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中伏、末伏那個最熱,爲什麼呢?

農夫也瘋狂


一般來說,

三伏天應該是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了!因為這時一般為10天或20天,而這時太陽也是最靠近北半球的時候!
一、我國地域廣闊,三伏天只做參考值!

但因為我國地域廣大,而且對於三伏也只是古人古時的推算方式,那時候的國土面積也沒有這麼大,可能當時就是依據某個地域的氣候變化而制定推算的!

因此說,三伏天熱不熱只是個參考值!例如,我們這邊最熱的天氣可能會出現在“初伏”,而另一個地方則有可能出現在“末伏”,如果趕上極端天氣影響,也可能出現在“三伏”以外的時候!

二、三伏天一般為期40天,很少年份為30天!

由於三伏天正好處於小暑和處暑之間,一般為期40天,也有為期30天的時候,主要看中伏時間的長短,一般時間為10天或20天。

這40天的時間,大概處於7月中旬至8月中旬前後,這時也是陽曆夏季(6月~8月)的時候,自然也就是最熱的時間點了!


龍百曉生


2018年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2018年三伏天從2018年7月17日開始。

2018年三伏天時間:共計40天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

三伏天形成的原因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入伏後應注意哪些事項

入伏後,空氣溼度較大,雨水勤,天氣熱,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項

一、溼度大

一定要注意,一些容易吸潮,怕潮的物品,要做好防潮處理,注意定期巡視。避免產生黴變,或者變質結塊等情況的產生。特別是一些粉狀物品,或者化學產品化肥等等。

另外,溼度大,在使用叉車,托盤,或者梯子時,檢查表面是否有水霧等,避免人員跟貨物脫落情況產生。

二、溫度高

入伏後,普遍溫度較高,40度左右的溫度常有,而倉庫內的溫度就會更高,所以很多物品也要定期巡視,儘量避免陽光直射的情況產生,要注意包裝物品或者有效期,明確寫明陰涼保存的物品,發現有脹袋,或者怕高溫物品及時上報。

另外員工工人,在40度高溫,高溼的環境下作業。很容易中暑,所以要提前提醒工人,補充水分,保證好睡眠,有身體不適,切勿帶病工作。

還有高溫倉區用電量會增加,所以很容易產生線路老化或者線路過載等現象,容易造成短路火災等問題,也一定需要注意,及時巡查。

三、雨水勤

入伏後,雨水增多,偶爾還會有強對流天氣,所以容易對倉庫物流倉房,交通等造成嚴重的影響,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水漏水檢查,彩鋼板加固等工作。做好防水工作,避免雨水倒灌殃及貨物。造成不必要的自然災害損失。

雨天及時安排值班人員,定時巡查,發現有漏水屋頂,及時將貨物移開漏水區域。可以適當準備防水沙袋,填土等物品。


天環供應鏈管理集團


初伏、中伏、末伏哪個最熱,為什麼呢?

初伏、中伏、末伏,俗稱三伏,按照我國的農曆節氣,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按照陽曆則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呈現出氣溫高、溼度大、氣壓低、風速小等特點,高溫高溼堪比“桑拿”,是我國中原地區一年的天氣中悶熱到異常難捱的一個連續時間段!

其中中伏為三伏天最熱的時間階段!



伏字的本意為潛伏的意思,也是陰氣被陽氣所迫藏伏於地下。三伏,這是與我國農曆對應的時日,而且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三伏天天數也不盡相同,30天或者40天,以40天居多!

入伏的具體時間要由當年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來決定!也即:夏至三庚!

節氣日期為夏至,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第十個,約在每年陽曆的6月20、21、22三天中的其中一天!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

所謂干支紀日,為我國古代流傳的“干支紀日法”,即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干支相配結合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所含十天干“庚”字的為庚日,每十天有一庚日!

從夏至開始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這樣三伏天為3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出現第五個庚日,那麼中伏多十天,三伏天共為40天!

2018年,在7月17日入伏,8月25日結束,共計40天!

副熱帶高壓,這是天氣預報中播報員播報頻率最廣的一個名字!同時又是盛夏三伏天高溫高溼的罪魁禍首!

三伏天處於盛夏時節,太陽直射和副熱帶高壓基本是風借火勢,火助風威!

