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不仅要悟,还要泡!

佛经不仅要悟,还要泡!

出家十年,读经十年,但我最近却对读经这件事情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观。

事情是这样:我们佛学院从天台山请来了一位法师给我们讲解法华经,我听到消息后并没有很激动,觉得马上就要毕业,他肯定讲不完,最多就是走走过场而已。

可等这个法师真的开讲以后我却开始怀疑:“我到底读过法华经吗? ”

法华经对于每一个出家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而我师父曾专诵法华经,我对法华里的譬喻、典故、道理可以说从小就耳熟能详,在师父香板的加持下,也是读过好几十遍的,可当这位法师讲完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对法华经“一无所知”。

法师的语言像一束光一样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有很多潜伏了许久的疑惑,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到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思想受触动、善法欲被点燃的愉悦感,实在是妙不可言。

具体的化学反应此处先按下不表,这篇文章主要来谈谈我对读经这件事的改观。

佛经不仅要悟,还要泡!

以经中之王的法华为例,我学习前读法华经主要是靠“悟”,师父总说“经中一言具无量意趣”,悟性好的话可以像六祖大师一样从一句话中顿悟。

因此我读经的态度从来都是“不求甚解”,一句话读过去不理解或没感觉就继续读下一句,结果往往一部经读下来感觉一无所获,就像读故事书一样仅仅读了个热闹,可传说中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却怎么也发现不了。

这个学期系统的学习法华经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的方法不靠谱,与其说我以前读经靠悟,不若说是靠等和懵——等着被某句话击中灵魂然后大彻大悟。

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句子随口一读就过了,具体的含义也不去细细体会,而是自己闭眼睛懵一个解释。这其实是在用读鸡汤的方式读佛经,满页纸的寻找金句和故事,最后除了几个烂大街的譬喻和名言啥也没学到。

系统学习后才发现原来那些因为读不懂或没感觉被我一笔带过的地方,往往才是精华所在。

佛经不仅要悟,还要泡!

古人说:“经富而论贫。”以我们的常识来看,论典名相勾缠卷轶繁琐,应该比平铺直叙的经典难读懂,从字面意思来说,确实是这样。

但就内涵而言,论典远没有经典丰富。论典越繁琐,解释的就越精确,名相越多,概念就越清晰,与之相反的经典虽然言辞流畅,但想要读懂却非常难。

因为经典是从无穷的真理中精炼出来的文字,是高度抽象的,能量密度非常大,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再加之“秦人好简”,汉语语法相对简练,可梵语语法复杂,表述一件事情要说很多,到汉文时没有那么多精确对应概念和词语,就只能对原本就是压缩产物的经典进行再压缩。

梵语语法虽然复杂,但好处是概念准确没有别的岐意出现。而翻成汉文后的一句话,一千个人能理解成一千个意思。

很多译经师为了适应“秦人好简”的民情,又会刻意把佛经翻译的更为凝练。

例如鸠摩罗什大师,他翻译的《阿弥陀经》是最明显的,他老人家干脆连经名都换了,原来是《佛说十方诸佛称赞不可思议功德经》,他一下子把它删掉了,成为《佛说阿弥陀经》,为了简练还把十方佛删为六方佛。

佛经不仅要悟,还要泡!

所以想要把经典还原到原先的状态并从中吸收营养,就必须要把它“泡开”。

这个泡开,是法师做的一个比喻:泡,有点像“泡茶”的意思,把茶泡开慢慢品,闻茶的清香。把“泡”对应到读经上,是指名相的厘清、譬喻的阐发、结构的整理等一系列“泡”开经中含义的动作。

名相不厘清,概念就会错解,从而误会佛意;

譬喻不阐发,意趣就无法显露,从而难解佛意;

(所谓譬喻,就是借此言彼,所以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能从字面理解,正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结构不整理,就会错乱先后避重就轻,从而颠倒佛意。

经典高度凝练,意象错落,情感丰富,蕴藏着无穷的意味,就像茶一样,不泡无法散开清香,更不能吸收真味,就此而言,经典有时候和诗词很像,都是高度凝练的文句,非“泡”不能品读。

而且两者都有跳跃性的特点,这会导致字面意义的不连贯,但人的思维始终要连贯的,我们也将思维称为“相续”,人想要理解这种跳跃性抽象化的语言,就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因为跳跃性导致的文义不连贯,只有如此才能把把含蓄跳跃的经典“泡”开,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思想,这也就是所谓的再加工。

就此而言,没有人能百分百准确地领会佛意,我们看到的经文往往都是我们自己“想看到的”。

如果像我以前一样没有泡经典是选择直接“悟”的话,这种主观错谬就会更加严重。

佛经不仅要悟,还要泡!

日本有一位禅师叫铃木俊隆。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禅的书,风靡欧美世界,书名叫做《禅者的初心》。在铃木俊隆禅师圆寂前四个月,一位朋友,麻省理工的哲学教授问他什么这本书没有谈到“开悟”?难道开悟不重要吗?

禅师还未开口,他太太就凑过来,调皮地轻声说:“因为他还没开悟嘛!”

禅师装出一脸惊恐的样子,用扇子拍拍太太,一根手指竖在嘴边说:“嘘,千万别说出去!”

大家都笑翻了。

等到笑声沉寂下来,禅师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开悟不是不重要,只是它并非禅需要强调的部分。”

诚然,禅师的意思可以这样解读。开悟并非不重要,相反,开悟是重要的,但是只转注于开悟的结果,而忽略禅是一个整体经验,反而可能导致南辕北辙。永远无法抵达彼岸,只是在无明的迷宫中转圈。

同理而言,读经有所领悟其实也是熏习的结果而已,当你对经中某个道理体会颇深达到胜解时,恰巧看到经文的印证,你的认知自然会突破某个“临界点”,从而达到新的境界。

而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正确的指引,仅从主观出发去读经,像六祖那样夙世熏习善法的固然可以顿悟真理,如果夙世熏习的是恶法今生又不努力熏习善法,能读出什么东西就很难说了,即便偶有感悟,也很难与正法相应。

毕竟走火入魔大多都发生在盲修瞎练并觉得自己有所领悟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