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上憂鬱而孤獨的詩人

鬱孤臺上憂鬱而孤獨的詩人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的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至鬱孤臺下匯為贛江,一路浩蕩北去,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安等地,最後由鄱陽湖注入長江。

鬱孤臺上憂鬱而孤獨的詩人

今年八月間,我有幸造訪鬱孤臺,親臨詞人舊跡。見那賀蘭山雖不甚高(不足百米),卻孤峰突起,巍然聳立於章水畔的宋代古城牆邊。鬱孤臺位於賀蘭山巔,乃是一幢三層的仿古閣樓,樓前塑有辛棄疾石質雕像,佩劍屹立,愁眉緊鎖,很是傳神;座基上,鐫刻有詞人生平簡介,其中也專門提到了上引《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首詞。

觀辛棄疾詞題所云,這首菩薩蠻詞應該是創作於江西的造口(今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而非鬱孤臺;不過很長時間以來,因為這首詞的詞境,人們總是覺得它彷彿就誕生於鬱孤臺上。

鬱孤臺上憂鬱而孤獨的詩人

想象中,應該是八百多年前的某個黃昏,詩人踽踽獨行,登臨鬱孤臺。他俯瞰腳下不捨晝夜流逝北去的清江水,極目遠眺淪亡於金人之手無法回返的中原故土,耳聽得亂山深處傳來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時間思緒起伏,悲憤填膺,於是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名揚千古的光輝詞作……

鬱孤臺上憂鬱而孤獨的詩人

跟辛棄疾其他的詞類似,這首詞之問世,跟辛棄疾的生平背景也脫不了干係。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參加山東抗金義軍,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北伐,南歸後曾多次提出有關方略,可惜均未被南宋朝廷採納,只被外放出任了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等多個雜職、散職。終其一生,屢遭打擊,壯志未酬,鬱鬱而終。

創作這首詞時,正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辛棄疾就職於江西提點刑獄任上,駐節贛州,常往來於湖南、江西等地。這時,距離他南歸已有十五年,詩人年近不惑,空有報國之志、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由得悲憤莫名。當其途經造口時,想起四十七年前的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的沉痛往事,不禁憂傷滿懷;又想到中原故土至今仍淪喪於金人之手,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那綿綿青山遮斷,愁悶滿胸;幸好眼前,這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一如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似乎預示最後的勝利終將到來。可是,耳畔亂山深處那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不禁又勾起他心頭的無限愁緒……

鬱孤臺上憂鬱而孤獨的詩人

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又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可謂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歷代以來,評論家們都對這首詞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借水怨山”,用久寫兒女柔情的小令,抒發了極深沉蘊藉的愛國情思,藝術手法之高妙,“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甚至“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堪稱詞中瑰寶。

“鬱”者,字義中有憂鬱之意;而“孤”者,孤獨也。一個憂鬱且孤獨的詩人,看罷吳鉤拍遍欄杆,寫下如此鬱悒愁苦又無人會意的一首詞作,從此將自己的名字與一個叫“鬱孤臺”的地方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也許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