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從鄉村發展看大龍變遷

桑樹蔭一方 井水潤家園

從竹山溪看大龍開發區鄉村變遷

組裡有口老井,自冷家先祖遷來這裡落戶起,從未斷過水。

老井跟前有棵桑樹,村裡的老人們也說不清生長了多少年。

這口井、這棵樹,已成為組裡的地理座標,輕輕作響地告訴前來取水、納涼或過往的人們,關於竹山溪舊貌換新顏、關於大龍開發區跨越式發展的故事。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大龍鄉村航拍

生活習慣變休閒方式

1958年,譚東鳳嫁入竹山溪——所有民居都建在老井周邊的組。貧困人家出身的她,沒嫌棄夫家的起居環境,組裡的老井,更是讓她喜出望外。“離家不到30米,挑水、洗菜、洗衣服,啥都方便。鄉親們一天都到這裡取水,很鬧熱。”

1978年,玉屏防疫站開展農村飲水衛生普查,竹山溪老井水質位列全縣第一。

這口老井,澤被的不僅是組裡人。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竹山溪老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竹山溪附近村組普遍缺水。逢乾旱季,人們挑著桶或趕著馬車過來拉水,見著組裡村民,客氣得很。

“雖然是我們組的井,但井水大,不用也流走了,所以他們來用水,我們也不攔著。”72歲的冷德炳坐在老桑樹樹蔭裡,回憶起往事,說那時別的村農田旱得龜裂,而組裡的田得這口水的灌溉,始終注滿了水。“這口水,養了很多人。現在組裡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我們還是習慣帶著水瓶來這裡打井水回去喝。”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竹山溪安置點

往年裡周邊村組鄉親排著隊到老井打水的盛景,今後,再也不會出現了。因為,開發區已實現農村用水保障全覆蓋。

就算是在竹山溪這樣用水相對便利的地方,飲水安全項目也得到提質升級,積水池容量提升至60立方米,可不間斷向蓄水池供應,確保滿足村民用水需求。肩挑手提打水用,變成了一種清閒養生的方式,不再是日常生活內容。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竹山溪安置點自來水入戶

今年以來,大龍共投入70餘萬元實施農村用水工程建設改擴建項目27個,5支施工隊伍投入建設搶抓工期。截至6月底,開發區各行政村水量不足等用水問題全部得到有效解決。

老井旁邊有塊立於1964年的碑銘,“飲水思源”四個字依然清晰可見。喝過這口井水的人,不會忘了老井的恩情。

桑梓情深燕歸反哺

緊鄰著老井的老桑樹,依然枝繁葉茂。嚴重傾斜的軀幹,若不是竹山溪村民的保護,早已折斷。2014年,村民們把原本作老桑樹支撐的幾根木柱子,換成了更牢固的混凝土柱子,幫助它繼續扛住大風大雨。

冷梅芝是竹山溪嫁出去的姑娘。在村裡的巖下小學讀畢業,她們全家搬到玉屏生活,只寒暑假期間才會回來。而每次,她都會在老井旁、桑樹下轉一轉。2012年,從銅仁學院師範專業畢業的她,選擇回到母校巖下小學擔任幼兒教師,回報桑梓。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回到村裡前來喝幾捧井水的冷梅芝

反哺家鄉這種選擇,背後有著深深鄉土情結。

蔡溪村村支書蔡興昌早些年因家庭困難,輟學外出,15歲就開始走南闖北。後來略有積蓄的他,看不過老家的貧窮面貌、又看準了開發區的發展前景,毅然“雁歸”。他組織村裡的富餘、轉移勞動力成立運輸隊和建築隊,通過接工程,帶動了大批村民增收脫貧致富。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竹山溪一角

勝利村村支書、主任羅家權,一心村村支書姚本忠等等致富帶頭人,都是在具有一定能力後回到家鄉,帶著鄉親們拼搏奮進,打破村裡的貧窮桎梏,開啟鄉村新生活。

羅家權放不下的,是村子邊清幽的車壩河;姚本忠牢記的,是從苦日子過來的老母親對鄉村、鄉親美好生活的寄望。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勝利村航拍