高壓會隨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緩慢移動,同時周邊氣流形成的雨帶,三者同在三伏天一同籠罩中原、華北、東北等地區,形成高溫高溼的酷暑氣象環境!人在其中,如不借助各種消暑手段,有種生不如死的體驗!

所以,即便不被太陽暴曬,也難免出現中暑的時候!

更需注意的是,雖然酷熱難耐,生冷瓜果或者冰鎮飲料一定不要貪吃,同時更要注意從空調環境到外部環境的轉化,可能會帶給自己一些突如其來的病狀,在家裡或者辦公地,以及隨身的包包裡最好準備一些藿香正氣液以防中暑症狀的發生!


老家老味兒


在農村,有句俗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每年到了夏天,尤其是進入三伏,悶熱難忍,每天都想待在空調房裡,拿著西瓜,連著WiFi,在手機上刷著頭條,是最愜意的事了。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按照陽曆計算,一般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10天,這三四十天,是整個夏天最難熬的。

最熱的還是中伏,高溫,悶熱,潮溼,讓人分分鐘鍾像是在桑拿房,今年中伏是20天啊!想想都覺得可怕。

伏天這麼熱是有原因的,夏天太陽離(北半球)我們這邊非常近,直射時間長,溫度高。雖然夏至以後,白天變短,夜晚變長,但是入伏的時候,感覺白天還是很長,太陽出來的早,下去的晚,太陽照射時間長,溫度就高。

其實大家覺著的熱,主要還是地表散發的熱量,夏天太陽照射時間長,地表吸收熱量多,晚上熱量散發慢,再加上溼度大,就會感覺很悶熱,到了中伏,地表溫度累積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尤其是天上雲彩比較低,下雨前的時候,尤其是悶熱難受。

夏天雨水較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大,這也是伏天感覺悶熱的原因之一。

夏天,7-8月份,西太平洋上方的副熱帶高壓,影響到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氣壓下沉,導致天空晴朗無雲,陽光照射時間長,地面輻射增溫,在地上就會感覺很熱。

進入伏天以後,天氣悶熱潮溼,要注意防暑降溫。


鄉間一抹陽光


這是一箇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科普話題。

首先這種叫法有點問題,一般來說,“三伏天”,叫“頭伏,二伏,三伏”,故稱之為“三伏天”。

“三伏天”是以中原為地理標誌,是中原地區一年一度最為“炎熱”的季節和“極端天氣”,故有:“冷不過三九,熱不過三伏”之說,也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代表作”。

“三伏天”,屬於自然生態科學範疇。三伏天的“入伏”,即“頭伏”,是在“小暑”節氣之後的第十天前後計算,立秋之前有“兩伏”,秋後有一伏,合稱“三伏”。由此可見,最熱的天氣,自然是“二伏”了。

“三伏天”的炎熱,是“積累起來的熱”。這時的陽光已經南移,太陽的直射是“夏至”,夏至過後,太陽便開始了由北向南的緩慢移動。但這時太陽釋放的熱量已達到極致,地球的表面陰氣已全部抵消,雖然陽光開始消退,但儲熱已達至高,炎熱才剛剛拉開帷幕,夏至之後便是小暑,真正的炎熱天氣開始到來。

立秋之後,叫“秋老虎”,雖然依然炎熱難耐,但到了夜裡,已經有了秋風的涼意,交了“立秋節”,夜寒白天熱。而我國南方的炎熱可能在“秋後算賬”,而且還會更長,而北方到了“立秋”,就“秋天”到了。

中原的天氣,“二伏”,是最炎熱的天氣了。

“三伏天”來了,要避開炎熱,少運動,靜能生陰,著急上火,心靜自然涼,希望大家靜下心來,以平和平靜的心態,對待自然界的變化,過一個平平安安的“三伏天”。

中國文化中華文明也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與展示,“三伏天”的炎熱,加速了“秋季”作物的成熟,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以滿足人們生活生存對糧食的需要。看是炎熱,實為造福於民。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7月17(農曆六月初五)初伏10天。

7月23(農曆六月十一)大暑。

7月27(農曆六月十五)中伏20天。

8月16(農曆七月十三)末伏。

末伏接著是處暑,處暑是8月23(農曆七月十三)。跟著就到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這是賓陽人過的老傳統節日。過了末伏天,慢慢進入秋季末,天氣也開始轉涼了。

