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谈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的文化建设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吴凤琴副校长,是十一学校国际部的掌门人,国际部从无到有,到如今有很好的发展,吴凤琴可谓是全程参与者和主持者,见证了十一学校国际教育的发展。谈起国际部的文化建设,她深有感触。听听她对国际部文化建设的理解与感悟吧。

国际部是学校面向国际的桥头堡

我们要建一所伟大的学校,我理解“伟大”一定是要与时俱进的,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在与时俱进过程中,国际化是不可缺少的,十一学校2010年版的“学校关键成功因素”中就将“国际化”加了进去。教育是为了服务,国际教育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我校国际教育做到了四个融合,一是与学校发展战略结合,二是与学校课程建设结合,三是与学校的教师队伍结合,四是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十一学校的定位就是建设一所国际化的学校,而不是办一个国际部。

在“学校育人模式创新与学校转型”实践探索中,国际教育承担了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多元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为目标的育人模式探索。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我们建立了中外课程的论坛,在课程研讨上我们做过生物、物理、数学、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论坛,另外,中外教师为全校学生做的诸如名家大师、名师大讲堂等讲座,都非常受欢迎。在为学校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包括填补国家课程空白等方面,国际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部建立了跨学部选课制度及资源共享机制。优质资源分享成为常态,比如国际部的外教为本部学生开设的口语课、高级英语写作、英语原著阅读,以及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课程。有些学大学先修的学生希望学一些国家课程中没有的内容,比如经济学、商学、心理学等,在本部是选修课,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跨学部来选课,本部学生可以选择外教的艺术、体育课程,比如我们专门有一位艺术老师为本部教初高中的音乐课,这都属于资源共享。启航远翥,实现中外课程融合。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在教师培训上,我们定期举行workshop等教师培训工作坊,本部的老师也经常来参加。本部这进行大学先修课程时,也借鉴来国际部的AP课程,国际部老师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提供资源,本部老师与国际部老师会经常在一起研究,尤其是实验学科。

国际部在课程上,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都和本部学生是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培养方式,这与其它学校不同,我们做到了考教结合。这也是本部的课程改革给国际教育带来的优势。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与本部一样也是培养“思方行圆,”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又加上了一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国际部的学生在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中的比例是很大的,在一些大型活动比如“模联”等方面比赛上国际部的学生占了主体。

由于国际部占在中西方的中间地带,也会吸取一些教育先进理念,比如教育评价,由于国内高考,所以学生过程评价显得没那么重要,而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申请国外的大学,过程评价占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比例,因此,国际部的过程性评价方面做得实实在在,我们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通过中外方共同努力拥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性评价的平台,这成为我们的一个特色,比如学生出勤等都纳入到其中,我们都有相应的制度去约束。

国际部的管理文化:有效沟通最重要

在师生管理上,我们的特色就是实现了有效沟通,这也是我研究的一个管理话题,在学校的管理沙龙和对外的研讨会上我也曾做过分享。

为什么有效沟通对国际部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是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这对管理的要求就更高了。而完全的行政管理是不起作用的。我们说的领导力的五个层级在我们这里至少要发挥到第四层级,如果只是达到前两个层级,在我们这里是不可以的,工作也是没法做的。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国际部79位教师来自18个国家,学生也来自14个国家,还有很多优秀的中方教师以及本部的老师,还有一些海归,所以沟通在我们这里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有效的沟通对管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这里,有三个年级三个项目,原来是每个项目有不同的三个年级,2014年后进行了改变,就改成了每个年级有三个项目,这时信息对称就很重要了,信息错位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在管理上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不同时期,我也采用了不同方式,做了一些研究。现在看,有效沟通对我管理国际部显得还是非常好的。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我举个例子,学校的一项工作下达下去,在我这里只用一个平台是不好使的,我必须是同一时间同一内容不同语言传导下去。每一项工作与本部相比可能就是双倍的工作量。另外,不同文化背景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文化冲突的时候,靠行政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往往就需要靠沟通。团队管理也是一样,中西方的文化冲突是经常会出现的。认识不一样,同样一件事因为表述方式不到位就会带来很多麻烦。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学术主任属于急性子,方法比较简单,这样去处理显然不合适。如果和外教们面对面地交流,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重点工作是什么,然后我们怎么去做,大家怎么去配合,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都可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好。如果你简单告诉人家必须怎么做,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学术主任又处于领导力层级上的第一个层级上,外教就很难接受,中方老师往往也会认为这样不妥,但大家会理解也就不会说什么,但是老外就不会这样想。所以,在我们这里就要去处理这些因为信息沟通不到位造成的信息错位等等带来的问题。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也会对在中国工作的外教老师解释要尽量尊重中国的一些习俗、习惯和话语体系。同样我们也告诉中方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同理心。因此,在我这里,沟通是一大块工作,所以我也需要研究有效沟通的问题。

