鉴于英军已经全部撤入印度,为了保存实力,中国远征军也分批向中国云南和印度撤退。主力部队翻越野人山向国内撤退,由于给养不足,数万官兵牺牲于此。新22师和新38师则途经密支那进入印度。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到此结束,十万之众仅剩下4万,牺牲的6万将士大部分非战斗减员。而那条贯通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条陆上大动脉——滇缅公路,完全日军切断,中国只有靠美国陆军航空队穿梭在狂风暴雪充满死亡气息的喜马拉雅山送来的屈指可数的物资艰难的维持着国内战局。

随着亚太战场东段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人被惊醒的美国睡狮打得血流不止,西段的中国战场(包括中南半岛)在中国大陆日军也深陷战争泥潭。因此,亚太同盟国为了配合东段美军作战,准备从日军防守最薄弱的中南半岛突破,一举砸碎日军在亚太战场西部的战线。

为此,中英两国再度走上合作的道路。和上次所不同的是,这时的英国已经完全从失败阴影中走出来,为了夺回失去的远东殖民地开始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于是,中国国民政府决定重组中国远征军。至1943年10月,远征军各部连同在印度的新22、38师在中缅印边境集结完毕,总兵力约26万余人。这一次,远征军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上一次,武器装备也大大改善。特别是新22、38师,完全按照美军步兵师的标准配备武器装备。

10月20日,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正式打响。全副美式装备的新38师首先从印缅边境出击,经过一个半月激战,重创日军精锐的第18师团,攻克缅甸于邦。

紧接着,同样全副美式装备的新22师于1944年1月强渡塔奈河,与新38师协同攻击退守胡康河谷的日军第18师团。第18师团被两个中国美械师缠住厮杀,根本难以抵挡,仓皇撤退。胡康河谷之战是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第一次步兵、炮兵、坦克等诸兵种合成作战,特别是坦克部队,一举冲进18师团指挥部。

面对中国军队的凌厉攻势,日军开始调整部署,一面以第18师团继续在缅北与中国军队周旋,一面集中3个师团的重兵进攻英军驻守的印度英帕尔,妄图从这里打开缺口。英军一面抵挡,一面又请求中国方面火速派兵增援。

此时,中国远征军已经在滇西怒江东岸集结了近20万全美械和半美械的精兵强将,得到英军求援后,随即奉命越过怒江从滇西向日军发起攻击,相继攻克松山、龙陵、腾冲。新22、38师也从胡康河谷发动,在孟拱河谷、密支那连续大败日军。至1945年1月28日,两军在缅甸芒什会师,宣告战役结束。

第二次入缅作战又叫缅北滇西战役,中国远征军(连同新22、38师在内)以伤亡8万余人的代价取得全歼日军3个师团、重创7个师团毙伤俘敌13万余人的辉煌战绩。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很早便从电视或书籍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这句诗,但是只是一闪而过,从未追究其内涵。直到有缘看了《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引起对尘封往事的好奇,让我继续阅读了《中国远征军》、《戴安澜》、《驼峰航线》等书籍,我才知道,原来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还有“中国远征军”这样一支部队。

首先说说远征军出国作战的背景。

1940年初,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在迫使法国停止中越货运线后,入侵越南,使得滇越线全面中断。此时滇缅线就成了国际上唯一一条援华通道。然而日本并不善罢甘休,继续酝酿入侵缅甸(时属英国占领),占领整个东南亚的计划。远征军就是在此背景下,中英合作酝酿而生的。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远征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

远征军入缅作战共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入缅作战,缅北大撤退(1941年12月-1942年5月)

第一阶段作战,先后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戴安澜将军部)的胜利和仁安羌解围(孙立人将军部)的胜利,为盟军撤退赢取了大量的时间。