在這些致富帶頭人的早年經歷裡,破落的鄉村、貧困的環境是他們共同深刻經歷過的主題。在掙脫困境後,他們更清醒地認識到當初一心要“逃離”的家鄉,才是自己的根。滿懷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在黨和政府搭的臺上,以不同的劇目帶著鄉親們一路前行。

大龍開發區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鄉村生活遠勝往昔。村民們今昔對比,會由衷感謝時代這棵“參天桑樹”、感謝家鄉的“桑樹”留住了每個人的根。

路通達人心寬

如今,老井、老桑樹旁有4條硬化好的通組路,鏈接通村路和鄉道、縣道以及國道,四通八達。

這裡早些年,只有鄉間小路的。

直到2003年的那個夏天,竹山溪村民趕場賣米、買肥料回來施肥,都得在村委會那裡中轉:村委會有通車毛路連到大路,而村委會到竹山溪的2公里小路,人走都嫌不夠寬。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組組通公路

時年42歲的冷德富那會兒已搬到鎮上十多年,他是當時的蔡溪村村主任。打完穀子,看著組裡鄉親們背穀子磨出的兩肩頭血痕,他覺得,竹山溪必須有條通車路。而這,也正好是組裡鄉親們的共同心聲。

規劃道路、佔地多少由組內協調土地補償、每戶都投工投勞……只一個冬天,可通車的毛路就接通到了村委會。

“我買了摩托車。有次騎回組裡辦事情,遇到雨天,路上泥巴糊得車輪轉不動,推著摩托走,穿著涼鞋的腳被扎得不成樣子,大老爺們走著走著就哭了……”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村間一角

經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打下基礎,再有近年來“組組通”建設補充完善,所有動車路,都已得到了硬化。

冷德富說,城鄉差異體現最大的交通條件徹底改善後,願意返鄉的人越來越多,他自己也有事沒事回去轉轉。回家的路寬了,距離也就更近了。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鄉村公路(組組通)

大龍開發區“組組通”開建48條,截至目前,已全部完工。通組路把村鎮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拓展了發展空間,更直接提高了城鄉交通編輯。

新面貌新氣象

早年間圍著老井建起的一套套老木房,已幾乎全部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房。

組裡的老人們說,竹山溪歷史上沒有養過馬,所以沒有馬車,只有牛車。駕著牛車到4公里外的集市趕場,順路載兩個鄉親,別有一番滿足感。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水井旁的水泥公路

譚東鳳嫁過來時,彩禮只有新床、臉盆和水瓶。而現在娶進嫁出,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甚至是小轎車,都慢慢成了標配。“社會發展好快。我們這輩人想不到能過上眼前的好生活;年輕人們早幾年還在想著買摩托車,而現在,轎車都多起來啦!”

在距老井100米的地方,組裡的安置房整齊漂亮,一旁新建的活動廣場上,正時興起廣場舞。組裡容貌、村民氣象都透著欣欣向榮的氣息。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蔡溪村夜晚熱鬧的廣場

老井、老桑樹旁邊閒置的田土將規劃建荷花池,再下邊點,規劃建設的魚塘即將完工開始蓄水。該組立足優勢、因地制宜圍繞老井資源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觀光、垂釣、農家樂……美好前景已能預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竹山溪的變化,始終以一口老井水為基礎。

轄內的其他村組,也擁有著不盡相同的資源優勢,為大龍開發區從整體佈局上避免同質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馬面村航拍

馬面村依託㵲陽河和千年香樟進行旅遊開發、九龍村利用水土資源搞蜜柚經果林和大鯢養殖、清水塘村憑藉楊梅種植歷史拓展產業鏈條……

村村有產業,精準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先富起來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後進的有足夠機會殷實家庭環境,大龍開發區鄉村開發吹起了東風,目前成效初顯,並將以一年一個臺階的節奏,越來越多地釋放改革開發帶來的發展紅利。

採訪後記:

當前,大龍開發區脫貧攻堅工作正全面深入推進。19個行政村的每個組都像竹山溪組一樣,安全住房、保障用水、便利交通、村容村貌等等內容均發生喜人嬗變,激發出強大的農村內生動力。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擼起袖子加油幹,玉屏·大龍整縣出列目標實現在即。

而未來,隨著產業持續發展、深入拓展,大龍開發區鄉村“老井”“老桑樹”,會吸引更多的市場關注,更多的紅利將繼續澤被生活在這一方水土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