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12歲來中國留學,父親對他說:十年內不中進士,斷絕父子關係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最大疆域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經濟文化也是空前的繁榮,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至今很多地方還有唐人街,足以看出它的影響力。與其他封建王朝相比,唐朝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較強,周邊各國到大唐求學的留學生一批又一批。

此人12歲來中國留學,父親對他說:十年內不中進士,斷絕父子關係

唐朝建立後,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都城長安設置了國子監,也是那時候的最高學府,類似於現代的北大、清華。可不是誰都能入國子監讀書,起初只有三百多個名額,大多都是王公大臣的兒子,也有極個別寒門子弟。

隨著大唐國力一日增強,從貞觀年間開始,新羅、日本紛紛仰慕大唐之國威,派遣留學生前來學習,他們被安排到國子監。由於留學生越來越多,皇帝下旨擴建國子監,並且增加了招收名額,最多的時候容納兩三千人。在這些留學生當中,有個叫崔致遠的人,被譽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

此人12歲來中國留學,父親對他說:十年內不中進士,斷絕父子關係

崔致遠出身於新羅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充其量只能算小資生活,儘管條件比一般人優越一些,卻沒法與顯貴相比。崔致遠從小比較聰明,父親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即現在所說的望子成龍,為了讓兒子光宗耀祖,父親找了不少關係,把只有12歲的崔致遠送到唐朝留學。

臨走之前,崔致遠向家人告別,想到即將獨自一人到異國他鄉求學,崔致遠心中五味雜陳,更多的是對親人的不捨,畢竟他還是個少年,且沒有離開過故鄉。看著眼淚婆娑的崔致遠,父親也十分難過,但為了他的前程和家族的命運,嚴厲地對他說:“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吾兒。”

此人12歲來中國留學,父親對他說:十年內不中進士,斷絕父子關係

他父親意思很簡單,如果十年之內不在大唐考中進士,就與他斷絕父子關係,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於是,崔致遠牢牢地記住父親的囑咐,從來不敢忘記,帶著些許盤纏,坐上前往唐朝的船,開啟了求學生涯。先是乘船,後又換成馬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國際級大都市長安。

望著車水馬龍的長安大街,崔致遠感覺像是做夢一般,雖然此時已是晚唐時期,沒有了昔日的繁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是各藩屬國心中的老大哥。當時國子監裡的留學生與唐朝學子待遇相同,都能得到朝廷的資助,因此崔致遠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至少是衣食無憂,可以安心讀書。

此人12歲來中國留學,父親對他說:十年內不中進士,斷絕父子關係

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崔致遠迷茫過、孤獨過,但他堅持了下來,六年後一舉中第。按照唐朝的律法,考中進士的外國學生也可以做官,只是需要經過吏部的審核。又過了兩年,崔致遠當上了溧水縣尉,28歲時返回新羅被委以重任。他的文學功底也不錯,《全唐詩》中收錄了一些作品,是唐朝時期外國留學生中較為知名的一位。

參考資料:《新唐書·藝文志》、《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