但是,英军害怕中国军队驻扎缅北,不向中国军队提供车辆和食物供给,自己忙着抢修通往印度的公路撤退。正面防线的英缅军几次三番在不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撤退,导致正面战场快速的丧失较多战略要地,加速溃败。

1942年4月30日,日本第56师团分兵两路,一路扑向缅甸密支那,以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一周后,密支那被攻占,中国远征军回国的最后一条通道被掐断了。

随后,缅北大撤退开始了,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撤退。

东线方面:

第6军于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第6军后来从景东撤退到云南的思茅、普洱一带后,全军仅存6000余人。

中线方面:

杜聿明率领率领第5军军部和廖耀湘新22师约15000人,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没有人烟的热带雨林野人山地区。虽然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但辗转野人山两个月,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新22师入缅时有9000人,在各次战斗中伤亡2000人,在撤退途中却伤亡多达4000人,比战斗减员多一倍,最终仅剩3000余人回国。

而中线另一支第200师(戴安澜部,不足7000人)结束东枝(棠吉)战斗后,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转移。戴安澜将军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46] 。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将军在缅北茅邦村逝世。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29日转至云龙,第200师在战斗中伤亡1800人,而在撤退中伤亡3200人,入缅时的9000兵力,最终回到国内时仅剩2600余人。

西线方面:

是伤亡最小,撤退最轻松的一条,除去英美残部外,中方仅新编38师(孙立人部未按照上级命令撤退回国)跟随撤退入印度。

自此,第一阶段,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英军投入兵力4万人,撤到印度只有约13000余人。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在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前,怒江防线稳定之后,中国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10月,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

在印度兰姆伽接受整训的中国远征军

同时,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在这过程中,受制于航线的险恶条件,大量援华物资及年轻的入伍士兵都永远的长眠于雪山脚下。

2.第二阶段入缅作战,大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此阶段,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共同作战,进行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而国内方面,组织了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腾冲战役

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1945年4月撤销。

整体上,第一阶段作战虽然以惨败和众多战士的殉国而告终,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西,形成了长期对峙。

这段历史至今都是鲜为人知的,更不用说戴安澜将军、孙立人将军的事迹;驼峰航线的艰险;反攻战役的惨烈。

历史需要被铭记,烈士不应长眠他乡。大家更多的关注到的都是每年从朝鲜半岛空运回国的抗美援朝烈士。殊不知近些年,西南边陲腾冲也有越来越多的远征军烈士遗骸,经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终于可以魂归故里。



Mr飞翔的蚂蚁


二战期间,抗日远征军是中国政府于1941年底成立的,由中英军事同盟联合组建的一支赴印缅作战部队。1942年后 ,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重创日军的一支部队。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军分兵出击东南亚各地,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两大运输线,滇越铁路和香港通道相继被切断,西方援华物资只能先运抵缅甸仰光,然后经过滇缅公路辗转运抵昆明。这是条唯一直通大陆的军需补给线,如果这条路被日军控制的话,我后方军民则无异于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国民政府蒋介石就当前的国内外行势权衡利弊后,在重庆紧急召开了中,英,美三国联合会议,最后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与日寇决一死战。

1942年初,第一只中国远征军组建完毕,曾经先后两次入缅作战,但由于地理条件物质供应等等因素影响,第一次远征与日军作战以失败告终。这次共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这次失败导致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随即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补给线,我方军需补给被迫中断。日军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嚣张气焰不可一世。

1944年,整装待发的中国远征军再次返回缅甸战场,开始了第二次入缅作战。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以下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主要军官人员列表: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

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飞虎队 (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




从中国远征军部队入缅算起,两次入缅作战加一起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日军投入总兵力共计30余万人,歼灭日军18万5千余人,我军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笔,远征军的英雄事迹也被永远载入了史册。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军人的自豪。


任驰赢天下


中国远征军是1942-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滇缅公路和重新打通援华抗战物资“生命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待命。直至1942年1月初日本在东南亚展开系列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