暑熱三伏天流汗多,可以說把體內寒毒排除,正是所說的“冬病夏治”之理。



酷熱三伏天,暑熱流汗多,秋上收割,下田播二春。現在正是農忙時候,農民三伏忙農作,還有高空農民工,在勞作中注意暑熱高溫,記得適當休息,避暑熱,免中暑,適時補充淡鹽水。三伏天可煮綠豆湯(粥)吃防中暑。



三伏天哪個最熱?初伏是秋天的上旬一星期後是大暑,大暑四天後是中伏、末伏日期20天比初伏日期長10天,三伏天哪個最熱?科學來講不是很懂,按長期親身體驗,最熱是中伏到末伏,然後接近處暑收尾天氣轉涼,正式迎來了涼爽的氣候。


八色彩霞


問題:初伏、中伏、末伏那個最熱,為什麼呢?

你好,我是衛龍,很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國曆來就有“熱不過三伏,冷不過三九”的說法,三伏天是我國最熱的天氣了。



三伏天一般是指農曆的小暑到大暑之間,公曆的7月中旬到8月的中旬之間,總共有30至40天時間,今年的中伏共是20天時間。由於這個時間太陽離我們最近,直射地面時間最長,地面吸收的熱量最多,晝夜溫差最小,溫度高,壓強大,風力小,所以讓人感覺悶熱難受。



在這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中伏就是太陽離我們最近的時間,到了末伏就已經立秋了,雖然中午也很熱,但是早晚就比較涼了,也就是溫差大了,人們感覺不像中伏那麼熱了,當然如果因為長時間乾旱,發生了“秋老虎”現象的話也是很熱的。



說明:為了便於普通人理解,我沒有使用那些讓人難懂的氣象名詞和術語,只是用平白的話語,簡單做了一下介紹而已。


衛農老頭


初伏、中伏、末伏那個最熱,為什麼呢?

關於入伏民間有順口溜:夏至三庚數頭伏。而2018年7月17日就將迎來初伏,這也意味著三伏天的模式開啟了。

所謂“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是十天,末伏是十天,中伏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而今年的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三伏加起來一共是四十天。那這三伏中,那一伏最熱呢?

其實,最熱的應該算是中伏了。因為在民間有著“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是在三九時,而最熱的時候就是三伏中的“中伏”。這是為什麼呢?

進入到三伏天以後,就有著“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和“風速小”的特點。這個期間的溫度就真的像是在一個蒸籠裡一樣,會讓人熱得透不過起來。其中尤其是在中伏的時候最熱。

這是因為進入到三伏天后,地表的溼度會越來越大,而且每天還會源源不斷的吸收熱量,由於地表溼度大,吸收的熱量多,但是散發出來的卻很少,這樣每天地表都會儲存很多的熱量。同時在夏季的時候雨水也多了,這樣空氣中的溼度也就大了。這樣就好比地球就是一個大蒸籠,而我們就是蒸籠裡面的包子。有人在不斷向裡面添加柴火,這樣的狀況一直將持續到中伏以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三伏天裡中伏是最熱的了。

用現代科學的解釋是,在三伏天的時候,副熱帶的高壓會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所以天氣就會更加的悶熱。

農夫也瘋狂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正處在這個三伏天裡面,熱呀,所以你問我初伏中伏末伏哪個最熱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肯定是中伏最熱了呀。

打個比方,把三伏天比喻成太陽,分為早中晚,初伏代表早上,中伏代表中午,末伏代表晚上,你就明白那個最熱了吧!

這個三伏天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左右,不過具體時間是沒有的,是在這個區間。這個時候氣溫高,氣壓低。這也就算了,關鍵還沒有風,明擺著要熱死我們呀,哈哈。

為什麼說中伏最熱,就像剛剛舉的例子,地球表面是要吸收熱量的,這個時間段地球是吸收的多,散發的少,所以會越來越熱的,當到中伏的氣候,熱量就爆棚了,到達最高值了。所以說三伏天裡中伏是最熱的。

在這溫馨提醒大家,三伏天到了,做好防中暑的準備,多備點涼茶,綠豆湯,還有就是多喝水!一定要多喝水!

好啦,我的解答完畢,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祝大家有個涼爽的夏天!



High玩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