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谁也没有想到,暴力和美学会扯上什么关系,直至法西斯强行在战火中将美学嫁接到战火中……

法西斯主义与美学

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是被历史都“有目共睹”了的,然而法西斯主义的美学,却是鲜为人知,直到加拿大学者Michel Lacroix的著作——四次再版的《1919到1939的法国法西斯主义美学》出现后,这种”追求暴力般的追求美“的风格才真正被大众当做美学形态。

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性是确定的,但法西斯主义美学却不一定是罪恶的,这种美如暴力,是法西斯式极端而绝对的审美追求下的产物。

熊熊战火中的“美学”感官冲击

“美” 是什么?不外乎 “真善”、“正义”、“进步”等好的事物,然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的党徒在欧洲大陆甚嚣尘上、作恶多端时,后世的人们极其不情愿地发现,其居然是一支极其擅长制造“感官美” 的恶魔军团。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纳粹大会

纳粹德国的军队是音乐文化素质较高、音乐爱好者最多的军队。希特勒自己就曾经从事艺术职业 , 他的御用艺术家们则生产出了极尽奢华、壮丽的影片、建筑、仪式,进而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 , 即政治美学化。

这恰恰是法西斯在德国赖以起家的法宝之一。

作为法西斯美学的奠基者,希特勒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对音乐、建筑和美术均有不入俗流的识见。在美术方面,他崇尚写实主义的精确细腻、具体而微;在建筑方面,他追求新古典主义的简约、力量、庄严和崇高。

而希特勒在艺术上最伟大的成就,是让法西斯拥有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功、最有力的广告宣传和视觉识别系统。

1.视觉冲击:军服

德国纳粹法西斯的制服是各国军队中设计和制作得极为精细、唯美的一种制服:紧身、笔挺、手套、皮靴等,处处体现和助长着盲目的优越感,甚至成为行使暴力的依据。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就承认 , 正是纳粹青年冲锋队的制服在视觉上的美感吸引了他 , 才促使他加入了纳粹。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2.感官冲击:仪式

纳粹的重大会议仪式也总是具有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利用了灯光和色彩的变幻对会众进行情绪冲击,大面积的红色、黑色会场,强烈喻示着铁与血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法西斯气氛 , 目的就是要煽动千百万纳粹青年对元首的无限崇拜和对“德意志高于一切”的种族迷信。

3.听觉冲击:音乐

在纳粹的党代表大会上 , 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多以及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瓦格纳和贝多芬,尤其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让人激动,给人愉悦,进而为各种理想壮威,希特勒正是用这种氛围为他们那由极端民族主义引导出的残酷的种族主义服务。

除此之外,纳粹还非常擅长利用广场上的大型汇演或团体操表演来展现自己的魅力,还有举手礼、集体操练和检阅的仪式、元首的演说、人群的欢呼、元首与孩童、妇女的接触和握手都是魅惑群众的重要手段。

而不幸的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靠着这些手段,再加上当时的背景,希特勒吸引了大量虔诚的信徒。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1934年,希特勒及其党羽在纽伦堡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三十二岁的莱妮•雷芬斯塔尔主持了全部的电影拍摄工作,这部纪录片后来命名为《意志的胜利》在美学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它把纳粹党塑造成了世界上最美最有力量的一个形象,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献身于纳粹的事业。

这部几乎成为里程碑的纪录片——威武雄浑,大气磅礴,整饬严密,撼人心魄,更使得在纪录片领域至今没人敢说自己的拍摄技巧超越了莱妮•雷芬斯塔尔。甚至几十年后,一些电影学院的教师们也还不愿意完整地给学生播放这部纪录片,因为“怕学生们看完了片子,全成纳粹党徒了”。

法西斯美学到暴力美学

法西斯美学颂扬的是极端利己主义和苦役这两种表面对立的现象,这种艺术夸耀屈服,歌颂愚昧无知,美化死亡,且展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学观点——体格上的十全十美。

暴力美学脱胎于法西斯美学,将其意识形态内容和呆板与精致剥离掉之后,单独将其中暴力的元素仪式化、美学化之后的产物。这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暴力美学的概念最先出现在电影领域,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消解暴力场面;要么把其符号化,作为视听要素。即呈现的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若是当前民族和宗教矛盾加剧的欧洲,极右翼势力从社会边缘走入主流社会舞台,各种极右翼、新纳粹的摇滚乐队、漫画家和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继“新艺术”拉斐尔前派绘画和装饰派艺术的复活之后,法西斯艺术的复活也可以预期。

暴力美学的前身,竟是二战时德国纳粹的法西斯美学!

暴力美学插画

当然了,暴力美学作为政治诉求依然是邪恶的,但若是没有了政治的干扰,就仅仅退化为道德和审美观的问题,便不会再成为整个世界的公敌,我们大可不必上纲上线。现在,暴力美学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在影视、动漫、游戏、体育等领域,成为年轻人日益追捧的时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