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在极端不利局面下,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棠吉)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113团以不足一团800余人之兵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及家眷、传教士、记者等7500余人,轰动英伦三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后撤回国途中对敌作战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新38师师长孙立人及戴安澜将军颁发、追赠功勋章。1992年,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更向当年在仁安羌率部解救英军突围的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当面致谢。

  缅甸失守给以后对日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喜马拉雅山)至昆明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阵亡约4500人(参考日军战史仅统计阵亡人员,不计伤员,其携裹雇佣军伤亡数目不详),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在兰姆珈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英国提供给养,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利用从驼峰返航的飞机空运到印度,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同时,中国政府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团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安纳吉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同年10月将新组建之新编第30师调入印度编入驻印军充实军力。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大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建立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印公路。

  1944年初,中国驻印军一路高歌猛进歼灭胡康河谷驻守日军进逼孟拱河谷。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军为缓解缅北中国驻印军紧逼压力,以三个师团约8万兵力进攻印度英帕尔英军基地,切断中国驻印军后援,英帕尔吃紧危及整个东南亚战局,4月初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4军第14师、第50师急调入缅甸编入中国驻印军增援牵制日军。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与美军拉加哈特部队合编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随即对密支那发动进攻。5月11日,滇西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拉开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逼密支那。经过近三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日期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战展开,滇西远征军71军、第8军轮番进攻,至9月7日以阵亡8千余人、伤者过万,击毙日军千余惨重代价收复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团军进攻腾冲,至9月14日光复腾冲城,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参与攻城战役,我军伤亡5千余人,击毙日军3千余人。6月4日,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进攻龙陵,至11月11日克复龙陵全境,此役歼灭日军13000余人,我军伤亡2万余人,日军被驱赶到芒市一带自此无险可守。9月初,日军在英帕尔遭受惨重失败,盟军在滇缅印战场进入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中国驻印军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扩编为新1、新6两军,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12月初因国内战事吃紧新6军急调回国增援,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反攻缅北、滇西历时一年半,史载中国驻印军伤亡2万多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6万余人击毙日军2.1万余人,合计毙敌7万余人。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滇缅印战区亦是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唯一取得完胜彻底击溃日寇的战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本在中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30余万,被歼灭18万5千余人。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页,壮哉中国军人,壮哉中国远征军!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t\t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团长 林蔚\t\t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威

第5军 杜聿明(军长)\t\t  第200师  戴安澜(师长) 598团 599团 600团\t\t  新22师 廖耀湘(师长) 64团 65团 66团\t\t  新96师 余韶(师长) 286团 287团 288团\t\t  新兵训练处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t\t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辎重兵团 杜洪范

第6军 甘丽初(军长)\t\t  第49师 彭壁生(师长) 145团 146团 147团\t\t  第93师 吕国铨(师长) 277团 278团 279团\t\t  暂编第55师 陈勉吾(师长) 1团 2团 3团

第66军 张轸(军长)\t\t  新38师 孙立人(师长) 112团 113团 114团\t\t  新28师 刘伯龙(师长) 82团 83团 84团\t\t  新29师 马维骥(师长) 85团 86团 87团\t\t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 李志鹏(师长)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t\t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参谋长 萧毅肃\t\t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 王凌云(军长) 钟松(副军长)\t\t  第9师 张金廷(师长)  第33师 杨宝(师长)  第76师 夏德贵(师长)\t\t   辎重团 段寿涛