我也会经常去反思自己的工作,其他人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也会去吸收和学习。做国际教育十多年对我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做国际教育还有一个好处是,你会更加自信。对外交流是代表学校,代表国家,你会觉得是平等的交往,会很自信,人家也会对我们很尊重。

很多外教刚来时,什么都不了解,语言也不通,所以对我们来说管理是很有挑战的。

平衡与倾听:国际部的沟通平台建设

在国际部,沟通的平台和渠道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国际部每周有自己的周历,会根据学校周历结合国际部的实际情况,把一些上升到学校层面的内容填上去,发给办公室主任。而国际部内部的信息会通过两个渠道发布出去,一个是所有教师包括外教全覆盖的中英文的文本,做到信息对称,而且要给中外教师同时发布,不同时发布,中方教师和学生在讨论某件事而外方教师不知道他们就会慌了,因为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和环境里生活时,他就不会像我们总有主人的感觉,所以我们会通过各种培训如入境培训,让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十一学校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给予他们安全感。另一个是学校的各种平台如“月度人物”、“名师大讲堂”等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包括学生的竞赛培训、定期讲座等等面向全校的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在学校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来自于年级的问题以及来自各项目的问题,我也曾思考过,因为本部的管理属于年级主任制,年级的工作年级主任都要去管理,在我们国际部,我提出一个叫“”三协”管理制,遇到问题通过协商、协调、协同管理,比如项目的工作,学术主任得不到来自国际部的配合,跟家长也无法对话,年级和项目各自为政很多工作就无法做到,那么年级主任和项目主任谁说了算呢,他们是平行的,就必须要进行协商。互相都离不开对方的配合。

对于年级主任来说,还无法像项目主任那样理解和能够驾驭课程,而年级的工作又是项目主任无法去做的,因此他们之间是强强联合的,在工作上互相有明确的分工。最初,两方工作上是有冲突的,甚至是互相抗争的。因此,我提出必须进行协商管理,互相是有所制衡的。而我在中间充当仲裁的裁判。我对他们说,双方对我来说就是手心手背,地位都一样。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思考年级的困惑在哪里?挑战在哪里?我会给他们一个发声的机会。来自项目的工作在向我汇报时,我会让年级前来列席,我管这个叫倾听制。每周二的上午都是倾听日,我会听来自项目的工作汇报,他们会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向我汇报,我要给予服务,这时年级主任是列席会议的。

每周五,我们国际部会有中外团队共同举行的管理会议,实行轮流主持制,每一个周五都会有一位轮值主席,最初是我来主持,可主持两周后我发现我主持他们是被动来听会的,当实行轮流制时,轮值主持的人就会去思考这一周的主要议题,当议题很多时他要去取舍,因为会议不可能开一上午或一天,这样每个人都成了这个管理团队中的重要角色,而且轮流主席就要坐做主席的位置上。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怎么来轮流呢?我们按照英文名开头字母进行排序。我的英文名叫“Becky”,也排在最前面,所以我先做个示范。我搜集整理出了这一周我们要讨论的议题,这些议题是谁提出来的,涉及的面大体也就知道了,比如高三主任提出来的,或者某个项目主任提出来的,这些议题可以从他所分管的领域出发,也可以是你所看到的国际部整体上有什么样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这样做下来,我发现,轮值主席制的好处是,第一,他要主动收集议题,而且他会对这些议题进行排序;第二,他会去思考,他会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这样下来,我们其实是将我们管理团队成员培养成领导。