第6军 黄杰(军长,史宏烈继任)\t\t  预备第2师 顾葆裕(师长)  新39师 洪行(师长)\t\t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 钟彬(军长) 陈明仁(副军长)\t\t  新28师 刘又军(师长) 第87师 张邵勋(师长) 第88师 胡家骥(师长)\t\t  辎重团 吴涛\t\t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 李志鹏(师长) 第200师 高吉人(师长) 第5军炮兵营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参谋长 刘召东\t\t第53军 周福成(军长,赵镇藩继任)\t\t  第116师 赵镇藩(师长,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 张玉挺(师长,王理寰继任)\t\t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 方天(军长,阙汉骞继任) (1944年4月第14师、第50师调入缅甸,同年8月编入新6军序列)\t\t  第14师 龙天武(师长)  第50师 潘裕昆(师长)  第198师 叶佩高(师长)\t\t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8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远征军司令部直属部队\t\t第8军 何绍周(军长) 李弥(副军长) 梁筱斋(参谋长)\t\t  荣誉1师 汪波(师长)  第82师 王伯勋(师长)  第103师 熊绶春(师长)\t\t  第93师 吕国铨(师长)  炮兵部队指挥部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部 傅克军\t\t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 郑坡

(三)中美联军、中国驻印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至1945年5月)\t\t联军总指挥 史迪威(索尔登继任)  参谋长 柏特诺\t\t中国驻印军 郑洞国(军长,1944年8月升任联军副总指挥)  参谋长 舒适存\t\t  新38师 孙立人(师长,兼副军长)  新22师 廖耀湘(师长)\t\t  新30师 胡素(师长,新30师于1943年10月调入印度)

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 军长 孙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t\t  新38师 李鸿(师长)\t\t  新30师 唐守治(师长)\t\t  第50师 潘裕昆(师长)(1944年底新6军新22师、第14师奉调回国,第50师编入新1军序列)

中国驻印军新编第6军 军长 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t\t  新22师 李涛(师长)\t\t  第14师 龙天武(师长)\t\t  第50师 潘裕昆(师长)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t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t  第一支队队长(新30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t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t美军第5307混成旅(加拉哈特部队) 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四)美国空军\t\t第十四航空队(即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t\t辖2个中型轰炸机中队  3个战斗机中队\t\t第十航空队

  \t

(五)英缅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

英缅军总司令 胡敦(前) 亚历山大(继任)\t  英缅军第1军团 斯利姆(军团长)\t  英缅军第1师 斯科特(辖第1、2、13步兵旅)\t  英印军第17师 史密斯(辖第16、46(后改名48)步兵旅、澳军第63旅)\t  直属装甲第7旅(战车约150余辆) 驻缅空军部队(战斗机30架,轻型轰炸机15架)\t

(六)英印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

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 蒙巴顿\t  英印军第14集团军 斯利姆(军团长)\t  第4军 梅塞维  第33军 斯托普福德  第15军 克里斯蒂森



日本缅甸方面军编制表(1942-1945)\t司令部直辖部队\t  第2师团 第49师团 第53师团 独立混成第24旅团 独立混成第105旅团\t第15军\t  第15师团 第31师团 第33师团\t第28军\t  第54师团 第55师团 独立混成第72旅团\t第33军\t  第18师团 第56师团


潍县二爷


中国军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向亚太地区迅速扩张,缅甸成为盟国和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根据盟国的总体部署,中国政府组织远征军,于1941年12月至1942年进行了第一次入缅作战,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中国远征军正在进行机枪训练


在这其中,全球战略目标、中英战略矛盾、中英联军配合不力、中国远征军将领失职等多种因素,笔者在此仅就当时联军混乱的指挥系统稍作论述。


在二战中,英国一向认为其本土才是枢纽和中心,而缅甸不过是英帝国的一个“前哨”, 完全可以等到对日大反攻时再一举收复。在其他战区,英国主张只保留最小额度的兵力以保卫其关键性的利益。正如入缅国军最高指挥官史迪威所言:“英国人所需要的,只是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


除去种种宏观上的战略观念等因素,非常明显的一点是,中英联军没有形成统一而权威的军事指挥中心,更没有周密的协同作战计划。缅甸战场上指挥系统的混乱是造成战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缅英军归英国将军亚历山大指挥,入缅中国军队归史迪威指挥, 二者均归韦维尔统帅。亚历山大与史迪威之间处于互不统属的状况, 给双方的协调作战造成了巨大困难 , 出现两国各行其是的局面。


而中国军队内部也同样混乱。史迪威将军在缅甸战场的地位 ,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指挥系统混乱的状况 。


除史迪威外,中国军队还设有两个指挥机构:一是1941年7月成立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林蔚任团长,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事宜;二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部,长官是罗卓英。史迪威入缅后,罗卓英即成为贯彻其作战意图的执行官,林蔚则作为史迪威的参谋长。作为最高指挥官的史迪威并无自己的指挥机构,而罗林二人则各有一套指挥系统。中国远征军入缅之初 , 即出现了多头指挥的不利局面 。

中美两国军官检阅部队


蒋介石与史迪威关系地位复杂,二人矛盾很大。他们一是最高统帅,一为前方主将;一是国民党军最高统帅,一为友军最高指挥官。史迪威于1942年3月4日来到重庆,此后担任了8项职务和工作。这些职务和所承担的任务使史迪威既要听命于蒋介石,又可置身蒋介石管束之外,必要时还可胁迫蒋介石。二人在战略目标、指导方法上产生分歧,进而影响到战事的发展与成败。

蒋介石、宋庆龄与史迪威


1942年3月8日,缅甸陷落,下缅甸出海口被日军占领。蒋介石希望退而求其次,保卫下缅甸。而史迪威并不赞同蒋介石的战略目标,他希望的是保卫整个缅甸。蒋介石想要固守曼德勒,而史迪威则认为应当发动攻势,将曼德勒作为军事重镇的想法是“外行的战术”。


最后,蒋介石终于进行了让步,史迪威进行反攻作战。史迪威将远征军主力进行了调动,造成了上缅甸的空虚。3月21日,史迪威签发了同古会战命令,但计划流产了。史迪威提出请辞,并威胁中国将停止美国的空军援助。蒋介石不得不再次忍让,授予史迪威指挥全权。


4月,史迪威看到败局业已无法挽回,决定将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他忽视了作为退路的重要门户腊戍,结果日军以偷袭手段轻取腊戍。日军分袭滇西与缅北,击破了蒋介石建立缅北根据地的计划。蒋介石于心不甘,支持杜聿明率部绕道回国。此时,杜聿明发布了一个灾难性的命令:率部经野人山迂回撤退回国,结果造成了劫难。据杜聿明本人回忆,“各部队因落伍、染病死亡的,比在战场上与敌战斗而死伤的还多数倍。”


无论如何,中国远征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无论是仁安羌成功解救英军,还是同古保卫战中重创日军,都轰动了世界。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骁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为捍卫和平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将永远彪炳历史。


参考文献:

[1]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

[2] 湖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 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大学报》2001年第4期。

[4]《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照片》,《民国档案》,2017年第三期。


历史研习社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中国远征印缅抗战,在缅甸拖住了日军大量陆军,阻止日军西进,确保了英联邦在远东的印度的安全,使英国获益极大;且有效地制止了日本夺取澳洲和攻占整个太平洋地区的狂妄计划,并为盟军经中国大陆向日本本土展开最后反攻打下了基础。

1943年,蒋介石夫妇至印度视察中国远征军。

1942年1月至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参加的部队主要有中国远征军第5、第6、第66军以及各种保障和专业兵种部队。在同古平原、罗衣考等是给于了日军有力抗击,并取得了安羌大捷,但是因为英军的一味败退,使得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

图为驶过滇缅公路惠通桥的卡车。

第二阶段是1942年5月到1943年10月,这是缅甸战场对峙时期,美国空军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空运物资的“驼峰航线”,每月运送5000吨的军用物资,而中国远征军再次在昆明集结30个师,在陆路上继续保护重要的生命线:滇缅公路,此时的英美海军在孟加拉湾掌握了制海权,准备开始大反攻。