家校沟通方面,最初我们实行家长预约制,实行一对一沟通等,都是国际部率先开始进行的。定期不定期的预约都有,给家长机会去任意选择。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我们在管理上还有一个机制叫open day(开放日),这学期每周一的下午2点到4点,我的办公室门打开,提前预约了很多外教老师,比如外教老师他就会申请前来和我谈话,其它时间互相都没有机会见面聊,这样就可以在 open day的时间见面交流了。外教老师和中方老师们都知道,他们不会随意来找我,他们也会和你约时间。当然,往常他们也会提前约到我的办公室,但他们也知道我工作排得比较满,也不好随意来打扰我。

还有一个沟通时间“Tea Time”一般是安排在每周五下午3点到5点,是管理团队集体接待家长来访的时间,家长有困惑、问题或建议都会在这个时间来访,延续了好几年。

追求精致的文化:高要求、重细节、彬彬有礼

我们还涉及到外事,外事无小事,真正遇到问题时,对管理者对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了解政策、法规,还要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理念,等等。很多事情当你在说NO的时候,要知道为什么要说NO,也不能轻易说不行,要让他们尽量理解进而支持。

在国际部这么多年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将项目制改成年级制时,当时一提出来反对声一片,年级主任也不同意,因为这样他要了解的原来的三个项目,如今要重新熟悉,而项目主任觉得是削弱了他的权力。这一次转制让我看到了国际教育尽管有挑战性,但如果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是可以解决的。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后来大家就都理解了,即使个别有不理解的可能会觉得以前的做法很方便,但是这与我们学校的理念是有冲突的,因为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当然,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是采取行政的手段。尽管我是分管国际部的校长,我说了就可以推行,不行的,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会被打折扣的。

国际部每做一件事,往往要求也比较高,注重从细节处着手。尤其是做外事工作,要求不到位,细节做不好,是很难做出来的。这已经形成文化了,观察下国际部的老师,中方老师和本部老师往往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从着装、形象上看,都很不一样。有老师曾开玩笑说,那些帅气漂亮的老师都被国际部弄走了,其实仔细看看,是因为这些老师到了这个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渐渐已经形成习惯了,所以后来我们从来也不用去特意要求,这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适合什么要求。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以前有一次,我们一个小伙子主持活动,没来得及换装,老师们都说快去换装吧,一会儿吴老师来了,小伙子下了六楼跑回去换了衣服回来继续主持。现在则再也不用提醒,已经形成文化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就互相提醒了,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标准。

国际部的老师还有一个文化,就是私下里从没有议论别人的习惯。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们知道我对这样的事情从来都是反感的,我自己不这样做,从前有个别老师这样就被我制止了,因此再也没有人私下里去议论别人。来实习的或者分校的老师来国际部,最后都非常喜欢国际部,都不愿意走。他们觉得国际部的老师,团队力量强,有事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包括学校举行各种活动,学校办公室、后勤等都愿意找国际部的老师,他们觉得这支团队特别积极、主动、热情。我在各种场合也和老师们说,做老师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做一份事业,那么对自己的事业就要踏实、积极、热情,要有主动性,要训练有素,有国际范儿。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国际部的老师们彬彬有礼,与人沟通感觉很不一样。在国际部大楼装修后搬家的过程中,后勤部门就感觉到国际部的老师那种感恩和理解的姿态很是喜欢。这个就是团队的文化,将国际部的文化积淀下来。再有新教师进来他就会很快融进来。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都会做得非常好,但是有这样一个文化就会约束自己做得更好些。

比如招生咨询会,家长们看了很多学校,比较之后还是觉得十一学校好,有团队精神,有国际范。4月20日,国际招生咨询会上,我看到我们的老师在很多细节上做非常到位,我感到高兴。会前我在会场巡视一遍,什么都没有说,根本就不用说什么了,因为老师们做得确实是非常好,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特别清楚,这就是令我非常欣慰的团队精神。