图为驻印中国远征军的战车队。

第三阶段是反攻缅甸,时间从1943年11月到1945年3月。根据中美英三国的反攻战略,中国远征军分别在印度蓝伽和云南进行整训,更换了大批的美械装备,中国驻印度远征军为掩护中印公路修筑,再度进入缅甸,发动孟拱河谷战役和密支那战役,进攻纵深60公里,解放3000平方公里土地,歼灭大量日军。

图为1945年在滇的中国远征军。

随后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参加的部队主要有第11、第20集团军等。1944年6月强渡怒江,横扫腾冲、龙陵、芒市等,把滇缅阵地连成一片,并于1945年1月正式与中国驻印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出完全打通,随后开始了反攻日本。

中缅印战区美军远程渗透特遣队,在行军途中研究地形。

在这场入缅作战的大会战中,中国广大海外华侨积极协助远征军,出钱出枪出汽车,有些华侨直接参与了对日游击,而云南的民众们为支援抗日,全力修筑滇缅公路,组建游击队抗击日军,并竭尽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远征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文绘历史


1941-1945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援助1669门M3型反坦克炮给中国,装备于驻印军和远征军,前者每团装备8门,后者每团装备4门。

  

  (1944年12月10日那次战斗被击毁的日军坦克)

  

  (滇西战场上的战防炮部队)

  在亚洲战场,日本坦克陈旧落后,防御力极差无比,中国军队使用轻便灵活的反坦克炮,往往能给与其以致命打击,在缅甸战场,驻印军部队凭借美式后勤,在强大战防炮部队的支援下,接连击溃日军战车部队,1944年12月10日的八莫战场上,新38师第112团第3营在战防炮部队的支援下,一次便击毁了10辆日军坦克,战果非常出色。而在滇西战场上,日军已无可用的战车,此时美援M3型反坦克炮便作为工事摧毁炮使用,反坦克炮射击精度很,往往只需数发便能打哑日军据点,随后喷火兵一拥而上,迅速烧毁据点,加速了日军的败亡。

参考资料:《火炮历史的见证》《抗战陆军武备图志》


战争史


讲些印象比较深的,主要来自美国人写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材料主要来源是史迪威的日记。

大家都知道,中国远征军在二战时是去了缅甸。缅甸当然是英国的殖民地,首都在仰光。为什么不留在国内打鬼子,而非要跑去缅甸打呢?


因为地图上的红色点都已经被日本占领了,中国当时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最好的办法是由美国援助物资用船送到仰光,然后再从缅甸陆路运输到中国西南。有人说为何不从中亚来运输?因为交通不便。


所以在派遣军队去缅甸这事上,中国当时比较积极,派了3个军10个师入缅甸,但实际上当时每个师名义上虽然有一万人,实际编制一般在6-7000人,所以实际兵力只有7万左右。


这7万中国部队,再加上当地的英国部队,又有美国支援的武器物资,按理纸面实力不比日军差,但是 中美英各怀鬼胎:中国想保存实力,英国人一心想退回印度去。美国不切实际派个史迪威过来就想掌握兵权。结果三国盟军被日军一路推平,中国远征军一部分跑回国,另一部分被史迪威拉去美国整军,打算靠美国的物资武装后再打回来。


这就是远征军入缅的前半段发生的事。


缅甸失守,于是美国向中国的援助物资只能靠危险重重的 驼峰航线,驼峰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四川,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所以危险系数极高。

危险到什么程度呢?最多时美国一月里损失了50%的飞机,最多的一天里就发生了4起空难。据说飞在这条航线上,飞行员一路上可以见到雪山上到处是金属碎片,多到可以用来目测导航。

美国人当然不能忍受这种损失,他们想重新从印度打回缅甸,至少也要打回缅北地区,重新打通从印度到缅甸再到中国的陆路联系。他们靠的仍然是那支逃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


史迪威在印度终于取得了这支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他大肆改造和重编训练这支军队,这支军队最早只有9000人,逃到印度时,不少人饿得半死,步枪已经损坏,很多人得了疟疾,美国人给他们治病,一天三顿饭养着,配发了新军服,头盔,靴子,背包,步枪,刺刀,卡车,大炮以及大量的美式装备,很快这支中国远征军就焕然一新了。


光靠这9000人当然不够,于是美国人又要求中国将补充兵员利用驼峰航线送到印度来受训,于是中国军官们往往在每架飞机里塞35-40人,挤得满满的,当时中国将军罗卓英主张把让这些士兵衣服全部脱光了赛进飞机,这样一架飞机可以赛下50人,反正下飞机后美国人会发新的。

于是50名赤条条的新兵,从昆明出发时,往往除了短裤和呕吐袋外什么都带,飞机要在高原地区飞行3小时,于是好几个人被冻死,美国人建议,可以在飞机上提供棉大衣,可中国方面觉得没有必要,反正新兵们即使冻僵了,下飞机后在温暖的印度,一个小时不就恢复了么?


从1942年到1944年,总共5.3万人在美国受训,正是他们打出了赫赫有名的远征军军威,他们夺回了缅甸北部,在陆战中硬生生的击退了日军,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奋战,所谓“中国远征军”就只是个笑话而已。


红枫历史观


谢谢邀请!二战中国远征军从已知的数据推测大概有近四十万人,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前后派出了两批人。


1941年,抗战进入白炽化状态,英国人在远东殖民地溃不成军,数度被围。同时中国也必须保护滇缅公路这条堪称输血管的国际补给线。因此,中英军事同盟成立,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首批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故未到任,暂由杜聿明代职,后继任者是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将”之誉的罗卓英将军。其下辖有第五军第六军,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统归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指挥。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死在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野人山,也是中国抗战史上非战斗减员最严重的一次事件。第二次入缅作战的是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在1943年冬由卫立煌将军继任,下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共计约三十万人。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地区的作战,不仅重创了日本法西斯势力,更对世界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远征军付出了近二十万热血男儿伤亡的沉重代价,但它却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血性。你们说对吗?




探寻历史,丰富你我。欢迎评论!


西秦懒仙


不请自来,见解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逐渐取得了华北,华中,华南等现场的胜利,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到了对中国有利的相持阶段。日寇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迫使中国政府投降,日寇采用南进战略,侵占东南亚,切断中国对外的交通线,同时切断了外来的援助。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中国政府组建远征军,罗卓英为司令,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为参谋长,

1942年,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因为英军的无情出卖惨遭失利,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同古会战”,中国远征军在友军出卖的情况下第200师在同古重创日军,取得了歼敌5000的伟大战绩。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将军麾下刘放吾团长率领千人的部队解救出了被千人的日军包围的七千人英军部队,改革开放之后,英国女王访华期间拜访了孙立人将军,为了表示当年对英军的帮助授予了孙立人将军“帝国司令”勋章。

第一次如缅作战以失败告终,一部分人撤往印度,另一部分通过野人山回国,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回国途中伤重不治而终。在野人山中,4000多人病死饿死,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高出一倍,原始森林中频频出没的野人也成为了女医生的噩梦,野人往往尾随军队中的女性,一有机会就将其掳走,结果大家都懂得。撤往印度的军队则得到了很好的休整与训练。

第二次远征我就不说了,故事太多,最终以胜利告终。

中国军队赴缅作战的意义是: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国战区司令,有权指挥中国,东南亚的军队,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旧中国加入联合国的重要助推剂。中国获得了更多国家的支持,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现在,缅甸北部的反政府军就是中国远征军的后代,他们用中国的国旗,讲普通话,用中国的教材,唱中国的国歌,可是缅甸,中国都不肯接纳他们,民族的悲哀。

在此,向中国远征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