这种团队文化与我们最初提出的标准有关,也与我们的老师对外接触过程中不断增加的见识也有关,出去时也会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每一位老师的自信心。

文化日、年度剧、棒垒球

国际部的文化日活动,已经覆盖到了全校,已经成了一个系列的文化理解课程,它与戏剧、体育、艺术、音乐、摄影等不同课程结合了起来。文化日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达成多元文化理解,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每个学生整个中学6年至少要有参与4个文化日活动的机会,3年也要至少参与2个文化日活动,学生自己选择来参与或观看的就更多了。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从2009年1月15日开始,现在已经有66个国家的文化日了,每一年我们都有自己的年度文化日规划,师生们做得非常好。很多外校的来学习和模仿,但是没有真正去理解也就很难真正做好,别的学校没有能像我们这样能够坚持下来的。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这是我们学校国际部文化的一个重要亮点。我觉得文化日活动非常好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为那些没有机会能够走出去的学生也打开了一个国际视野。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国际部在艺术方面,有两个亮点,一是每年排演的一部年度剧,有音乐剧,今年的《浮生若梦》是舞台剧。还有一个是国际部自主自创的乐队,以及合唱方面,国际部在这方面是非常凸显的。李希贵校长讲,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我校引进的艺术外教,一位音乐老师本身就是钢琴家,还有一位老师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这两位老师都是我们在波士顿聘来的,包括我们的戏剧老师,我们的艺术教师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他们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帮助我们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国际部学生的选择就更宽了,他们可以参加学校的交响乐团,也可以参加学校的合唱团、舞蹈团,当然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国际部这么多外教老师开设的丰富的课程。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年度剧从2014年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2015年的《美女与野兽》、2016年的《Hello,Dolly》,到2017年的舞台剧《浮生若梦》,年度音乐剧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一个艺术传统,这个传统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排演过程中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

我们发现一个学生在演剧前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平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可是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比如今年《浮生若梦》舞台剧上演保姆仆人的那个女孩子,上了舞台表演时特别自信,演主妇的那个女生,十几岁的女孩能够把那个角色演得淋漓尽致,两个半小时的台词能够那么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也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对艺术的重视,这与我在2010年带队去国外考察时看到的有关,那是参加第十四届斯诺的研讨会,当时是外交部选的代表团,学校派我去,参加完研讨会后,我去堪萨斯一所中学听了他们的一节合唱课,三个老师共同合作带这个合唱团,参观完后,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如果我们学校有这样的合唱该多好!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这是孩子的渴望!同时也是我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那代人的一个欠缺。

所以回来后,我就发掘看我们有否这样的资源,我后来发现一位口语课外教老师有这样的才能,她本科学的是音乐专业,我就问她能否给我们带一个合唱,她说可以试试,于是从几个学生参与到后来成为一门课程,到现在一直坚持了7年。

戏剧课,因为可以对学生的外语口语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也选了一位老师来带这门课。这门课对我们的年度音乐剧的帮助很大,这位导演也是我们的专门老师。

吴凤琴:创造多元理解与追求品质的文化|十一观察

所以,艺术在国际部已经和国际接轨了。国外一些中学的艺术课能够开到我们这种程度也是很难的,我们集中了一些特别优秀的老师。

体育课程方面,国际部也弥补了一些空白,像棒垒球、网球课程等,国内学校一般没有的,我们也都有开设。我们的体育老师多才多艺,一位体育老师可以同时担任几门体育课的老师,比如我们有位体育老师叫米兰,舞台剧搭的场子所有的木工活儿都是他做的。

很多外教老师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我们的教室内外很多海报及教育教学设施,很多是他们动手做出来的。有一天我看到我们一位生物老师和一位英语老师在用电锯去做一个木头门的装饰,我看到了当时就想真是女汉子,使用电锯、刨子之类的,我们这代人基本不会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动手能力和他们比确实是要差些。

(采访整理/朱寅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